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近7000名留学生何去何从? | 科技周览
整理 | 周舒义、平生
哈佛大学国际学生项目遭“封杀”,在美留学生何去何从?
美国政府5月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SEVP)认证,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根据这一决定,哈佛大学将无法再招收国际学生入学,同时现有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
根据哈佛大学的招生数据,目前约有6800名国际学生就读于哈佛大学,约占学生总数的27%。连同访问学者在内,总计9970人将受禁令波及。其中每年到哈佛就读的中国学生约有1800-2300人。
SEVP认证由美国国土安全部颁发,授权各高校招收持有F-1和M-1签证(最常见的学生签证类型)的国际学生。如果没有该认证,院校将无法签发I-20表格。该表格可作为入学证明,也是维持学生身份的必要材料。
据《哈佛深红报》(The Crimson)报道,将于下周参加毕业典礼、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预计不受影响。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移民权利教授Nicole Hallett表示:“如果学生完成了所有毕业要求,他们应该仍然能够毕业,所以这应该不是问题。”
但移民律师、哈佛法学院毕业生Bhuvanyaa Vijay表示,如果“封杀”成真,其他就读哈佛的留学生将陷入困境,撤销SEVP认证并不会立即导致已有的学生签证失效,而是会有一段“宽限期”。“他们没说15天、60天或2天——什么都没说,我们会告诉他们‘快点’,最多在15天内就设法转学。”
转学到SEVP认证大学的学生将能够保留I-20表格,从而避免签证失效。但许多学校的转学申请截止日期是三月,这意味着学生在等待下一年度的申请开放期间,其在美国的合法身份将面临风险。
另外,已参加选择性实习训练(OPT)的学生将无法转学,OPT允许学生在毕业后留美工作最长三年。美国移民律师协会前副主席杰夫·约瑟夫表示:“如果你毕业后处于选择性实习训练期,并且转学到另一所学校,那么你的工作许可就会自动终止。”
非常凑巧的是,就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取消哈佛SEVP同时,加州奥克兰市的一名联邦法官发布了一项针对特朗普和诺姆的禁令,禁止他们在相关法律程序结束前终止这些学生的合法身份。这让许多人认为事件迎来转机,但其实这两者并无关联。据报道,加州案件涉及的是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因犯罪记录调查而吊销签证的个别学生,并不能扭转整所大学失去招收国际学生资格的现状。
当地时间5月23日上午,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称此次撤销决定“公然违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出于政治动机的报复行为,其“没有程序或理由”,目的是迫使大学对其招生、招聘和学术项目施加意识形态影响。哈佛大学坚称其以合法合规的方式遵守了国土安全部的要求,分别于4月30日、5月14日两次向其提供国际学生的八类信息,包括他们的纪律记录、抗议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危险或暴力活动”的记录。据悉,5月7日国土安全部通知哈佛大学,称4月30日初始提交的材料“不完整”,要求补充提交八类信息中的四类。5月14日哈佛大学再次移交文件,但国土安全部认为哈佛大学的回应“不充分”,并且“忽略”了第二次提交要求,导致了此次SEVP认证撤销。
诉讼提起数小时后,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联邦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批准了哈佛大学的临时限制令请求,要求在举行听证会之前“维持现状”,并且哈佛大学不再有法律义务交出国土安全部要求的文件。Burroughs已安排于5月27日举行状况听证会,并于5月29日举行听证会,决定是否发布初步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在审判之前或审判期间颁发的禁令,目的是在最终判决之前维持现状)。
5月23日,香港科技大学宣布,该校向现正就读哈佛大学的国际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持有哈佛学位课程录取通知的学生,发出公开邀请,欢迎他们加入港科大继续学业,延续学术追求。大学将为有意转学的学生提供无条件录取、简化入学程序及学术支援,协助他们顺利过渡。大学已成立专责团队,协助学生处理入学申请、学分转移、住宿及签证等事宜。
戴上这副隐形眼镜,就能获得近红外视觉
在5月22日发表于《细胞》(Cell)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制备出高透明、高转化效率的隐形眼镜,能够使人类获得近红外时空色彩图像视觉能力。
