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可以生活成什么样子

以前偶尔看朋友,贴父亲母亲的旧照片,感叹父母也年轻过——还挺年轻漂亮的。再便是感叹:一转眼,母亲已经是现在这样了。

并非每个母亲,一开始就是后来当母亲时的样子。

我独立得早,高中毕业后就没动家里的钱。后遗症是:我妈至今不太爽。在我妈看来,她辛苦攒了钱,但没能花在我身上,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意思。

——许多老妈都是如此,觉得自己攒了钱就是给孩子挣钱娶媳妇买房子的,结果居然花不出去,哼!

我妈将这点没在我身上发泄出的精力,奔放地撒在了社区活动上:

小区里,从歌唱队到朗诵组,从敬老院到户外徒步,一个也没拉下。全小区老太太大半是她拥趸。

逢端午节,有爬上六楼来送粽子的,“徐阿姨!当着大家我不好意思送!只好偷偷送!”我妈妈不要还不行,“您看我都拿上来了!还要拿回去,累煞哉!”

她带我去一个养生馆按摩肩膀,完事了老板要结账,老板他妈转了出来,朝老板怒吼:“我说过什么来哉?徐阿姨来你也敢收钱?”老板委屈:“我不知道这是徐阿姨……”“连徐阿姨你都不认识!真真叫我难为情煞!——徐阿姨,不要钱了,您来我们家是给我们面子……”

每次我回无锡,她都得打一溜电话,在七八个微信群里宣布“本周活动暂停,我要照顾我儿子了!”众老人一时六神无主,号啕着要她快回来,“不然我们活动怎么开展啊!”

所以啊,想想,我妈也没老,她比我还活得有滋有味呢。

——但其实这么想,也终究带着自我安慰。

小时候,会觉得我妈跟我外婆不一样,我和我爸妈不一样。

等慢慢发现,我妈有些举动,越来越像我外婆了;意识到自己越来越理解小时候看到的爸妈了,大概能明白些。

妈妈们也不是瞬间变化的,也是被生活造就的。

大多数妈妈,理论上,都可以比现在过得更自在,只是她们的人生,多少被我们带偏了方向。

如果人生是骑车之旅,多了我们之后,她们的车后座就永远多了一个左扭右扭的娃——那样的感觉,自然大不一样。

所以无论好还是不好,都最好记住:我们的妈妈们,是被时间与我们联手磨洗成现在这样的。

无论好还是不好,这么想了,许多事都会感受得深一点。

500

流行的叙事里,情绪不稳和各色应激多是年轻人们的专利,但为母则强,母亲的形象多坚韧宽厚,对生活的风浪无所畏惧,但大概,每个妈妈都也有自己的心结,有自己过不去的坎儿吧?

许多细节,在年轻人世界,会是应激和心理阴影的体现;在长辈们,就容易被当做是怪癖。

但长辈们并不是天然粗放豪迈,没有感觉。她们可能只是把没纾解没治愈的心结埋下了,日积月累,发之于外,便是一些我们不一定能理解的行为模式。

我见过不止一个自己都到了外婆年纪的妈妈们,亲口承认过:她们好强,是因为更上一辈的偏心,承认过她们一边爱她们自己的妈妈,一边跟妈妈相处时浑身紧张,一边也希望得到妈妈的认可。

这点矛盾的情感,其实就可算老去的心结,只是她们未必肯说出来罢了。

除了赞颂妈妈们,也可以试着,跟她们说说她们的心结——当然咯,她们总会说“能有啥事,没事”,或者“习惯了,过去了”,或者像我外婆说“笑笑吧,除了笑笑有什么办法喃!”

许多母亲为了孩子,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们对孩子的期望甚至苛求,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们自己人生经验与缺憾的投射。

所以我觉得,对妈妈们的好,不一定是多言听计从俯首帖耳,或是试图成为她们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而是尽力地,让她们可以轻松自在地,找到并且过她们自己想要的生活。

母亲节快乐。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