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睁眼刷脸”:技术应回归服务本质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也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道“数字鸿沟”。近日,江苏扬州一位盲人管先生在办理手机卡时遭遇的“睁眼刷脸”要求,便是这道鸿沟的写照,引发了社会对技术应用伦理的深刻反思。
管先生自幼眼部残疾,双眼无法睁开,这是肉眼可见的事实。然而,在某运营商营业厅,他却被要求完成“睁眼刷脸”的验证程序。面对这一荒诞要求,管先生和家人无奈只能以亲属名义办卡。这一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是部分企业和机构在技术应用中的机械思维与冷漠态度,他们以“系统规定”为挡箭牌,将技术便利异化为刚性门槛,却忽视了技术本应服务于人的初衷。
人脸识别技术虽高效,但绝非万能。对于盲人、面部烧伤患者、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而言,这项技术往往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技术性排斥”并非个例,从94岁老人被抱到银行“刷脸”激活社保卡,到盲人在微信申请医保码时遭遇的种种困难,再到管先生的遭遇,这些案例无一不在诉说着特殊群体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困境。
技术本应是桥梁,连接着每一个渴望融入社会的个体。然而,当技术被滥用、被异化,它便成了某些人的“高墙”,将特殊群体隔绝在外,这种“数字鸿沟”不仅剥夺了他们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更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企业应摒弃“一刀切”的技术滥用,建立分级认证体系,为特殊群体提供灵活、便捷的替代方案。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确保一线人员能够设身处地为特殊群体着想。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督,对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惩戒,确保法规的刚性执行。
管先生的遭遇不应仅仅被当作一则荒诞新闻,而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契机。在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同时,我们更应守护社会包容性的底线,让技术回归服务人的本质,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平等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这才是数字化时代应有的温度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