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的困境,是中国教育宏观统筹部门的不作为。
一、新闻:2025 年 4 月 17 日,浙江瑞安市马屿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数学拓展课上与同学玩水枪,不慎将水喷到 59 岁教师林某某面部。林某某当场情绪失控,不仅扇耳光、掐脖子,更将学生抱至三楼走廊窗口,威胁 “扔下楼” 以作惩戒。事发后,孩子颈部出现明显掐痕,且因恐惧拒绝上学,甚至频繁做噩梦。家长陈先生称,校方起初否认事件,直至多名学生作证,家长才通过报警获得监控视频证据。林某某承认行为失当,辩称 “仅想吓唬教育”,并强调从教 40 年 “从未想过伤害孩子”,已在校长陪同下登门道歉。5 月 18 日凌晨,瑞安市教育局通报确认林某某存在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不当惩戒,对其记过处分,校长诫勉谈话;公安机关则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二、此次事件主要涉及中学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如何落实?
(一)客观上,我们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新时代,当前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难点,这些难点既涉及教育理念和资源的问题,也与评价体系的复杂性、执行层面的挑战密切相关。
1、落实层面的难点
(1)教育理念与应试压力的冲突应试导向挤压空间: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大,部分学校更侧重学科成绩,德育和法育易被视为 “软任务”,存在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的现象,课时被主科挤占、活动流于形式。教师认知偏差:部分教师对德育、法育的理解停留在 “说教” 层面,缺乏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意识,导致教育内容碎片化、表面化。
(2)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内容抽象化:德育(如价值观、社会责任)和法育(如法律条文、案例分析)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易变成空洞的理论灌输,难以引发共鸣。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参与式、体验式活动(如辩论、模拟法庭、社区实践),难以内化为自身认知和行为。
(3)师资力量与专业能力不足专职教师短缺:多数中学德育和法育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单一(如照本宣科)。培训体系不完善:针对德育、法育的专项师资培训不足,教师难以掌握前沿教育理念(如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和实践技能(如处理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现实问题)。(4)家校社协同机制薄弱家庭重视不足:部分家长更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孩子品德和法治意识培养,甚至存在 “学校负责育人,家庭负责升学” 的错误认知。社会资源整合困难:德育、法育需要依托博物馆、法院、社区等社会资源,但学校与社会机构的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活动组织成本高、参与度低。
二、评价层面的难点
(1)评价标准模糊,缺乏量化与质性结合德育评价主观性强:品德行为(如责任感、诚信)难以用具体指标衡量,多依赖教师主观判断或学生自评 / 互评,易受人际关系、偶然事件影响,缺乏客观性。法育评价重知识轻实践:现有评价可能侧重法律知识笔试成绩,忽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如应对校园暴力、网络诈骗)的法治应用能力和价值观表现。
(2) 评价主体单一,过程性评价缺失以学校评价为主:家庭、社区等主体参与评价的渠道有限,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品德和法治表现。结果导向忽视过程:侧重终结性评价(如毕业鉴定、学期评语),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如课堂纪律、志愿服务、冲突解决)的动态跟踪记录,难以捕捉成长轨迹。
(3) 评价与教学反馈脱节评价结果未有效指导教学:即使发现学生在德育、法育方面的不足(如规则意识薄弱),教师也可能因缺乏针对性干预方案或资源,难以设计个性化改进措施。与升学体系衔接不足:德育、法育评价结果在中考、高考中的权重较低,难以形成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的激励机制。
(4)区域与校际差异显著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校际之间在德育法育师资、活动资源(如法治实践基地)、信息化工具(如德育管理平台)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评价标准和实施效果参差不齐。政策执行碎片化:不同地区对德育、法育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不一,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框架,易出现 “各自为政” 的现象。
三、教育面向新时代,培育素质人才不是口号,需要真正落实,需要教育宏观统筹部门承担起责任,让老师们少面临困境。
1、将老师的德育和法育的惩戒权约束起来,就要给老师们一个宏观工具,这就是德育和法育科学评价体系。
2、面向新时代,我们需要培育更多的组织化人力资源,现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都是组织化的行为,德育和法育是培育学生组织化能力的必要选项。
3、德育和法育有了具体目标,提升人力资源的组织化水平,就好科学评价了,不像现在这样虚置,要靠自觉的家长,自觉的孩子和奉献的老师才能形成。
4、建议在中考和高考阶段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水平进行科学评价,作为学生素质之一----组织能力的客观评价。
5、建议以合格性评价为主,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达到合格水平,了解中国法治达到合格水平就行。
以竞争性评价为辅,竞争性评价不设正向分值,设负面清单,有相关负面实践就扣分,比如违法与违反道德的行为,比如本新闻中如果证实为冲撞老师,老师就可以向中考或高考德育评价体系提供相关证据,扣分,如果是本新闻描述一样,不慎,没有主观故意,就不扣分。
这样教育宏观统筹部门承担起责任,远远比老师与学生直接冲突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