自然界中,人类肉眼可感知的可见光仅占电磁波谱很小的一部分。前期研究将可把近红外光转化为绿光的上转换纳米颗粒(能够吸收低能量光子,将其转化为高能量光子)注射到动物视网膜中,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裸眼近红外图像视觉能力。但是,眼内注射在人体应用受限。如何通过非侵入性方式实现近红外视觉,是该技术实用化的关键。
电磁波和可见光波谱
高分子聚合材料制备的软性透明隐形眼镜提供了可佩戴式解决方案。然而,制备近红外光上转换隐形眼镜需要解决高效上转换能力和良好光学性能两个问题。为此,研究人员对上转换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提高它们在高分子聚合材料中的均匀分散性,筛选出与上转换纳米颗粒折射率匹配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制备出高掺杂比例(7%至9%)且高度透明的近红外光上转换隐形眼镜。
进一步,研究人员开发了内置近红外光上转换隐形眼镜的可穿戴式框架眼镜系统,使人类志愿者能够获得与可见光视觉一样空间分辨率的近红外图像视觉,精确识别复杂近红外图形。
除时间和空间信息外,视觉感知还可以在色彩维度上传递丰富信息。科研人员利用三色正交上转换纳米颗粒取代传统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制备出三色上转换隐形眼镜,可以将三种不同光谱的近红外光转换成红、绿、蓝三基色的可见光。实验结果证明,佩戴三色上转换隐形眼镜,人类志愿者可有效识别三种波长的近红外光,感知多种近红外色彩。这表明,三色上转换隐形眼镜可以有效地让人类获得近红外色彩图像视觉的能力。
各种图形(不同反射波谱的反射镜片模拟)通过tUCLs内置的可穿戴式框架眼镜系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照射下的色彩显示
研究团队指出,这项技术是原理验证性工作,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例如目前的上转换效率还需要红外光源的辅助照射。另外上转换隐形眼镜如能实现发射光的定向输出,就可能不依赖于镜框光学系统,直接实现隐形眼镜介导的精细近红外图形视觉。
上述研究通过视觉生理与纳米材料技术,制备出高透明、高转化效率的上转换隐形眼镜,实现了无源、可穿戴的人类近红外图像视觉能力拓展,能够使人类感知近红外光的时间、空间和色彩多维度信息。未来,这一技术有望在医疗、信息处理及视觉辅助技术领域得到应用。
相关论文: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454-4
找到理解暗物质本质的新线索
5月21日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首次在观测中发现了弥散矮星系异常高的成团性,证实了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晕集聚偏置”(halo assembly bias)现象。这项研究挑战了现有的星系形成模型,并为理解暗物质本质、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协同演化提供了新线索。
宇宙大尺度暗物质分布艺术图。水珠中呈现不同环境下的矮星系图像,展示了宇宙大尺度结构与小尺度星系形成之间的复杂关联。
暗物质通过引力悄然塑造着宇宙结构,主导着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暗物质粒子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形成暗物质晕(暗晕),星系在暗晕的引力势阱中形成并演化。暗晕在宇宙大尺度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而是呈现“抱团”分布。这种“抱团”性不仅与质量相关,也在固定质量下与形成时间、内部结构等多重变量呈现统计相关性。这种现象被称为“暗晕集聚偏置”,为理解宇宙大尺度结构及星系的形成提供了关键线索。
新研究聚焦于孤立矮星系,这一星系族群质量小、光度低、通常由暗物质主导。通过分析斯隆数字巡天项目光学数据,研究发现弥散的矮星系更喜欢“抱团”(成团性较高),而致密矮星系更喜欢“单干”(成团性较低)。这与以往根据大质量星系样本所得的经验完全相反——通常面密度越高的星系更喜欢聚集在一起。
研究人员发展了宇宙学模拟方法,精确再现真实宇宙中暗晕分布及其演化历史。结果发现,年老的暗晕在宇宙中的空间分布与弥散矮星系类似,也更喜欢“抱团”。这表明矮星系的形成与暗晕的“年龄”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标准冷暗物质模型是当前解释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的主流理论框架,但在该框架下,团队论证了多种星系形成的物理机制,发现均无法解释这一新的发现。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种考虑暗物质自相互作用的替代模型即SIDM可以很好地解释暗晕的“年龄”以及与星系密度的关联。在年老暗晕中,暗物质自相互作用的时间相对长,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注入暗晕核心,使其核心结构膨胀,进而显著削弱暗晕中心引力势阱,促使星系密度降低。这表明,SIDM模型在解释矮星系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大尺度上的成团分布特征具有理论优势,对目前主流的星系形成模型及冷暗物质宇宙学模型提出了挑战。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65-5
