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利叶的战略升级,看具身智能的风向变化

500

成立于2012年的优必选,从伺服驱动器起步,逐步切入小型机器人领域,在开拓了教育、物流、康养等场景之后,最近几年将目标逐渐聚焦到工业级和通用型的扩展。

成立于2015年的傅利叶,以康复机器人作为起点,研发了覆盖全身、全周期的30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从2019年开始,傅利叶启动了通用机器人生态网络的建设,不久前又将“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作为未来长期战略的主线。

从单一任务简单场景,到多任务通用型场景,从这两个成立时间较长的机器人企业业务聚焦方向的变化,我们实际上能够窥视出具身智能行业背后的潮涌方向。

01 傅利叶的下个十年规划

10年前的机器人行业远不如现在这么火热,傅利叶创始人顾捷刚开始创业时,只能通过工业测试、系统集成一些自动化产品来养活公司、养活机器人的研发。

直至创业公司被收购后,顾捷研究医疗行业康复市场时,发现业内懂康复的人少,懂机器人的也少,容易做出差异化,这才在2015年创建傅利叶智能,主攻医疗康复机器人的研发。

事实上,傅利叶的前10年在康复市场扎的还挺深。

2016年,首款上肢康复机器人Fourier M2面世,可精确模拟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力学应用场景,通过具有目标导向性的游戏,刺激大脑和上肢神经功能康复。

2017年3月,再次推出了国内首款具备触觉功能的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Fourier X1,该机器人是国内首款有“触觉”的外骨骼机器人,也是康复机器人中最接近人形机器人的形态。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傅利叶已在全球进驻3000多家终端医院,拥有近300个遍布全国各地级市、社区、乡镇卫生院的科室案例,覆盖患者人数超百万。

取得不错的落地成绩固然可喜,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傅利叶最先发布那两款外骨骼机器人还是存在一些缺陷,行动不便的患者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后,仍需要借助拐杖才能实现稳定平衡,于是傅利叶一边优化着康复机器人,一边又在2019年开始组建团队,研发人形机器人。

4年后的2023年,傅利叶发布了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1,也是第一台实现量产交付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正式官宣转向。

2024年9月,基于GR-1在过去一年实际落地中搜集的应用数据与客户反馈,傅利叶发布第二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2。

今年上半年,傅利叶又陆续推出了开源数据集,以及首个开源机器人产品Fourier N1,加速人形机器人落地。

今年的十周年庆典上,傅利叶宣布了下个十年的规划,做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

具体含义包含三个方面:

有“温度”的交互:多模态、个性化,可共情的Agent能力;交互友好的软件+硬件设计。

更“生动”的理解,更“主动”的执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能力;全身运动控制能力和端到端任务规划能力。

专业可靠,长期相伴:硬件生产制造、医疗级质量合规验证。

虽然顾捷表示将继续扎根康养场景,但从傅利叶不断试探人形机器人在科研教育、工业制造、迎宾接待、游览讲解、安防巡检等多个场景的落地来看,其野心远远不止于此。

02 康复赛道的瓶颈

傅利叶在康复赛道做得还挺不错,转型人形机器人后,顾捷也一度迷茫、动摇,回忆这段经历时,他给出了两个评价,一个是特别煎熬,另一个是非常烧钱。

评估一家初创公司的发展潜力,业务是否聚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傅利叶在康复赛道做的好好,而人形机器人又那么难,为什么还是要坚定不移的转型呢?

从明面上看,是市场大环境的带动,傅利叶2019开始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确实有些超前,可是在经过了顾捷所评价的那段“煎熬”阶段之后,从2022年开始,人形机器人赛道进入到一个活跃期。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17-2022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融资金在2022年达高峰,达到7.5亿元;单笔最高融资金额也出现在2022年,达到1.88亿元。

500

从2022年之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度一年高过一年,傅利叶更是在2024年到2025年差不多一年时间内完成了3轮E系列融资,合计近8亿元。

资本的涌入,让一些真正有实力的初创公司有了更多的底气,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向人形机器人开放,出现了可以形成差异化竞争的环境,这也给了这些创业公司们更多的信心。

