为什么要斗争?

人类已进入“大争之世”。所谓“大争”,争的是定义未来的权利。好的未来等不来、靠不来,只有斗出来、争出来。有必要讲清楚“斗争”二字的前世今生。

500

 斗争精神已刻入中国人的血脉。

一、亘古不灭的斗争基因

与许多西方国家和民族奉行“以神为本”不同,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把“人”放在天地宇宙间进行审视,并给予极为崇高尊贵的定位。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人虽只有七尺肉体凡胎,却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因而把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这真是了不起的先进思想!

《中庸》有云:“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认为生而为人的使命,就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补益天地之不足。北宋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彰显人之挺立的生命价值,以及主动参与宇宙生生的情怀。正是“人为贵”与“神为尊”的根本差异,导致中西方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路径选择截然不同。

在创世神话中,西方是“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万物皆源于神的意志,中国则是盘古开天辟地,以血肉之躯撑天踏地,死后身化万物,自成天地。面对滔天洪水,西方寄望于诺亚方舟的救赎,中国则是鲧、禹父子两代接力治水,由堵而疏,躬身入局。希望得到火种,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中国燧人氏则是钻木取火……

500

 面对灾难,西方寄希望于“诺亚方舟”,即遵循“神意”、造船逃离。

500

▲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

自古以来,中国人从不坐等神恩,而是凭自身力量“参赞天地”。无论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还是夸父逐日、后羿射日,贯穿的都是同一条精神主线——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在与天斗、与地斗中,改天换命、重铸乾坤。

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却也天堑横绝、万壑难越,不斗就不能活。黄河之水奔腾咆哮,动辄溃堤千里。远古先民早已洞明,跪拜神佛终是虚妄,唯有利镐劈山、铁锹疏浚,方能锁住“黄龙”咽喉,护我桑梓。面对重峦叠嶂、闭锁穷困,中国人偏以血肉之躯,向巉岩挥镐,与绝壁鏖战。这些以人力夺天工的壮举,经年累月,终将“斗则生,不斗则亡”的信念铭刻进民族血脉之中。

二、强强结合的斗争史诗

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鸦片战争撕开中国屈辱史,却也激醒了中国人蛰伏在血脉深处的斗争精魂。纵使庙堂昏聩,强敌环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脚步却从未停滞。正如美国作家赛珍珠所言,中国人民可以弯曲,但从不折断。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每当风雨飘摇、民族危亡之际,总有脊梁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人说洋人船坚炮利,不可战胜,百姓不信邪,执刀握锄,奋勇抗英,三元里首举义旗。人说革命注定失败,志士不信邪,振臂而呼,辛亥起风雷,北伐卷长河。人说国人愚昧难教,士人不信邪,“德先生”“赛先生”启民智、燃新光。

更加石破天惊的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让中国革命斗争的面貌焕然一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气吞山河的壮阔史诗。

在抗日战争这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无数中华儿女像《义勇军进行曲》所奏唱的,“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展现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靠着“小米加步枪”抗击日军的飞机大炮。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的70%以上;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占当时日军海外投降总兵力的50%以上。十四年血沃中原,铸就了近代中国首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丰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奏响了东方战场的黄钟大吕。

500

▲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

抗美援朝时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的铁血意志,硬生生将“钢多气少”的强敌打回三八线。“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是志愿军将士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武器。

500

▲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当敌人的燃烧弹将阵地烧成焦土,当榴弹炮群将山头削低三米,志愿军回答世界的只有一个字——敢!敢用血肉之躯堵枪眼,敢以冻僵的手指扣扳机,敢把雪原当掩体。长津湖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中,伏击的志愿军战士保持着战斗姿态化作冰雕,让美国陆战一师经历了“最漫长的撤退”。

三年浴血,终以签署板门店停战协议为这场立国之战画下句点。这一仗,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让美国军队领教了什么是真正的硬骨头,更让中国人领悟了什么叫“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500

▲ 1952年秋季,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在坑道里的战士准备夜间出击。

三、决胜未来的斗争新篇

再后来,中国人愈战愈勇,应变局、平风波、战天灾、防疫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现代化之路。

500

▲ 1993年6月,“面的”行驶在北京街头。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敢斗善斗、遇强更强。中国的目标不是超越谁、竞赢谁,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但面对美国这个复兴途中最大的拦路虎,我们必须要打熄它的嚣张气焰。

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斗争——因为它是反霸进步力量与维霸反动力量之争。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通过空间扩张与制度同化消除异质性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对中国“接触战略”的逻辑是“接触促改变”,目的是将中国吸纳到美国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但是这些年来,不但美国的霸权体系无力消化中国模式,而且中国模式还对霸权发起了冲击。有美国政客惊呼“资本主义没有改变中国,中国却改变了资产本义”,有人叫嚣要把中国“打回第三世界原形”。

改变行不通,那就打压扼杀、半渡而击。贸易战、卡脖子、认知战,从阴招到明牌,无所不用其极。但中国人不信邪、不怕鬼。“困难就困难嘛,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任正非的这席话,说出了中国人的态度。中国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美国每次挑衅,最后必踢到钢板。经过这些年的较量,世界看清了今日之美国霸权:看似吼得凶、咬得狠,实则外强中干,正从“纸老虎”变成“秋老虎”。

还有两点要讲清楚。一是斗争的对象。斗争斗争,有“斗”就有“争”。就美国而言,中国要斗的是一小撮反华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和敌对势力,要争的则是广大美国人民。美国老百姓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被他们亲手选出来的政客所蒙蔽、抛弃。我们相信中美人民的喜怒哀乐并无二致,更坚信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二是斗争的目的。我们对美斗争,不是要把美国搞垮搞倒。中国人追求的是“同球共济”,美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如果美国垮了,并不利于“同球共济”。地球这么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同发展,我们也有乐见“美国再次伟大”的胸怀和气度。

▲ 视频: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退。

对美斗争的目的很清楚,那就是让美国承认中国人民也有谋求发展、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权利,找到中美在这个星球上的正确相处之道。路子我们也早就指出来了,就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在这一点上,中国不仅自己要争一口气,也是在为全球南方、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讨一个公道。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逻辑。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直向风云激荡处,碧血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东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