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歌手,为何总标榜自己的歌国际化?
两年前,蔡徐坤给大家的印象还是“鸡你太美”。
两年后,他就成为番茄爽文男主。
闭关100年,发现乐坛倒退30年,而我进步两年半。
蔡徐坤新歌爆火全网
从万人嘲到万人捧,蔡徐坤只用了一首歌的时间。
蛰伏两年的回归之作《Deadman》霸榜各大音乐平台,拳打蔡依林,脚踢李宗盛。
13天收藏量就突破150万,海外iTunes登顶15国榜单。
关键这不是IKUN们的狂欢,很多路人,甚至黑粉,听完都忍不住点了一个赞。
连男性都对他改观了。
有人说这是“遭贬谪流放才能写出的好歌”。
有人懊悔,“以前光顾着跟风玩梗了,怎么就错过了这颗华语乐坛的遗珠”。
甚至还收获了很多音乐人的好评。
“Deadman在音乐结构、节奏处理、编曲互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设计感”。
网友赞叹蔡徐坤的同时,爱豆歌手们也迎来一次集体大检阅。
TFBOYS、时代少年团等爱豆组合纷纷被拉出来进行对比,更早一批的鹿晗、黄子韬、张艺兴也没能逃过。
但对比完之后却发现,虽然播放数据看着挺高,但除了影视OST,这些人几乎没有一首歌有传唱度。
《Deadman》也是如此。
虽然它质量不错,很有上世纪美国灵魂乐的质感,但听完之后记不住。
大家吹捧一阵也就过去了,没怎么见过有人哼唱过。
这也是国内偶像的通病,你只能看到高大上的制作班底、亮眼的播放数据、接连不断的演唱会,甚至国外音乐节的出圈舞台。
但就音乐而言,就是走不进大众。
在“如果不是偶像,还有人听你担的歌吗”这种提问下,不少粉丝也都认为自己偶像的音乐脱离粉丝后,可能没人听。
爱豆做不出大众化音乐?
走不进大众是因为爱豆们都喜欢做概念性音乐。
比如做一些非传统的编曲、音色,或者直接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2018年,张艺兴就在自己的第三张专辑《梦不落雨林/NAMANANA》里提出了M-pop。
指的是用中文作为基础语言演唱,加入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国家语言的歌曲。
这个概念被他沿用至今,还说自己要建立M-pop的文化宇宙。
概念性音乐注定了是不接地气的。
因为传唱度高的歌曲通常需要旋律简单易记、歌词直击共鸣、适合KTV等大众场景。
比如《孤勇者》《后来》。
而概念性音乐是背道而驰。
往往旋律复杂、歌词抽象、曲风小众,总之就是不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
就像蔡徐坤的《RIDE OR DIE》采用试验摇滚风格,张艺兴的《酒》融合电子与民族乐器,虽然受到了专业圈的认可,但普通听众会觉得难唱、难记。
而且偶像和大众是存在文化隔阂的。
偶像大多出自日韩体系,而日韩又一直在向西方音乐靠拢,所以国内偶像的歌曲也会模仿西方。
蔡徐坤的《Deadman》就是全英文歌词,全外籍制作班底,不看名字,会以为这是首纯西方音乐。
MV也是西方视觉风格。
牛仔、马匹、烟蒂、枪响,典型的美国西部片。
但中文市场毕竟还是青睐母语歌曲,即便有翻译,但到底还是隔了一层,很难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再就是对于偶像们来说,音乐是服务于形象的。
偶像的核心就是贩卖人设,音乐、舞台、综艺都只是维持人设的工具。
即便他们也可以像独立音乐人一样尽情的表达自己,但因为是偶像,所以他们的音乐也需要有更多标榜自己的成分。
比起追求音乐本身的表达深度,更大的目的是凸显自己的个人形象。
所以你会看到许多偶像都是用自己的名字或符号作为专辑名,毕竟,这是最明显的个人标签。
刘雨昕的首张专辑就是《XIN》,黄子韬的首张专辑是《T.A.O》。
但严格来说,专辑名应该是本次收录歌曲的主题。所以,与其说是发给大家听,不如说就是粉丝特供,自然难以走进大众视野。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对流量偶像的偏见过于深刻,即便真有好音乐,路人也很难点开去听。
在国内,偶像=实力不足。
尽管蔡徐坤、张艺兴已经深度参与创作,但大众仍可能会认为他们的音乐是“靠包装”“靠修音”。
而这些“人设”又太过深入人心,已经盖过了音乐本身。
比如蔡徐坤的“鸡你太美”、张艺兴的“努力努力再努力”,导致大众更关注他们的娱乐属性而非音乐作品。
即便蔡徐坤的《Deadman》让人耳目一新,张艺兴在《我是唱作人》中展现了音乐才华,但仍然有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团队包装。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
偶像们的音乐之所以难以走进大众,是因为他们想打高端局。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大部分偶像们发的歌都是全英文。
至少一定会包含几段英文。
蔡徐坤、王嘉尔、张艺兴等等都是如此。
每一个人都说要让世界看到华语音乐,黄子韬和张艺兴更是从一开始就宣誓要带华语音乐打进国际舞台。
但到底打没打进国际市场,咱们也有目共睹,大部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反观以前那些传统歌手。
他们从来没有说自己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只是专注中文市场。
最狂妄的也不过是周杰伦那句“华语音乐就是最X的”,但这也是为了抵抗韩流热潮。
但对本土音乐的专注反而让他们收获了一些国际影响力。
林俊杰在日韩都有一定的粉丝量,周杰伦的《青花瓷》《东风破》更是让西方人惊叹。
偶像们对国际化的强调,是因为他们需要高大上的国际人设,以吸引粉丝和资本。
即使实际影响有限,但“走向世界”的口号至少能提升逼格。
他们希望能复刻BTS的成功,通过音乐的“西化”进入国际市场。
但这种国际化只是表面。
虽然采用了国际化制作团队,但成品更像是工业流水线产品,既没有华语音乐的韵味,也不如K-Pop成熟。
因为国际化是“被世界认可”,而不是“主动告诉世界我很厉害”。
就像那些传统歌手,都是深耕本土之后,才自然辐射海外。
邓丽君在日本发展的时候仍以中文歌为主,但音乐中独特的东方韵味反而让日本听众怀念至今。
周杰伦的《双节棍》《青花瓷》能在海外走红,也是因为它们有鲜明的中国风特色,而非刻意迎合国际市场。
他们不强调“国际化”,但作品足够强,自然有人来听。
真正的国际化并非模仿西方,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回归音乐本身,才能获得国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