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师傅冲击港股IPO,小米为股东,中国最大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品牌
据港交所5月9日披露,杭州铜师傅文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招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综合 | 招股书 编辑 | Arti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据招股书,铜师傅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领先文创工艺产品品牌,致力于向现代世界重构演绎东方美学。
自2013年创立之初,公司始终恪守的使命是: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融汇,传承革新中华艺术智慧。凭借覆盖研究、设计、开发、生产与销售的垂直整合模式,公司打造富含文化共鸣力、情感感染力与艺术纯粹性的匠心臻品。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在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按总收入计位列第一,市场份额达35.0%,充分体现了公司在该行业的领先地位。
铜师傅品牌发轫于承袭中国传统工艺的铜器工坊,历经十年演进,通过深度设计重构传统文化表达、成为引起广泛消费者共鸣的全国领军文创品牌。
铜始终是公司品牌的核心材质,通过持续投入于原创设计与研究和发展,公司也将材质版图延伸至金、银与塑胶,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并拓展创意可能。
公司的产品根据材质与工艺分为以下四大类:铜质文创产品;塑胶潮玩;银质文创产品及黄金文创产品。每个产品类别均经精心设计,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相结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趋势。
铜质文创产品至今仍是公司产品矩阵的核心品类。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相对集中,前三大市场参与者共同占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按收入划分的市场总额的71.9%以上。
于往绩记录期,公司一直是主要电商平台上最畅销的文创工艺产品品牌之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各年,公司在天猫及京东上的铜质文创产品类别排名第一。
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铜质文创产品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4.80亿元、人民币4.88亿元及人民币5.51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95.4%、96.3%及96.6%。
在此基础上,公司逐步拓展至塑胶潮玩、银质文创产品及黄金文创产品等多元材质品类,充分发挥在美学设计与规模化工艺方面的积累优势,以回应消费者对多样材质、富有文化表达力产品的持续增长需求。
基于公司在铜工艺方面深厚的专业知识,公司已逐步将自身产品供应扩展到黄金文创工艺产品。
铜师傅的黄金文创产品以专门的子品牌“玺匠金铺”进行营销,该品牌的定位是吸引追求吉祥、精致和象征意义黄金产品的收藏家和消费者,这些黄金产品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相融合。
通过应用失蜡法雕刻和镜面打磨等传统工艺,公司开发出了既能体现装饰艺术又能体现内在价值的高端黄金收藏品系列。这些产品由999纯金打造,旨在纪念文物、祝福和永恒的神话。除黄金产品外,“玺匠金铺”子品牌下的特定SKU亦有纯银版可供选择。
于往绩记录期,公司亦以“唯檀”品牌提供有限的木质文创产品。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木质文创产品产生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3.0%、0.4%及少于0.1%。该类别的绝对金额及占收入比例均较低,且由于公司决定自2022年起停止生产木质文创产品,因此收入大幅下降。其后期间的收入主要来自出售剩余存货。
铜师傅致力于IP开发,构成公司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已建立全面的IP矩阵,包括自研IP和授权IP合作,并辅以设计专利、著作权和专有技术的强大体系支持。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获得1,575项艺术著作权、285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版权及2项发明专利,反映了公司在创新和IP保护方面的持续投入。
为支持IP战略,公司建立了专门的创意研发系统,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系统由119名研发人员组成。公司继续扩大研发人才库,深化设计专业化,这体现在于往绩记录期,在不断扩大的产品类别和主题范围内,新SKU产量稳步增长。
铜师傅的定价策略根植于质价比原则,强调每件产品的艺术、文化和物质价值,同时确保广泛的消费者可及性。于往绩记录期,公司的在线客单价均高于人民币750元,其为公司在抖音、天猫及京东的在线旗舰店的平均值。
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5.03亿元、人民币5.06亿元及人民币5.71亿元。同期的毛利率分别为32.2%、32.4%及35.4%,显示出公司于业务拓展及运营效率方面的稳定表现。
从市场渗透角度来看,与更广泛的消费领域相比,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的渗透率仍然较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城市渗透率仅达到2.34%,预计到2029年将上升至2.58%,而农村渗透率仍低于1.4%。这表明该市场具有巨大的长期增长空间,随着文化意识的提高、电商渠道的拓展以及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融合的政策持续支持尤为如此。
本次铜师傅香港IPO募资金额拟用于投资产品开发及设计能力;提高产能及履约灵活性;加强销售渠道及营销能力;升级数字化和信息基础设施;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