“排列组合”灌水论文井喷,92%一作来自中国
据Science News报道,英国萨里大学的统计学家马特·斯皮克(Matt Spick)等人5月8日在PLOS Biology发表报告称,近年来基于公开数据集NHANES(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劣质论文数量急剧增加,其中92%的第一作者来自中国。这些论文模式高度雷同,可能是“论文工厂”借助AI生成的流水线产品。他们表示,这一发现表明大型公共卫生数据集很容易被滥用。
马特·斯皮克也是《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副主编,他从去年开始注意到,大量模式异常雷同的论文像潮水般涌入期刊。“我收到了太多几乎一模一样的论文——每天一篇,有时甚至两篇。”
这些论文都利用了一个公开数据集——NHANES,该数据集通过体检和问卷收集了超过13万人的健康相关数据。此外,异常论文都遵循相同的模板:针对某个人群,选择一种健康问题,再选择一种可能与之相关的环境或生理因素,然后分析两者相关性。例如研究65岁以上男性的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或者18至45岁女性的牙齿健康状况不佳与糖尿病之间的联系。“感觉好像有人正在研究每一种可能的组合。”斯皮克说。
西北大学的里斯·理查森(Reese Richardson)表示,利用这些公开的免费数据源,通过简单替换变量便能炮制出新的“成果”,简直就像“疯狂填词游戏”。而NHANES支持通过API直接将数据提取到R或Python等机器学习环境,这些标准化的数据工具一方面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给“灌水”制造了可乘之机——论文工厂可以对指标、健康问题、队列进行广泛搜索,对大量变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找到在统计学上看似显著(低p值),但实际上可能并无意义的组合。
据统计,在两个主要的科学论文数据库PubMed和Scopus中,有341篇异常论文发表在包括Scientific Reports、BMC Public Health、BMJ Open在内的147种期刊上。在2014年至2021年期间,平均每年发表4篇此类论文,但2022年之后开始快速增长,2024年仅前10个月,异常论文发表数就已来到190篇。研究认为生成式AI可能在背后推波助澜。
此外还发现,近期的异常论文大多来自中国:2021年之前发表的论文中只有8%的第一作者隶属于中国机构;2021年后这一比例激增至92%。斯皮克表示,这也表明论文工厂参与其中,中国研究人员面临的科研压力和激励机制起到了推动作用。
出版商Springer Nature的科研诚信主管Tim Kersjes表示,已经撤回了多篇异常论文,调查仍在进行中。BMJ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其对论文工厂和AI滥用也表示担忧,会严肃对待不端指控,并将展开调查。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3152
企鹅便便能减轻气候变化对南极的影响
根据《通讯-地球与环境》5月22日发表的一项分析,企鹅粪便中释放的氨可能有助于增加云的形成,从而减轻气候变化对南极的影响。
南极生态系统由于人为气候变化而面临巨大压力。企鹅是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它们和其他海鸟也是这一地区主要的氨排放者。氨会与含硫气体反应,增加气溶胶生成,气溶胶颗粒能给水蒸气提供凝结表面,从而增加云的形成。云层可在大气中形成隔热层,有助于降低地表温度,进而影响海冰的覆盖范围。但人们对企鹅和南极气候之间的具体相互作用所知不多。
2023年1月10日至3月20日间,研究人员在南极马兰比奥科考站附近一处地点测量了空气中的氨浓度,他们观察到,当风从约8公里外一个60000多只阿德利企鹅群(Pygoscelisadeliae)吹过来时,氨浓度上升到每10亿分之13.5,比基线值(少于每万亿分之10.5)高1000多倍。即使至2月底企鹅从这一地区迁移走,氨浓度仍然比基线高100多倍,因为留在原地的企鹅粪便仍在持续排放这一气体。
为证实氨浓度对气溶胶颗粒浓度的影响,作者在单日进行了多次额外的大气测量。当风从企鹅群吹来时,该地点的气溶胶颗粒数量和大小急剧上升,作者随后(风向改变约3小时后)观察到一段时间的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气溶胶浓度升高的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企鹅粪便或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对南极企鹅栖息地的影响。作者说,他们的工作强调了保护海鸟及其栖息地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性及其益处。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5-02312-2
