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来的背后,站着一个崛起的“土味河南”
文 | 山核桃
这年头,要说网红企业家,除了小米雷军,就是胖东来的老板于东来了。
就在几天前,于东来一纸诉状,把某博主和自己送到了热搜榜——实际上,这两年于东来无论说什么,都会成为网络话题,并且得到网友的一致拥护。
难怪也有人说,上一个这么被“神化”的河南人,可能要数岳飞“岳将军”了。
而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地域流量大战的最终赢家,也是属于河南。
5天假期,河南全省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71.1亿元,仅从接待游客量来看是广东的1.4倍,四川的1.5倍,位列全国第一。
事实上,河南,不止火在这个五一。
过去一年里,这个中原大省的存在感都十分强。从被网友们戏称为「土味大省」到胖东来、蜜雪冰城等商业顶流接连出圈,再到开封王婆引发的旅游热、比亚迪落户郑州带动的新产业热......
河南,变了——成了区域观察者的一致共识。
但看似拿了爽文剧本,河南的产业变革并非是一场偶然的逆袭,而是步步为营的艰难转型。
河南是如何崛起的?关键密码是什么?
上个月,我们奔赴郑州、许昌等地实地调研,发现了这个中原大省的转型密码。
1、从富士康到“新三象”
如果要在半天之内了解河南,年轻的旅行特种兵们会选择两个地点——郑州和许昌。
从郑州东站下来,步行大约五分钟,隔着马路就能看见这个被各地网友称为新顶流的打卡点——蜜雪全球总部旗舰店。
4月底的一个工作日中午,我来到这里,人流依然不减。
一位当地研学团负责人告诉我,蜜雪已成为河南继胖东来之后的第二个目的地了,他们开发的蜜雪研学课程几期下来的销售都十分火爆。
在这里,你能看见一个很不一样的「雪王」。
分区设计的偌大体验店,挤满了打卡和排队的人群,门口坐着小憩的游客和穿着「越努力越幸运」黑色文化衫的蜜雪员工,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照。
参观完雪王总部后,从郑州东站,坐上直达高铁,只要不到半小时,就能来到河南的另一个商业坐标——许昌胖东来。
在这里,许昌政府贴心地设置了胖东来专线,甚至在公交车的线路图,也特别用绿色圈出胖东来。
蜜雪冰城和胖东来只是河南出圈企业的一角。
如果你关注这些年的明星消费企业,卫龙、锅圈食汇、巴奴火锅,他们的创始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
财经作家秦朔曾把胖东来、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称为“河南三头象”,“象”源自古老的中原文明,河南的简称“豫”字形意为“我牵着一头象”。
秦朔说这三家企业带给他的启示是,“消费做好了,真的是一门好生意。”
但如果将时间拨回几十年前,河南产业标签还并非是消费,而是外贸。
提到河南的外贸,就不得不提到富士康。
2010年,富士康计划从深圳搬迁至内地,但这家代工巨头起初对河南并不感兴趣,因为选择太多了。
彼时,包括河北、天津、山东等诸多内地省份,都加入这场“争夺富士康”的产业竞争,顶着传统农业大省标签的河南,并不占优势。
在外界看来,富士康最终落户河南是一场没想到的偶然,但实际上河南人自己知道,他们拼尽了全力——从“省长工程”、税收政策再到土地供应资源,郑州为了富士康自上而下一路开绿灯,甚至早在2007年,郑州政府就成立了一个级别很高的领导小组,三年来一直与富士康频繁接触。
2010年,富士康和郭台铭终于前往郑州考察。
据当时前往深圳参与谈判的官员回忆:“当时,富士康的事情就是唯一的工作,我们就住在龙华。”为了给富士康准备厂房,郑州用16天干完了32天的活,24小时连轴转。
落户河南的富士康也很给力——河南在2012年一举成为中部外贸第一省,全球每七部手机,就有一部产自郑州。
据河南省政府2023年1月发布的消息,富士康进出口额约占河南进出口总额60%,占郑州市进出口总额80%,在济源、鹤壁、周口等地富士康又建立了科技园区,累计培养了熟练的产业工人超350万人,带动2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郑州航空港区,郑州也被送了个“苹果城”的称号。
富士康一举拉动了郑州产业结构的转型,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郑州的“1号产业”,2011年至2021年,郑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实现了“10年25倍”的跨越。
但代工毕竟是代工,赚得是组装厂的辛苦钱,河南也逐渐意识到“富士康依赖症”的危机,开始有意识地引入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新企业,着力培育和强化新产业链集群。
于是,这些年在河南政府的统计月报和年报里,除了电子信息外,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被提及的高频词。
新兴产业崛起的另一面,河南经济的破局其实一直有一条暗线——新商业和新消费。
除了近年来崛起的“新消费象群”外,一组数据可以印证消费之于河南的关键意义——
• 2024年,河南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
• 河南第三产业成为主力,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2024年占GDP比重超五成;
• 2024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6万亿元,增长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2024年,有14个商业地产项目落地河南,有269家品牌首店选择落地郑州,创近五年首店新纪录。
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为什么“消费”成为了河南的关键词?