傅利叶转型人形机器人背面的暗线,则是人形机器人业务的开发很“煎熬”,康复机器人的坚持也很难,特别是医疗康复赛道的特殊性,很容易让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进入到瓶颈。

首先,严苛的产品认证环节就会熬倒一批公司。

在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只要解决了问题就能落地,而在康复场景中,产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还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验证,获得专业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之后才能上市销售。

顾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从一个正常的原型机开始,基本上需要一年到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真正验证它是相对可靠有效,并且具备一定的量产功能。

接下来就是拿注册证的问题,这段大概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理想的情况下,在已有相关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平均来说,一个医疗级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从有想法到落地成为现实产品,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

这也是说,初入康复赛道,至少要做好3年没有营收的准备,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初创公司的增长飞轮很难启动。

其次,医疗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要以医学研究的进展为基础,但在康复医疗领域,更多遵循着循证、指南的传统经验来进行产品设计,因而康复机器人的产品形态大多停留在外骨骼、上下肢训练、平衡训练的支持,缺少革命性的创新和能够规模化落地的杀手级的产品。

也正因为创新受到限制,市场陷入同质竞争的泥塘,竞争方式逐渐演变成价格战、地推会议战、亦或是针对医院、康养机构关键人物的个人公关。

研发很难,想创新但又无力;每天很忙,但年终一算并没赚钱,这或许是大多数康复赛道创业公司的普遍状态。

03 具身智能的暗礁与曙光

傅利叶的十年转型之路,既是一家企业突破行业桎梏的成长史,也是具身智能从概念走向现实的缩影。

当这家以医疗康复机器人起家的企业将战略锚点转向“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时,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个体的进化逻辑,更是整个机器人产业从功能型工具向智能体跃迁的必然趋势。

对于傅利叶而言,下一个十年的征程将面临三重关键考验:技术突破的深度、医疗场景的坚守与通用场景的开拓。

从GR系列人形机器人的迭代路径可以看出,傅利叶正试图通过“硬件开源+数据共享”构建生态护城河。Fourier N1的开源设计不仅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更可能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完善具身智能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这种“生态式创新”策略若能持续,或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摆脱实验室原型阶段,加速进入工业量产与家庭服务场景。

在医疗康养领域,傅利叶的持续深耕仍具战略价值。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30年突破300亿美元(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但企业需要突破现有外骨骼形态,开发集成生理监测、情感交互、环境适应的智能康复系统。其规划的“医疗级质量合规验证”体系若能建立,将形成难以复制的行业标准。

而在工业场景,如何将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操作能力与现有产线兼容,或是打开制造业市场的关键钥匙。

尽管前景光明,具身智能的规模化落地仍面临现实挑战。硬件成本居高不下(当前人形机器人单价多在10万美元以上)、能源效率低下(双足行走能耗是轮式机器人数倍)、安全认证体系缺失等问题,都可能延缓商业化进程。

傅利叶在康复赛道遭遇的“三年研发周期”困境,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或将更为严峻——当技术需要同时满足工业可靠性、医疗安全性与消费级易用性时,产品迭代的复杂度将呈指数级上升。

但历史经验表明,颠覆性技术的爆发往往始于边缘突破。正如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机并非依靠通话质量,具身智能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完美复刻人类形态,而在于创造新的交互范式与服务模式。当傅利叶们将康复机器人的力控技术迁移至工业抓取,将医疗场景积累的生理数据用于情感算法训练,跨界融合带来的创新势能或将远超单一领域的线性进步。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傅利叶的转型恰似具身智能行业的缩影:既有破茧成蝶的阵痛,也有星辰大海的憧憬。当技术奇点逐渐逼近,那些在康复外骨骼中积累的关节驱动技术、在医疗认证中磨砺的质量体系、在多场景落地中沉淀的数据资产,都将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筹码。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台GR系列机器人清晨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午后走进工厂检修设备,夜晚化身家庭管家准备晚餐——这不仅是傅利叶的野望,更是具身智能改写人类生活方式的序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