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到台湾,徐有庠以“棉花精神”织就百年远东的商道密码
在动荡与变革交织的20世纪,徐有庠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大巧若拙”的商业智慧。
这位从江苏海门走出的实业家,以儒家风骨为底色,以“诚勤朴慎”为经纬,在战火、迁徙与产业迭代中,织就了一张横跨两岸、纵贯世纪的商业版图。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企业家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传统商业哲学在现代社会的生动实践。
1958年的远东纺织厂大火,恰如其分地成为徐有庠商业精神的试金石。当焦黑的厂房仍冒着青烟时,这位掌舵人选择将成捆现金堆放在案头,向供应商展示“砸锅卖铁也要履约”的决心。
这种近乎执拗的诚信,在台湾经济腾飞初期的混沌市场中,构筑起超越契约的精神契约。他深谙:商誉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危难时刻仍能被信任的底气。
这种以“诚”破局的智慧,让远东在后来的石油危机、金融风暴中始终稳如磐石。
徐有庠将毕生事业喻为“棉花”——没有耀眼光泽,却始终温暖如初。
这种朴素的商业审美,在远东的产业布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百姓“身上衣”的纺织,到“桌上餐”的粮油;从“安居屋”的水泥,到“掌中宝”的通信。他拒绝追逐风口泡沫,而是深耕与民生呼吸同频的刚需领域。
即便在80岁高龄巡视工地时,他仍保持着学徒时期丈量棉布般的细致,这种“笨功夫”背后,是对“实业需接地气”的深刻认知。
从上海滩的期货交易到台北的纺织厂,从水泥丛林到数字云端,徐有庠的商业嗅觉始终超前半步。
当同业沉迷于纺织暴利时,他悄然布局水泥;当传统制造业如日中天,他又转身切入金融与通信。
这种“见叶落而知秋”的前瞻性,源自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1949年迁台后迅速复业,1990年代西进大陆,2000年代出海越南,每次转身都踩在产业转移的节奏点上。他像老农选种般谨慎,只在自己深耕的土壤播种,却总能在新芽初萌时占得先机。
徐有庠书桌上的张謇画像,无声诉说着这位实业家的精神谱系。
他将“己欲立而立人”的儒家训诫,转化为远东百货里穿梭的顾客、亚泥工厂轰鸣的机台、远传电信连接的千万家庭。在捐建医院、学校的善举中,在打破嫡庶界限的接班布局里,传统士大夫的济世情怀与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达成微妙平衡。
这种“商脉”与“文脉”的融合,让远东集团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东方商业文明特有的温度。
回望百年商海,徐有庠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个横跨10大产业、9家上市公司的商业帝国,更是一套植根中国文化的生存哲学: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取其中道,在利己与利他之间求其平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其公约数。
当全球商业陷入“快变量”焦虑时,这位老人用棉花般的柔韧智慧证明:真正的基业长青,不在于追逐浪潮的高度,而在于扎根民生的深度。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