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型步兵战车解读极与未来重型装甲部队发展方向探讨!
前言
前段时间,一段某地重型步兵战车在公路上试车的短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的战车采用 6 对轮负重轮,推测使用橡胶履带,配备单管 30 毫米车载链式炮,还有可能使用了混动模式,该车从体积与形制来看,与在航展上公开展出的 VN20 重型步兵战车颇为相似。尽管目前尚无此装甲车的公开资料,但可以从 VN20 的相关信息作为参考。
背景:
重步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装甲车辆类型。回溯步兵战车的发展历程,自 BMP1 装甲车问世,这类战车多被定义为轻装甲、轻火力、高机动的装备。其核心功能在于搭载步兵进行战场机动与作战,装甲主要用于抵御小口径 20 - 30 毫米火炮以及大口径机枪的攻击,却难以有效防御步兵发射的 RPG 火箭弹。在火力配置上,通常是小口径车载火炮搭配反坦克导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作战需求。
从近六十年的战场实际表现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军队装备的此类装甲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 M2 “布雷德利” 步兵战车伴随 M1 主战坦克作战,为步兵提供了一定的火力支援与机动能力,在推进过程中协助步兵快速抵达战场关键位置。然而,它们也遭受了较大损失并导致不少伤亡。在车臣战争中,俄军的 BMP 系列步兵战车在城市巷战中,由于自身防护能力有限,频繁遭受车臣武装分子使用 RPG 火箭弹的攻击,损失惨重。RPG 这类火箭弹成为了步兵战车的重大威胁,而原本设计中步兵战车能够防御同类车辆车载炮发射穿甲弹的情况,在实战中却极为罕见。
在俄乌战场上,步兵战车的运用和损失情况更是凸显了传统步兵战车的局限性。乌军的美制 M2 “布莱德利” 步兵战车在一些战斗中被当作突击力量使用,但其防护能力在面对俄军多种反坦克武器,尤其是 RPG 火箭弹以及一些简易爆炸装置时,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不少战损。而俄军的 BMP 系列步兵战车同样处境艰难,在城市环境和复杂地形中,由于防护不足,被大量击毁。并且,被动能弹药命中的情况确实较少,像俄乌战场上出现的少数 M2 步战车用 25 毫米车载炮打击装甲车的战例,属于个例。更多的是步兵战车在错误的战术运用下,如当作坦克一样进行正面冲击作战,从而造成大量战损。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型步兵战车的概念应运而生。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以色列,随后,众多国家从 20 年前开始逐步跟进研发。
在重型步兵战车的研发进程中,主要形成了两条技术路线。一种是单独研制全新的重型步兵战车,像德国的“美洲狮”、KF41 “山猫”,韩国的 AS21 “红背蜘蛛”,欧洲的 ASCOD2 和 CV90 MKV 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以德国 “美洲狮” 为例,它采用了先进的模块化装甲设计,具备出色的防护性能,可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安装不同级别的装甲模块。其武器系统也十分强大,装备有 30 毫米机关炮和 “长钉” 反坦克导弹,能够有效应对多种目标。
另一种是以主战坦克的动力传动系统为基础,开发出战斗全重与主战坦克相当,达到 50 - 60 吨级别的重型步兵战车。典型型号包括以色列的 “雌虎”、俄罗斯的 T - 15 “阿玛塔” 以及我们所关注的 VN20 等。这些战车凭借主战坦克底盘的优势,在防护和机动性能上表现卓越。例如以色列的 “雌虎” 重型步兵战车,基于 “梅卡瓦” 主战坦克底盘,其正面装甲能够抵御多种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并且车内空间宽敞,可搭载更多步兵,为步兵提供了更为安全可靠的作战平台。
这类重型步兵战车的基础装甲前部能够抵御35-40 毫米车载炮动能弹药的攻击,侧面也能够有效防御 25 毫米脱壳穿甲弹。在加装爆破反应装甲后,对 RPG 这类破甲弹的防御能力大大增强,当配备主动防御系统时,还能够对反坦克导弹、无人机巡飞弹等进行有效拦截。
VN20 与 VN50 的渊源与差异:
VN20 重型步兵战车曾有过 VT - 4 重型步兵战车、VN - 50 重型步兵战车等名称。后来,兵器工业集团从装备命名标准化、系列化等角度综合考量,将其正式定名为 VN20。从发展脉络来看,VN20 可被视为 VN50 在命名和设计层面进一步优化的成果。
在设计上,二者存在一些明显区别。VN50 最初安装的是 04A 型步兵战车的炮塔,之后换装为国产新一代无人炮塔,武器配置为 1 门 30 毫米机关炮等。而 VN20 采用的是与 VN17 类似的无人炮塔,在火力配置上更加多样,有 100 + 30 火力系统搭配反坦克导弹的组合,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选装其他口径火炮。在车尾履带后方两侧,VN20 还安装了两挺 7.62 毫米通用机枪,增强了近程防御能力。
VN20 步兵战车详解:
2022 年,VN20 重型步兵战车在第十四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到了 2024 年 11 月,它再次亮相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车体结构:VN20 以 VT - 4 主战坦克底盘为基础进行修改,取消了大型炮塔,采用类似 VN17 的无人炮塔设计。通过将 VT - 4 底盘颠倒布局,在车尾设置了大型载员舱,动力舱前置。这种设计使得车体前部较长,而散热系统则巧妙地安置于车尾,散热百叶窗分布在尾门两侧,既保证了车辆动力系统的高效散热,又优化了车内空间布局,为载员提供了更舒适、安全的乘坐环境。
