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进军纽约百老汇,直捣星巴克腹地

咖啡豆的焦香中,中国消费品牌全球化的新剧本正在纽约街头与上海商圈同步上演。

500

六月下旬,亚洲私募巨头高瓴资本悄然现身星巴克中国业务路演现场,引发市场对这笔估值60亿美元交易的猜测。而就在同一周,瑞幸咖啡的蓝色鹿角标志矗立在纽约百老汇大街,宣告其首家美国门店将于6月30日开业。两大咖啡巨头不约而同的战略转向,揭示了全球消费市场格局的重构——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之际,瑞幸以2美元一杯的定价策略,直插星巴克家门。

中国咖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洗牌”。截至去年,瑞幸门店总数突破2.4万,以压倒性优势超越星巴克的7685家。曾经的教育者成了被挑战者,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增长困境。

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下降1.4%,客单价连续八个季度下滑。面对瑞幸和库迪主导的“9.9元价格战”,星巴克坚守的高端定位逐渐失灵,最终在今年6月宣布冰饮和茶饮降价。

尽管星巴克中国声明“没考虑完全出售”,但“不排除部分股权出售”的潜台词已说明问题。而就在星巴克为巩固中国市场寻觅帮手时,瑞幸悄然跨越大西洋。纽约百老汇755号的门店围挡后,瑞幸的蓝色鹿角标志与星巴克美人鱼隔街相望,一场攻守易位的全球化博弈已然开场。

瑞幸进军美国酝酿已久,其纽约首店选址暗藏玄机:百老汇店距离纽约大学仅100米,该校5000多名中国留学生构成天然客群基础。2美元一杯的定价,不到星巴克当地均价4.6美元的一半,价格优势如同刺向对手的利刃。

除了复刻中国市场的APP优先战略,瑞幸还把移动互联网“地推模式”植入纽约街头。一方面计划构建美国本地供应链,避免跨境物流对成本结构的侵蚀;一方面保留生椰拿铁等爆款,新增燕麦奶系列和低因咖啡选项,迎合欧美顾客口味偏好。

瑞幸在美国的扩张,本质上是一场效率革命对场景经济的挑战。中国咖啡市场2023年人均年消费量增至16.74杯,较三年前提升84%。价格战虽然拉低了行业利润,却加速了咖啡从社交符号到日常饮品的转变。和瑞幸用9.9元培养出数亿消费者的日常习惯相比,星巴克30元一杯的拿铁便显得格格不入。

星巴克意识到了危机,CEO尼科尔计划通过引入合作伙伴将中国门店从8000家扩至20000家。但转型代价巨大。2025财年第二季度,星巴克中国在客单价下降4%的情况下,仅靠交易量4%的增长勉强维持同店销售额持平。用全球18.9%的门店只贡献7.9%营收的尴尬比例,暴露了其中国业务效率短板。

瑞幸带着中国供应链管理经验出海,全球咖啡价值链的重构才刚起步。继新加坡57家门店后,瑞幸在马来西亚也启动了三年200店计划。而在纽约开店,是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关键落子。

星巴克中国区总部会议室内,财务顾问高盛的工作人员仍在为潜在收购案准备材料;纽约百老汇755号,瑞幸员工正调试着咖啡机,准备迎接开业人潮。两家企业的战略转向,映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残酷与机遇——既能成就2年万店的扩张奇迹,也能让行业巨头折戟沉沙。这场咖啡战没有边界,杯中的涟漪已扩散至全世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