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变脸」,哈佛法学院还能读吗?

500

如果要列出全球法学生心中的「圣地」,哈佛法学院几乎无可争议地位列榜首。

它培养了8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无数跨国律所合伙人与国际组织高层,是无数法律青年梦想的学术殿堂。

然而,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一纸公告,宣布取消哈佛大学“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资质,禁止其接收国际学生。

这意味着,持F-1(学生签证)与J-1(访问学者签证),将不再被允许进入这所高等学府。

这一变动不仅打破了哈佛多年来的国际化教育格局,更让全球众多怀揣法律梦想的学子陷入迷茫。

500

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网站发表声明,撤销哈佛大学SEVP认证。

就在10天前的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发布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一度让人以为特朗普政府制造的不确定性,将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对于国际学生而言,风暴并未离去,甚至正悄然逼近。

5月18日,我的一个正在美国攻读计算机博士朋友突然失联,家人着急四处联系,直到48h后才有消息。

原来他在从英国利物浦返回美国时,在海关被带入「小黑屋」,连续接受了12轮严苛盘查,最终F-1签证被当场撕毁,并接到5年内不得入境的通知。

500

“小黑屋”是华语留学生圈内对美国海关二次审查的俗称;

来自朋友孩子的朋友圈(具体学校不方便透露)

技术领域容易触雷,他或许因此中招。但如果读的是法学,或其他非技术专业,是否还有更多解释与抗辩的余地?

当时还以为只是个案,直到哈佛「被封」时,才意识到:这一切,很可能是新一轮政策收紧的前奏。

500

在特朗普政府那里,国家安全几乎可以解释一切。

在这一框架下,经济、科技、教育、法律等多个传统「非安全」领域,被陆续纳入审查和限制的范围。

从2018年对中国加征关税开始,「安全化」的政策逻辑逐步外溢。

从高校与研究机构被要求披露与外国资金的往来,孔子学院被大规模关停,到科技合作被视为潜在风险,签证政策也随之收紧。

500

到了2025年,这一系列政策不再是点状操作,而呈现出系统化倾向。

目标对象也从个体延伸到机构本身,包括律所、大学乃至整个学术交流体系。

3月,白宫出台《防止滥用法律制度》的行政备忘录,授权联邦机构对被视为「政治敌对」的律所采取撤销联邦安全许可,失去与政府开展业务的资格等。

曾被视为法律中立堡垒的机构,也被划入「政治风险清单」。

高校系统也未能幸免,哈佛、耶鲁等高校相继被要求披露与外国政府的资金往来,研究人员的签证延期变得困难,部分学术合作计划悄然终止。

500

当地时间2025年4月17日,民众在哈佛大学举行抗议活动。图源:ic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这份所谓「出于安全考虑的安排」,哈佛大学选择硬刚特朗普政府。

4月14日,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Alan M. Garber)发表公开信,反对联邦政府近期针对高校的干预措施,并指出其已对大学制度的自治与学术自由,构成实质威胁。

一周后,哈佛大学于4月21日正式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国土安全部与教育部等多个联邦机构,指控其侵犯了宪法保障下的教育自主权。

500

哈佛大学校长 艾伦·加伯(Alan M. Garber)

加州成为首个公开反制的州。

州长办公室明确拒绝执行相关联邦指令,指出其政策违背美国宪政体系中,对教育自由与法律独立的基本承诺,并表示将为高校与律所提供行政和法律支持。

这场围绕「安全化」政策的博弈仍在持续,未来美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法律等领域的走向也愈发引人关注。

500

回到「哈佛被封」这件事,你当然也可以说,这只是哈佛的事。

但事实是,超6000名国际学生正面临必须在数周内完成转学,否则将面临签证失效,甚至被遣返的命运;

不少实验室被迫停工,科研项目中断;国际招生冻结,新一届学生暂无法入学。

更重要的是,其他高校,很可能只是排队等通知。

当然,美国依旧是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有压力,也有反击;有打压,也有诉讼;联邦政府在出招,各方也在「回嘴」。

500

事件会如何发展,我们也无法预判。

只是在这一切发生之后,我们不妨留个问题在文末:

如果你的 GPA、LSAT、文书和面试表现都完美无缺,现在有一张来自哈佛法学院的offer摆在你面前。

你,还会点「接受」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