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律师塌房,真律师翻车|法律圈的身份危机
作者 | 认真赚钱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法律行业,翻车的方式千奇百怪。
有人因为视频会议中,不合时宜的身体艺术;
也有人打造精英律师人设,坐拥十几万粉丝,到头来发现是个假律师。
如果说这些都是路走得太歪,那今天这位律师却是因为效率太高,试图把一天当三天用,把自己打造成法律界的「打工超人」,结果还是玩脱了。
这个律师叫贝琳达(Belinda Sarkodie),一位从事不动产产权的英国律师。
2021年5月,她正式加入律所Muve,合同白纸黑字写着:全职,仅为Muve工作。
结果刚入职一个月,她就顶着房产交易高峰期的东风,偷偷接了两份其他律所的兼职。
问题不只是开三份工,而是她同时给两家律所递交了相同时间段的工时单,收了两份薪水,还在Muve这边保持着全职状态。
这是时间管理大师,还是多线程诈骗?
面对调查,她的辩解堪称业界一绝:「我不是有意隐瞒,是因为刚入职,没来得及看清合同。」
身为一个律师,却以没看清合同作为理由,这显然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她还补充说,「我确实同时工作,但我有天生的敬业精神,每周工作100小时不在话下。」
但英国律师纪律法庭,显然不买账,调查发现她的工作质量远未达标:
客户频频投诉联系不上她;明明收了钱的案子,最后却是别的员工补完的;她的时间表「前后矛盾、自相矛盾」,没有任何「无缝协作」的证据。
最终,她被裁定「误导雇主、利用制度牟利」,永久禁止从事律师工作,还需支付8900英镑的罚款。
贝琳达或许是贪心,但在经济下行、案源紧缩的现实下,有些律师真的需要副业来维持生活。
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曾经收到过一个来自五线小城,刚结婚不久的32岁律师的私信。
「我现在白天穿得周武正王到办公室坐着,有时还假装跑出去见客户,让人看起来很忙碌,其实什么业务都没有。晚上一到,我就去跑滴滴。
那些律师开直播大聊特聊,讲得好像遍地都是业务做都做不完,可我和认识的律师没有一个像他们说的那样。
一想起房贷车贷我就直冒冷汗,下个月打算把车卖了,再做做代驾,总得活下去呀!」
可没多久,这个律师就被告知:你的兼职是违规的。
除了开网约车,一些律师为了活下去,有人兼职跑外卖,有人做编剧,还有人开起律师咖啡厅,做「独立法律顾问」,开启咖啡解决法律问题模式。
这种现象还被官方称为「激活新消费市场,带动了扩大就业」,不过在律所层面,这是不合规的。
可实际上,问题不是副业,而是缺乏制度允许的副业路径。
律师的身份,本不该只有一种。
在所有职业都在拥抱「平台化」「灵活化」的今天,律师也不该靠一份合同、一个执业证,绑定一切。
与其让人偷偷三开,不如允许阳光备案。
最怕的不是兼职,而是既不允许兼职,又不给转身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