2、“消费”为什么是河南的关键词?
将这一问题抛给当地人,“河南挣钱,河南花”是多数人的答案。
但如果翻开河南政府工作报告,河南已连续两年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期望从地理枢纽转型为旅游枢纽、消费枢纽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今年河南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到:
“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
不久前,河南省委书记刘宁还轻车简从逛起了夜市,省会郑州则在今年3月立下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flag。
以消费拉动区域经济破局,是很多省份摆在台面上的明牌,但河南在明牌之外,一直在偷偷下“暗棋”。
我在郑州和许昌调研发现,在商业生态上,河南本身就有着产业禀赋,消费生态一直很活跃。
河南既是人口大省,也是地理枢纽中心。在胖东来出圈前,在很多河南人印象中,最好逛的商场是郑州的亚细亚。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广告语让二七广场的亚细亚红极一时。
在那个“买货看柜员脸色”的年代里,亚细亚就已参考国外商城的营销模式,不仅在全国首推缺货登记服务、售后配送服务和儿童托管服务,还创立了自己的仪仗队,为顾客提供表演。
人们对亚细亚商场的追捧也不亚于今天的胖东来,率先实践了“顾客至上”服务理念的亚细亚,也被零售同行奉为“经营之神”。
尽管如今时代轮回,“前浪”亚细亚逐渐被“后浪”取代,但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河南生生不息的商业活力。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在走访郑州商圈和街区时发现,这里的“二次元浓度”很高。
迎面而来的Coser和谷子店,挤满了年轻人。
一位当地二次元爱好者告诉我,日常他们会逛老牌商城郑州大上海城,近年来郑州类似漫展、动漫节的活动也非常多。
天眼查数据也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谷子经济相关企业超669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河南位列第五,仅次于浙江和广东。
我了解到,河南的动漫产业发展也十分早,早在2010年前后,河南动漫企业一度达到87家,动漫产能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很多80、90后熟悉的动漫形象“小樱桃”“二兔”都源自河南人之手。
我想起曾在郑州上学和创业的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一句话。他说,消费无非就是两件事——满足感和存在感。
套用这个逻辑,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优势实现了河南人基本的物质满足,吃得好的他们看重“一分钱、一分货”,不买贵的,只买对的。
在此基础上,丰饶的商业活力也让河南人进一步寻求“与众不同”的存在感,王宁早年在郑州开过名为“格子街”的线下店,专卖潮流小商品,积累下创立泡泡玛特的第一桶金,或许也是河南消费给予的底气。
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卫哲的一句断言,也印证了河南这种“接地气”的独特消费生态。
他说:“做国民品牌,得中原得天下,如果你能服务好‘山河四省’的消费者,你就一定能够服务好中国其他或者绝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南独特的商业气质也影响了一类群体——豫商。
在中国商帮历史上,比起浙商的灵活、苏商的务实,豫商的存在感可能并不强,但如果要给这群人画一个画像,豫商特点是有点土、有点慢,但不守旧、敢冒险,不怕失败,专注长期主义,带有很明显的“中原特质”。
著名作家李佩甫曾把河南人的性格底色总结为十二个字,十分精辟——“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背靠农业优势,双汇、三全、好想你、白象等豫商相继崛起,从一根火腿肠、一包方便面、一粒汤圆、一颗红枣做起,把小品类做成全产业链生意。
河南出过很多的“大王”——无论是“汤圆大王”陈泽民,“猪肉大王”万隆还是“红枣大王”石聚彬,这些“大王”的创业故事无一例外的类似:
草根出身,不安于现状,敏锐把握机会,瞄准一个不那么性感的品类,然后走南闯北,用数十年时间把生意做大。
如今新消费领域崛起的新一代“豫商”也延续了这种务实和野心。
承包热点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本质上做的是超市生意,但于东来用所谓的品质供应链、“爱和自由”的企业哲学,掀起胖改风,给中国零售带来了新故事。
