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民办本科还是公办二本?给压线生最中肯一些建议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500

7月1日就要开始填高考志愿了,对于成绩在本科线边缘徘徊的家庭来说,或许此刻就十分纠结。

因为,摆在面前就两条路:一个是去三四线甚至更小城市,读个公办的二本大学;另一个是咬牙去大城市(比如省会、一线/新一线),读个民办本科(或者叫独立学院)。

但问题是,去大城市读民办,学费不菲,动辄数万元起,四年下来不是一笔小数目;可去小城市读个本科,又担心孩子未来实习和就业,甚至校友资源都不一定能用上。

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鸡头凤尾”该怎么选?

500

先说观点:孩子刚过本科线,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让孩子去大城市读民办大学。

有人可能不乐意了,虽然小城市读的是公办“二本”,但毕竟有个“公办”名头,听起来也好听,社会认可度也似乎会高一些。

而大城市的民办大学,本来就是“民办”,学费还特别高,每年动辄两三万甚至更高,四年下来少说也要十多万。

确实,相比公办本科统一的5000元左右学费,大城市的民办大学的学费不是一笔小数目。

可需要搞清楚的关键是,选择大学,不仅仅是学校性质,更是一个家庭未来四年的“隐形资源包”,以及孩子未来人生的“规划清晰度”。

这账要真算明白,得把眼光放长远。

500

图片来源:千库网

比如我有个老家在河南安阳的朋友,他的孩子去年选了上海一所民办本科,一年学费2.8万,生活费每月2000,四年下来总开销20万;而他高中同学去了老家地级市的公办,四年总共花了8万。

乍一看,后者省了12万,但这12万真的是 “赚”到了吗?

咱就直接看成本:读上海民办的孩子专业是软件工程,今年暑假在浦东张江一家科技公司实习,月薪2500,晚上还加班帮人做AI课件,每月收入4000左右;那个留在老家的同学,专业是工商管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只能在一家连锁餐饮店打零工,月薪1500。

未来,俩人最直观的就是起薪差距:上海民办大学毕业生,毕业生起薪普遍5000-6000,老家同学进本地小公司只能拿3000。

这样算下来,去上海的孩子,一年能多赚3万多,差不多四年时间,就能把多花的12万学费赚回来。

再看直接成本,大城市的兼职机会多,家教、直播小助理、电信代理、健身助教……

500

北京的兼职机会较多 图片来源:小红书

而这些兼职只要能吃苦,肯坚持,每月赚2000左右不成问题,基本覆盖了生活费,这在小城市根本不敢想。

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隐性成本:选择去一些小城市读公办二本的孩子,到找工作时往往很沮丧,因为想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公司,太难了。

特别是学一些新兴专业(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即便找到心仪的公司,可人家往往会要求“有大厂实习经历优先” 。

可问题是,本地像样的企业就那么几家,大厂连个分公司都没有,他压根没有机会接触到大厂。

而且,如今很多大城市的民办的“求生欲”极强,在专业设置上往往比公办更贴近市场。

比如像如今火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媒体、电竞管理很多都是民办先开设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个比一个热闹,很接地气。

换句话说,选择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民办的孩子,找到大厂、大企业或合作企业实习与就业,机会远比小城市要多得多。

这就像买菜:小城市菜便宜,但想买海鲜得跑老远,还不一定新鲜;大城市菜价高,但下楼就是超市,品种多还能挑打折的,关键是能买到小城市买不到的 “硬货”(各种高价值的实习机会和行业人脉)。

这种看不见的资源,才是就业最重要的“敲门砖”。

再来聊聊大城市的就业机会。

500

有人可能听说过,“选大学就是选未来的生活圈层”,这话一点不假。

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就业机会,根本不是 “多少”的区别,而是“维度”的差距。

500

应届生不同类型城市就业比例 图片来源:麦克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

就拿金融行业来说,全国70%的上市公司扎堆在北上广深,光上海浦东就有 2万多家外资企业。

上海读民办的学生,只要能在校期间拿下CFA(全球特许金融分析师),一样可以与公办大学的同学同台竞技。

我有一位安徽阜阳的朋友,他的女儿之前就是压线进入浦东某民办大学金融专业,没有留在当地读某二本专业。

这所学校与沪上诸多金融机构有合作,因为女孩大二拿下了CFA,周末坐地铁去陆家嘴参加企业开放日,与HR面对面聊,得到了宝贵的实习机会。

大学毕业时,她凭借大厂实习经历和过硬证书,顺利入职一家跨境金融公司,现在年薪15万+。

可如果她是留在小城市读公办本科,想找到金融类的高薪职业,估计很难如愿。

还有学营销的,某些小城市公办学生大三实习时,能给回应的往往是房产中介和超市营销,想进大企业的市场部门,可能还不够格。

500

如果不甘心,想去省会碰碰运气,或许机会是有,可公司要求“每周到岗不少于5天”……那碰到学校有事要出席怎么办?实习期间的住宿又该如何解决?

