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号被曝“打码搬运”原创作品 博主维权:微小创作者也应有署名权
信网7月1日讯 近日,短视频平台一位博主发布视频称,“腾讯新闻体育”账号在微信视频号平台未经任何授权的情况下搬运了自己创作的体育人物故事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信网(热线0532-80889431)对此电话联系了该账号认证企业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拒绝答复。此后,信网将需要咨询的问题以邮件形式发送至该公司,截至发稿暂未有人回应。
原创视频遭无授权搬运 博主发视频维权
该博主在短视频平台发视频表示,自己专注于以第一视角创作体育人物故事内容,创作过程耗费大量精力,不仅要查阅新闻采访、纪录片、微博原文等资料,还要力求还原事件真相与人物语气,一条视频制作周期约为4天。该博主强调,自己并无创作团队,也未加入平台伙伴计划,创作的视频目前无任何收益,初衷是向网友传递正能量,原计划完成与自己粉丝约定的体育人物故事视频后,若后续反响不佳或将考虑放弃创作。
近期该博主发现,腾讯新闻体育账号在未取得任何授权的情况下,搬运其制作的体育人物故事视频。更令他不满的是,在搬运过程中,该账号刻意对原视频水印logo进行打码处理,试图掩盖视频的原创来源。不仅视频内容、标题文案与原创作品如出一辙,连最基本的原创作者署名都被完全忽略。对此,博主在后续视频中表示:“无论创作者的体量多么微小,都理应拥有署名权。无论原创作品看起来多么‘不起眼’,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公司总机“无职务” 腾讯方面无回应
信网查看博主发布的视频及相关素材,其中包括认证主体为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腾讯新闻体育”的账号信息,以及博主创作该视频时的制作轨道截图,轨道中清晰呈现视频剪辑的时间线、素材排列等,可佐证视频创作源头。对比博主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时间与腾讯新闻体育账号相关内容,从时间先后等细节来看,与博主反映视频被“搬运”这一情况高度契合。
为了进一步了解事件的详情,信网电话联系了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接线人员向信网表示,企业向社会公开的联系电话为公司总机电话,但总机只负责洽谈商业合作业务,对于视频侵权等问题无法进行记录和解答,总机无法对接单位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还补充,她虽然负责接听总机电话,但是她本人“无职务、无主管领导、无工号。”此后,信网将需要咨询的问题以邮件形式发送至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截至发稿暂未有人回应。同时,信网发现该视频在“腾讯新闻体育”账号内已检索不到。
原创侵权频发 著作权意识仍需强化
信网在各大主流互联网社交平台,搜索关键字“搬运”“原创被盗用”等,也有相当数量的讨论帖子,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在内容创作领域,类似原创被盗用的情况并非个例。部分创作者发帖反映,自己精心打磨的文字、视频、图片等作品,常被未经授权搬运至其他平台,甚至被篡改、截取片段传播。这些侵权行为,不仅让创作者的心血付诸东流,损害其经济收益,更打击创作热情,破坏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对此,青岛市网络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AI调解员分析,从法律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明确赋予创作者对作品的署名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未经许可的搬运、使用,均可能构成侵权。但实际维权中,创作者面临举证难、维权成本高、平台处理流程复杂等问题,导致不少侵权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遏制。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部分网友在该博主评论区中力挺原创博主,呼吁平台加强内容审核与原创保护机制,也有网友关注后续调查结果与处理进展。无论是平台还是创作者,都需强化著作权意识:平台应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从源头阻断侵权内容传播;创作者要提升自身维权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作品;社会层面也需加强知识产权普法,营造尊重原创、抵制侵权的良好氛围,让创作者的“脑力成果”真正得到守护,推动内容创作行业持续向好发展。(耿润 谷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