智能手机贻害青少年?这份“专家共识”引争议
近日,一份关于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专家共识”引发争议,遭到诸多学者猛烈抨击。该共识5月15日以预印本形式发布于PsyArXiv,未经同行评审。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召集来自11个学科的120多名专家,使用“德尔菲法”评估了26项陈述:通过匿名方式对专家组进行多轮意见征询,基于每轮专家反馈进行汇总整理,如此多次反复,使意见逐步趋于一致,最终得到26条专家共识。论文摘要写道,有超过92%的专家组成员同意——
“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会导致睡眠问题;
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注意力问题和行为成瘾相关;
对女孩而言,社交媒体可能会加剧她们的社会比较(身材、外貌焦虑),带来精神障碍和性骚扰风险……”
论文通讯作者、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杰伊·范·巴维尔(Jay Van Bavel)表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是否贻害青少年,这个话题观点两极分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正严重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另一些人认为,上述担忧是一种缺乏证据支持的“道德恐慌”。新研究旨在弥合分歧,避免绝对化的截然判断,体现专家们更加细致入微的意见。
论文发布后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剧烈争论。批评者称,研究存在严重缺陷,相关领域的证据太过薄弱,不足以支撑共识。“这是在浪费时间。”巴斯泉大学研究数字技术的心理学家皮特·埃切尔斯(Pete Etchells)批评道,“我认为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形成共识的地步,这既不值当,也没有意义。”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传播学家道格·帕里(Doug Parry)是这份预印本的合著者,但他也认为新研究的框架存在问题:在征询专家意见时,给出的初始陈述是诸如“每天大量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会导致注意力碎片化”“社交媒体加剧青春期女孩的完美主义”这样草率的定论,预印本的标题和摘要也主张大胆、措辞激进。相比之下,最终共识要薄弱、保守得多,“大多描绘了一幅缺乏证据的图景”。例如,摘要称专家们一致认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会导致睡眠问题”,但内文中共识又强调“其导致睡眠剥夺的具体程度尚不清楚”。莱比锡大学因果推理专家朱莉娅·罗勒(Julia Rohrer)表示,许多细节都被埋藏在近200页的补充材料中,“这就导致了不负责任的科学传播。”
问题不止于此。据报道,专家组成员、斯泰森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弗格森(Chris Ferguson)在中途选择退出,认为研究存在偏倚。埃切尔斯说,这篇论文“武断地定义了一组专家”,然后将所有持不同意见的人都排除到共识之外。“这简直就是扼杀讨论的完美方式。”但范·巴维尔辩称,持不同观点的各方都有人退出。
德国威滕/赫德克大学心理学家鲁本·阿尔斯兰质疑,一些专家的回答可能超出了自身专业领域。例如在第一轮意见征询中,几位专家组成员声称有强有力的、可重复的证据表明,社交媒体会导致女孩将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但相关研究似乎子虚乌有。卡普拉罗辩解说,最终的共识并未提及证据强有力,只是说问题“还在评估中”,未下最终结论。
批评者担心,在这个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影响深远的领域,对研究的误读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埃切尔斯说:“我们亟需为这场争议降温,但在我看来,这篇论文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它有可能走向反面。”
相关论文:https://osf.io/preprints/psyarxiv/b94dy_v1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