即便去一线城市实习或找工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仅难以兼顾学业,那点实习工资可能都难以覆盖生活成本。

更令人无奈的是,就算肯屈尊在某些超市或中介实习,可简历上写着“负责日用品展区销售”“负责某某区域房屋租赁”,这与前面提到的上海民办金融专业的女生简历比起来,含金量差得不是一点点。

你看,这就是大城市的“机会密度”优势。

倒不是说小城市完全没机会,而是大城市像个筛子,网眼更密,捞到 “大鱼”的概率自然更大。

相比大城市,许多小城市过于安逸的生活,使得校园氛围接触的新事物、新思想、行业动态或许要慢半拍。

就说如今最时髦的无人机、机器人等专业,大城市民办的学生有机会能参与学校与特斯拉、华为等共建实践项目,毕业后进大厂的概率比小城市公办自然就高了许多。

500

图片来源:千库网

还有一些小城市公办院校的孩子,整个大学期间目标可能只是“求稳”,比如考研、考编、回家……这种过于保守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孩子人生规划影响极大。

对比之前说的,大城市的民办大学,主要就是吃的城市红利,近水楼台,学生有机会去大厂、名企实习,积累经验、混个脸熟;到毕业季,还有不少大厂的招聘会直接入校摆摊。

所以,选大学不是选 “学历证书”,而是选一张“机会兑换券”。

大城市的民办院校,就像张能兑换高价值的机会券,虽然买的时候贵点,但兑换时机遇也可能高一些。

500

就拿考研来说,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的民办高校,周边全是考研培训班,资料更新快。学生报班成本是要比小城市高,但大城市的辅导班,也能给出更靠谱的备课建议。

甚至,大城市的民办学生愿意的话,还能去周边一线不错的公办大学蹭课、听讲座,想学习到处都是机会。

我有个专升本的学生,之前是临港某民办高校的大专生。

他就是每周末坚持坐地铁去杨浦的复旦、上财听讲座,和那些985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才激励了他又去考了专升本,进入上海的公办二本读书后,又考研成功。

500

图片来源:千库网

划重点:考公考编其实不受民办和公办学校背景限制!

而在一些小城市的公办本科,想找靠谱考研班得去省城,路费住宿费就花了不少,备考效率差了一大截。

还有家庭最关心的落户和买房。

如今,随着新一轮城市化进程,许多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对本科毕业生落户很宽松。比如杭州、广州这些新一线城市,在当地读民办,毕业后缴满社保就能落户。

 500

杭州学历落户方式

而上海五大新城包括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落户政策和条件都更加宽松,民办与公办毕业生落户也享受一样的待遇。

有人可能又要说了,这些大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买房子都买不起。

这话没毛病。

可如果换个角度考虑,如果有机会走出原有的生活环境,在大城市努力搏一把,争取个不错的未来,还是一辈子呆在小城市,按部就班生活下去?

毕竟,大城市的产业更新快,总能冒出新职业和新机遇。

比如前两年火起来的 “跨境电商运营”,现在月薪8000起步,而这种岗位在小城市基本不存在。但在一线城市,就算是民办毕业生也有机会入行,赶上风口就能快速涨薪。

最重要的是,不同的城市,也意味着孩子的人脉起点不同。

小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肯定是希望往大城市发展,而校友资源只会集中在经济活跃的地区。

说白了,选大学就像投资:小城市的公办本科是 “定期存款”,稳妥但利息低;大城市的民办本科是 “成长型基金”,前期投入高,但长期收益空间大。

不过,还是要客观分析。

大城市的民办大学,好是好,可学费也是真的高,这个需要家庭量力而行,不能一厢情愿。

 500

2025年民办大学学费TOP25

必须重点提一句:如今只要是上大学,无论是在公办大学上学,还是在民办大学上学,都是可以申请助学贷款的,只是各地政策和金额略有不同,需要单独去了解。

还有就是孩子自身,大城市诱惑多,同学背景差异大,如果孩子缺乏自控力,只是换个地方打游戏混日子,那再好的城市也白搭,不如省点钱。

如果孩子未来就是想考研深造、考公考编求稳,那小城市公办二本性价比更高,反正安心学习,省钱,牌子也够用。

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适合你的选择。 

结合家庭条件、想走的路、以及你的家庭条件如何,孩子又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慎重选择吧。

毕竟,大学只是起点,怎么跑,又能跑多远,最终看的,还是一个人的视野、能力和经验。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