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照外籍院士这面镜子,端正端正“头雁”的帽子
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nited States,简称:NAS)公布了新当选的院士和外籍院士。此次有120人当选院士,其中30人当选外籍院士,其中就有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屠呦呦先生。
屠呦呦先生当选美国外籍院士的通知
如今屠呦呦先生已经是95岁高龄,NAS对她在原创研究领域杰出贡献做出的表彰,明显不含有太多的现实功利目的,更不是为了让她继续带领什么团队做研究。
5月12日,教育部又出了一个关于选拔中学“头雁”的通知。可惜这个为建设教育强国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媒体报道之后的评论区相当不好看。
为什么各行各业对中学发“头雁”帽子这么不看好?大致来说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中学的“头雁”评选与名利直接相关。NAS颁布的院士称号只是个荣誉,与权力和金钱没有直接关系,也难以调动资源。评选外籍院士这种称号不需要交材料,不需要层层审核,调动人脉来做假。而中学的“头雁”评选,从所发的通知来看,后面跟的经费、职称、工作室等花样繁多的名利,必然会带来暗流涌动。
评选通知第五部分地(四)条
《六韬·文韬》中曾记载了周文王和姜尚(姜太公)的一段对话: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人性是不能随意考验的,这种评选方式,比较容易胜出的都是资源丰富的上位者或领导,也必然催生诸多形式的造假。上世纪末的时候,某超大城市的重要媒体,宣传一所全国名高一位姓何的物理特级教师,说他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但教学效果好。
本世纪初我去那所名高找我原来的班主任——一位全国优秀教师,和他商量出书的事情。当时我在学校门房碰到了何特,后来和我的班主任谈起他,这位名师毫不客气地说不喜欢和这位特级搭班子,何特布置作业花样百出挤占其他科目学习时间。
其二,中学的“头雁”选拔标准不好定。人家科研领域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可是基础教育的科研对象是学生,是怎么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请问这标准该怎么定?
知乎上有人问了这个问题,请问有几个“头雁”教师遇到过,又有什么好办法挽救这个孩子?
全国的名高里面是“头雁”最多的,这些学校也是有权力大范围选拔优质生源的。我的同事和同学中,有好几位奥赛金牌教练,他们私下里都认为学生比他们厉害。
我们还碰到过数学、物理特级教师,被请到普高去上课,结果被学生在下面群嘲,因为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请问特级教师够不够格当“头雁”呢?
曾经有一位全国知名的余姓特级名师,在我们这儿一所省示范高中上公开课,结果学生启而不发场面极为沉闷,请问善于出题的、设计教案的、上课的和管理班级的、做学生工作的,到底该把什么标准作为“头雁”的核心标准?
其三,选拔过程对普通老师不友好。在不少的学校里面,资源和各种称号都向领导层或善于社交的教师倾斜,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老师,大多职称多年不动,荣誉与自己无缘。
教育其实是一碗良心饭,如果只钻研教育教学,那么大概率受学生喜欢而无权无势。而参与学校的管理就会被事务性工作缠身,然后没有时间去自己多钻研教学,能够兼顾管理和教学的教师可谓是凤毛麟角。
那么这种“头雁”评选,把教师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到底对教师的积极性调动有多大好处呢?
其四,执行过程引发多种矛盾。正是因为基础教育的名师,不少人缺乏公认的业绩和科研成果,又广占资源要求老师们接受所谓名师的再教育,所以不少老师私底下牢骚满腹。
本来老师们挺热爱教育教学的,不少人也有自己强于名师的地方,结果自己的努力经常被否定,那就难怪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每况愈下了。
其实有没有更合理的方式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呢?
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真要抓好教育,不如把思路从折腾人转向折腾事。
新东方的英语课、学而思的数学课、国子学的竞赛课……这些培训机构为什么屡打不死,就是因为人家确实在做教研,积累了一些真货确实能提升教学质量。
关心和研究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应该放在重要位置。其次是把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设计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优化提升,老师们只要有写得好的教案、设计得好的课件、讲得好的公开课等,这些具体的成果都值得进行奖励。
管理者其实真正该做的事情,是把来自不同人的优秀教育和教学研究成果汇集成册,通过一定的渠道提供给老师们根据学生情况来灵活使用,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负担,也提升了教学质量,也许还能为学生节省外出培训的费用。
时势变了,也该转变管理思路了!与其堆资源造神评选所谓的“头雁”,还不如学习NAS将颁发荣誉称号与利益和权力切割开来。也许只有这样,从中学到大学的普通教师、研究生们,也许才能摆脱当耗材的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