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通胀与国内通缩数据不能直观理解,经济现象意义重大

1. 从数据上看,美国从2020年来的官方CPI通胀率分别是:1.2%,4.7%,8.0%,4.1%,2.9%。而中国这几年官方CPI分别是:2.5%,0.9%,2.0%,0.2%,0.2%。如果简单地指数相乘,可以得出2025年初相比2020年初,美国通胀率是22.6%,而中国是5.9%,美国也就是多涨了16.7%,并不是很惊人。

2. 这与实际感觉差太多。人们会发现,在美国生活开支大增,许多原本感觉和中国差不多花费的商品,要贵一两倍了。中国很多东西跌价幅度很高,一半都没了。关键是定性,美国那边“什么都在涨价”,而中国这边“很多东西大跌了”。这个现象是最直观的,远比22.6%与5.9%这样的干巴数字更有效。

3. CPI本身就是选择性的,官方因为舆论控制、历史统计体系等原因,精心选择权重报告出来。从历史走势上,CPI高是比CPI低涨价的感觉多,能够和别的数据作拟合分析,也有意义,但具体的幅度直观参考意义不大。例如很多商家不涨价,但会减少服务、减少份量,这被称为sneakflation,变相通胀。用历年CPI指数相乘的办法,是绝对不正确的。

4. 中国这是相反的现象,CPI每年还是正的,但整体通缩气氛相当严重。并不是说一些统计中的物价下降,而是很多价格崩溃了。如房地产、高价白酒、高端车。和服务变差的变相通胀相反,中国经常发生的是价格不变但服务提升,如一样的车价,车的感觉就好太多了。

5. 因此,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国相比,并非几年来CPI累计低了十几个百分点这个事,而是经济体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外国,走向了货币拉动,通胀是货币现象,这是常见的,不过这回连号称物价较低的美国也大通胀了。而中国,货币体系规模也增大不少,M2数值增长不低,都超过300万亿了,用货币解释不了反向。中国应该是发生了世界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被大而化之称为通缩,但和别国历史上的通缩很不同。

6. 根本原因,是中国极为巨大的工业产能,全球历史上没有过。制造业产出,按增加值是全球三分之一,按产值是35%,按产品数量是约一半。全球一半钢铁、水泥、煤炭,一半工业电力。不仅占比高,绝对数量也超乎想象,10亿吨钢铁,22亿吨水泥,44亿吨煤炭,再狂热的工业发展爱好者也会承认到头了。有类似通缩的现象,但内涵要丰富得多。如一些领域有新质生产力革命,有新经济。

7. 如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供给极大丰富,就会有通缩现象,但更大意义是新的经济模式。人们如何适应新形态?物质上越过越好没问题,但精神上怎么办?房地产从主要财富,变成很便宜就能买到、租到,意义大降、财富大降,怎么办。内卷到地球意义上的过剩,怎么办?不是简单想招摆脱通缩,如增发货币,需要全新的生活方式与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