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红:中欧可以在数字与绿色合作中化竞争为机遇
2025年5月23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孙彦红在以“中欧50年:变化世界中的双边关系”为主题的圆桌研讨上发表以下观点:
过去50年的经验表明,在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大趋势上,我们曾经拥有广泛的共识。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2008年之后,国际经济和贸易进入了一个更不稳定的时期,这种不确定性也体现在全球贸易结构的变化上。
特别是在近年,我们看到国际货物贸易的总体量在下降,部分原因是对国际供应链可靠性的担忧增强。这与此同时,国际服务贸易却在快速增长,尤其是数字服务贸易,从2005年到2024年增长了1.5万亿美元,达到3.9万亿美元。这一变化说明三件事:第一,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依然关键,特别是世贸组织的功能。它对所有成员都有价值,尤其是美国,因为美国其实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第二,随着国际货物贸易的相对下降,中美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如何对这一竞争加以管理将是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第三,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经济时代,中欧需要共同构建新的合作模式,以适应这一新格局,同时更好地管理潜在竞争。
在中欧建交50周年这个时点,我们应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不只是关注双边关系本身,而是思考如何在全球层面上承担更多责任。首先,我们应推动WTO体系的改革。过去几个月的实践已经表明,这一体系仍具有韧性。将其完全弃置并不会带来解决方案。其次,中欧可以也应该在推动全球绿色转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们都设定了明确的绿色发展目标,尽管在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竞争,比如电动车,但仍有广泛互补性,可以实现真正的协同。我认为中国已准备好在这一转型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与欧盟一道。
面对当前挑战,我们也需要更多坦诚的中欧对话,尤其是在双边层面。就像庹大使所提到的,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仍待解决;中欧高层经贸对话(CDA)也尚未恢复;在绿色转型伙伴关系方面我们需要找到前进的路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在更深层次的理解、信任和共同努力之上。
关于贸易不平衡,我非常赞同孙永福先生的看法。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希望进口更多高技术设备,这是中方的一个核心关切。以ASML为例,其设备出口限制成为一个重要障碍。同时我们也应重视服务贸易,在这个领域,欧盟对中国一直保持顺差,尽管规模不如中国在货物贸易中的顺差大。这说明我们在评估贸易关系时应采用更综合的视角。
现在是欧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存在的好时机。中国政府已宣布将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特别是在医疗和养老等领域。这些正是欧洲企业拥有独特优势的领域。考虑到当前中美关系带来的压力,这正是欧盟公司加强在中国市场拓展的战略窗口期。对欧盟企业而言,服务业是它们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相对领先地位的领域,而中国正在释放合作机会。希望欧方能够真正意识到这一机遇,并及时响应。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由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与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