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DS、大疆等,其实是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诞生的,没梁文峰也会有赵文峰

【本文来自《王树国发问:如果梁文锋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Jarod
  • 这话说的挺让人震惊的,特别不贴合实际。又让我特别好奇,活于世间说不出这话,活在象牙塔里也说不出这话,可究竟是什么人才能说出,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挺显而易见的。

    梁文锋、王兴兴、甚至马斯克都懂技术,但都不是技术主干,最难攻克的技术都不是创始人解决的,恰恰是这位校长所说的“博士”们,就比如DS能取得那么多的颠覆性突破,靠得是那些数学、物理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学科参与。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尤其科技公司创始人,需要的是执行力、整合和管理能力。创始人所做的是管理、拉资金和监督,懂技术带来的是避免其他企业的外行指导内行,真正解决问题和做出颠覆性突破的是那些学校里出来的专业博士们。

    强行把创始人包装成技术核心,可以忽略掉这些人的执行力、管理能力和内行指导内行的的监督能力;还去贬低那些真正解决技术难题的博士们,这心术不正。

这事儿,我昨天就发了公众号文章,借楼转发:

一直以来,我对王校长满怀敬意。他之前在西安交大的每一次演讲,都充满激情与力量,振奋人心,那些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可自从他去了福耀,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了变化。

虽然视频后面的论点是对的,实践出真知;但是,前面他提的几个设问问题,很成问题!

王校长问,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言下之意,似乎是在说这些成功企业的诞生和大学教育没什么关系,完全是创业者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出来的。

宇树、DeepSeek、大疆这些企业,其实是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基础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而然诞生的,没有梁文峰也会有赵文峰。

其实,王校长举的这些例子,也不能否定大学教育在其中的铺垫作用。以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为例,他在浙江理工大学本科就读于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机电专业,并在上海大学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最终获得硕士学位‌,这些专业,都与机器人行业息息相关。王兴兴在本科期间就开始接触机器人技术,2010年他在上海大学读研期间开发了低成本高性能四足机器人XDog,并在2015年参加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二等奖,这笔奖金成为他创业的启动资金‌。他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不仅帮助他在创业初期获得了成功,也为他在机器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这个问题发到群里讨论,正如群友讲的,教育不是创业,上面提到的几位都是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这几位的公司里,博士少吗?如果没有国内大学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他们是否能够创业成功呢?假如中国教育出现问题,这几位成功的创业者为什么是在中国读的大学,而不是海归呢?

除了这个问题,他还认为我们的大学校园没有培养出人才,到了社会人家通过实践,拼搏成功的。这也很荒谬!

诚然,我们的大学教育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改进,可绝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大学的育人成果。

不是说当了老板才能算是人才,没看到每次航天任务主控室内清一色的80-90后吗?很多年轻的硕士、博士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科研领域,众多高校科研团队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像清华大学在芯片研发技术上的持续创新,为解决我国芯片“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算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哈工大、西工大、中科大、……,都是成果累累。

我身边也有不少鲜活的例子。有几位博士朋友选择创业,他们凭借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专注于细分领域,将企业打造成了专精特新企业。

如果中国教育真像王校长讲的那么不堪,那又怎么解释中国在短短70多年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领域取得巨大进步,逐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差距这一事实呢?

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大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大学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一环,而社会实践则是人才进一步提升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切叙事,都不能脱离中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