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早年边读书边打工,蜜雪冰城的前身是一个名叫 “寒流刨冰” 的铺子,后因卖火了一支冰淇淋,张红超、张红甫兄弟开始将连锁加盟这门苦生意做大,现在蜜雪冰城成了一个在全球拥有万店的奶茶帝国,同样也是一个拥有极致供应链的“农业公司”。
即便是如今被投资人视为性感生意的“潮玩”,起初也被不少人嘲笑“看不懂”,甚至至今也备受“天花板太低”的质疑。
但毋庸置疑的是,泡泡玛特以独创的盲盒打开了潮玩的商业化空间,王宁后来自己总结泡泡玛特对行业的价值——一是让潮玩实现了工业化,二是用渠道让潮玩的价值不仅限于玩具,而是艺术,三是让它从小众走向大众。
归根到底,消费领域创业是一门耐心生意,它尊重时间,消费的韧性也只有被放在更长的周期里才能看见,钟爱消费股投资的巴菲特也说过:“耐心,是面对模糊的武器。”
社交媒体上,河南本地人形容地更为贴切,河南的商业其实是经历了农业文明的拷打,学会对利润保持克制的同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睁眼看世界,因此对商业趋势反而有超前的敏感。
我想,不追消费风口,而是耐心创造消费风口,不谋一夜暴富,而是相信时间,慢慢变富,这或许是河南消费活力的底层逻辑。
3、「幸福感」的艺术
当然,河南并非没有挑战。
从GDP总量来看,保持多年的第五经济大省去年再次被四川取代;在外贸产业侧,“中部第一位”的优势面临安徽的追赶;这些年大力扶持的文旅,湖南、江西皆是眼前看得见的劲敌。
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门从企业、产业到区域的经济课题,但河南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发展是为了人本身,是一门关于「幸福感」的艺术。
在蜜雪冰城总部,穿着“越努力、越幸运”黑色工装的员工依旧信奉努力造梦的朴素价值观。
在许昌,带我去胖东来时代广场店的本地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在胖东来工作薪资很高,在那里工作也是一件“很有面儿”的事,保洁阿姨每月到手工资也有7000多。一路上,他向我兴奋地展示胖东来各类爆品和新项目规划,他说现在在许昌,除了曹操,大家知道的就是胖东来。
即便在崇尚“效率主义”的数字化时代里,河南企业也没有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为了工具而忽视人的价值,而是用数字化释放人的潜力。
在河南,你会发现,无论像蜜雪冰城、胖东来、巴奴火锅这样的新消费势力,还是如双汇、郑煤机集团等这样的老牌企业,像AI、低代码、协同办公、OKR、数据分析等这样的“大厂黑话”,已渗透诸多河南企业一线的业务里,飞书首席商业官林婵也曾披露过一组数据,河南是飞书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5年时间取得了数十倍客户量级的增长。
推动这些河南企业加速数字化的原点是人。
我了解到,在落地数字化过程中,它们会和像飞书这样的“大厂派”一起,在一线找到深入使用数字化工具的“效率先锋”。
比如在胖东来,来自中央厨房的效率先锋会用飞书做中央厨房分析,来自卖场的效率先锋会搭建货品保质期排查系统。
胖东来还直接用飞书的多维表格把每天的业绩直接向公众展示,实现零售的“透明化”,这也印证了于东来自己说的“胖东来没有秘密”。
巴奴集团数字化建设中心负责人殷建国也提到,门店是餐饮企业的基本单元,他认为,开好一家店的核心在于管人、管货和管出品。
而在巴奴眼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管理。他说:“只有一群好的人,我们才能做出一家好的店。”基于人本身,巴奴用飞书的低代码平台开发了门店人才训练系统,所有的伙伴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提升技能水平。
无论是胖东来所处的超市零售,亦或是巴奴火锅所处的餐饮行业,是依赖人的生意,也是一门为人们提供幸福感的生意。
我想起被称为“日本消费研究第一人”三浦展的一个观察,他认为,从2021年到2043年日本和中国将进入“第五消费时代”,这一消费时代的特征是,人们提倡共享、简约,以及能带来可持续幸福的消费。
某种程度上,河南比这位学者提前参透了“可持续幸福消费”的终极意义,也为当下中国大力提振消费,提供了一个参照。
一切的消费最终是为了幸福,幸福感决定了经济信心,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河南人或许正是领悟了这一奥秘,才得以在漫长艰难的岁月里保持持续进化、生生不息的乐观主义。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河南如何抢到富士康
2、李翔:《因为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