防护系统:VN20 采用了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的双重防护体系。车体周身覆盖着厚实的装甲,首上、首下、侧面、顶部都安装有附加反应装甲,就连履带部分、炮塔两侧和后部也加装了栅格装甲。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设计,使其能够有效抵御来自不同方向、不同类型武器的攻击。
动力系统:它采用综合液力机械传动变速箱,搭载国产 1200 马力增压柴油发动机,动力强劲。同时配备液气缓冲、扭杆悬挂系统。
VN20 的武器系统:除了前文提到的多种可选火炮和反坦克导弹配置外,其基本武器配置中的 30 毫米机炮可以对敌方步兵、轻型装甲车辆等目标进行有效打击,火力凶猛且精度较高。车尾的两挺 7.62 毫米通用机枪则主要用于近距离自卫防御,能够对靠近车辆的敌方步兵或轻型目标进行压制射击。
火控系统:VN20 装有先进的车长周视仪和炮长瞄准仪,这两款设备均配备了白光和红外热像夜视通道,具备先进的 “猎歼能力”。车长和炮长都能够通过这些设备快速、准确地发现、锁定目标,实现先敌开火。
重型步兵战车绝非简单的“步兵运输车”,它融合了坦克的防护力、步战车的火力机动性以及信息化协同能力,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性作战平台。
在俄乌冲突中,尽管双方都未大规模投入重型步兵战车,但从传统步兵战车的使用情况可以反推重型步兵战车的潜在价值。若有重型步兵战车参与,凭借其强大的防护能力,能够在高强度对抗中为步兵提供可靠的“移动掩体”,有效减少步兵在战场上的伤亡。例如在城市巷战中,重型步兵战车可以利用其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为下车作战的步兵开辟安全通道,压制敌方火力点。同时,通过火力升级,重型步兵战车能够参与装甲突击作战,与主战坦克协同配合,增强突击力量的火力密度和持续作战能力。此外,它还能作为信息化节点融入全域作战体系,借助先进的通信和信息化设备,实现与其他作战单元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升整个作战体系的作战效能。
主战坦克,重型步战车,轻型轮式步战车的关系:
从作战任务来看,三者存在显著差异与紧密联系。主战坦克的核心任务原本是反坦克作战,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在传统战场上能够有效对抗敌方装甲力量。然而,随着各类反坦克武器的涌现,战场上单纯的坦克对决场景日益减少,且主战坦克难以独立完成对敌方防线的突破,需要步兵战车和炮兵等力量的协同支援。在城市巷战中,主战坦克主炮射界受限,这时就需要步兵战车小口径火炮提供灵活的火力支援,弥补其火力覆盖盲区。在这种情况下主战坦克作用下降,未来装备数量也将会有极大的下降。
重型步战车在防护性能上接近主战坦克,采用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等多重防护,能有效抵御各类反坦克武器;火力方面虽不如主战坦克的大口径主炮,但小口径火炮、反坦克导弹的组合,使其具备对多种目标的打击能力;机动性相较于主战坦克有所提升,更适合在复杂地形作战。
轻型轮式步战车则以高机动性和低成本为优势,能快速在不同区域之间机动,执行多样化任务,但它的防护和火力相对薄弱,主要适用于低强度作战或作为快速反应力量。可有效替代生存能力较低的轻型履带步兵战车,满足陆军多样化作战需求。
例如在进攻作战中,重型步战车搭载步兵突击主力,轻型轮式步战车则负责侧翼侦察和快速穿插,切断敌方退路;在防御作战中,重型步战车构筑防线,轻型轮式步战车则执行机动防御和袭扰任务。
重型装甲部队的发展困境:
如今,全世界重型装甲部队的发展似乎陷入了停滞状态。除了个别军事大国仍在不断推出新型装备外,很难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成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却十分活跃。这一现象的出现,与重型坦克面临的诸多瓶颈密切相关。
在技术层面,重型坦克在重量、防护、机动性、打击力和造价等方面都已进入瓶颈期。为了增强防护能力,坦克需要不断增加装甲厚度和新型防护装置,这导致重量持续攀升,进而影响机动性;而提升火力又需要更大口径的火炮和更先进的弹药系统,同样会增加重量和成本。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想要进一步提升重型坦克的综合战斗力变得愈发困难。
俄乌战场的实战经验更是给重型装甲部队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最适合坦克作战的平原地带,无论是美国的 M1、德国的豹 2,还是俄罗斯的 T90、T72 等先进主战坦克,在无人机和反坦克导弹的打击下都损失惨重。无人机凭借灵活的机动性和隐蔽性,能够从各个角度对坦克发动攻击;而各类反坦克导弹则具备强大的破甲能力,让坦克的装甲不再坚不可摧。这种情况使得许多国家对发展重型装甲部队持谨慎态度,转而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轮式装甲车辆的研发和装备上,部分国家甚至出现 “躺平” 心态,仅装备一些轮式装甲车以维持基本的装甲作战力量。
但作者认为,未来高强度战争下,最后还是需要重装部队解决问题,但主战坦克与履带式轻型步兵战车数量会有所减少,重型步战车和轮式步战车反而成为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