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规则,无非就是三种公平和国家、高校、考生的博弈而已

【本文来自《综合评价录取会不会步自主招生的后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小号
  • 别和我扯这个……我只知道规则越烦琐对权贵越有利,你说高考太简单基本就和那个晨风杠高考圣神话一个路数。

不用张口权贵闭口权贵,真正的权贵早就像撕葱爸爸和PSY那样,给自己孩子铺好了路,谁跟你卷中考高考?你想评论什么事情,比如上海综评,最重要的是深入了解规则,知道这个规则怎么运行,打了多少补丁,而不是靠自己的想象。更不要把互联网当作发泄自己戾气的渠道。公平也分三种情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也不是追求绝对的公平,而是这个规则有利于我,这就是人性。但是对规则的制定者,要注重的是平衡三种公平。绝大部分人,包括我这样的我校高考招生组分省组长、上海综评专家,都不是规则的制定者,能做到的只有理解规则、适应规则,正视规则。

上海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规则要受到国家、上海市政策制定者的影响。以小升初为例,十多年前上海小升初是“就近入学+择优录取”,公立学校除了市北理科班,都是本区就近入学,民办学校可以考试。执行下来,上海四校肯定要搞民办,八大也要搞民办,结果华育(上中系)、兰生(复附系)这些民办学校脱颖而出,压了公办一头。上海小学生为了进入这些学校,都是十岁过中级口译;三大数学竞赛(上海的初中不承认全国华罗庚数学竞赛这种可以买结果的简单比赛,只承认中环杯、小机灵杯这种本地比赛)、四小数学竞赛、古诗文大赛……全部排满。这种规则就叫做“注重结果公平”。你有没有竞赛成绩,几等奖?有没有中口、高口证书?TOEFL是不是上了110?民办初中自己的入学考(很多竞赛内容)能考多少分?对谁有利呢?对有闲有钱的家庭啊。妈妈是全职太太,爸爸挣的钱能付得起辅导班的价格。要是夫妻俩在菜市场卖菜、在工厂里加班,孩子能行吗?

现在的规则改了,你就是本区就近入学。不愿就近入学的先抽签,可以报热门的初中,越热门,报的人越多,中签几率越低。没中的,你也不能就近了,全区分配,分到哪里算哪里。这个规则就是”注重过程公平“。反正绝大部分人也都没有买华育附近老破小,我在华泾卖菜,你在港汇投行,孩子都报华育,抽中的概率一样,抽不中大家一起发配。你猜上海大部分的家长欢迎哪种?当然是这种啦。一届十几万学生,有几个能上华育兰生市北理的?大部分连市重点都上不去。现在抽签就可以有名校机会,也算不错的。但是也不是绝对公平。我有钱,房子买黄浦,反正就那么大点地方;你没钱,房子买在奉贤,西渡和海湾可都是有初中的……

那什么是起点公平呢?你家在贫困农村,我家在城市,受教育的条件先天就不一样。那么国家可以给前者专项计划,高校也有专项计划,专门针对贫困农村考生,大家一起竞争,分也会比普通批低一些,这就是“注重起点公平”。

高考录取规则,无非就是三种公平和国家、高校、考生的博弈而已。为什么高考题简单了呢?现在高考每年录取1000万+,90%以上的录取比例,都要在一张卷子上答题(不考虑单独出题和甲乙卷),题目难了,上层体现区分度,下层比不出来了。211以上大学才能招多少人呢?这就是国家的选择,兼顾绝大多数。但是对于学校是什么呢?在公平的前提下(跟美国捐款不同,三种公平还是要的)要招进尽可能高分的学生,这个学生发展前途还要好,将来要成为学校的骄傲,或者给学校捐款一亿;或者成为院士……所以清北复交就要试点自招,在高端生里面把自己的菜再筛出来,上海、北京就是这个试点。比如清北的自招,门槛差不多在上海要610分,最好还要有各类营、全国竞赛银牌以上奖项等等。交复差不多是580起板,每年也差不到太多。至于能不能把“低个几分”的考生想办法招进来呢?我只能说很难。比如类似的自招专业组,最后公布分数线复旦580,交大581,交大都跟打了大胜仗似的,反过来也一样。从招生老师的KPI来说,给高分考生打面试高分,低分考生(相对的)打面试低分才是最符合学校策略的。你要招进来一个576的,把整个专业组的分数线都拖累了……

那啥是考生的选择呢?说句不好听的,要是让全国考生投票,决定各种录取方式进清北交复的规则,如果有“抽签”这个选项的话,一定是得票最高的选项……

当然,打这么多字,不是专门回复你,只是为了给真正的上海考生和考生家长一个参考而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