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千架级无人机攻防背后的博弈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2025年05月10日 19:08 北京

500

俄乌千架级无人机攻防背后的博弈

俄罗斯国防部5月3日发布消息称,俄军在过去一周累计击落乌军1000余架无人机,其中5月2日单日拦截170架,克里米亚地区占比56.5%。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2日表示,截至当天下午,乌军在前线与俄军发生100余次战斗,2日凌晨通过无人机群突袭克里米亚军用机场,此次事件再次验证了无人机蜂群战术的实战价值。

500

(图片来源互联网)

乌军无人机攻击的战术创新

乌军以规模化集群作战撕开俄军防线。在5月2日对克里米亚的突袭中,170架无人机分5波次实施饱和攻击,以“波浪式消耗”迫使俄军防空系统陷入弹药装填间隙,为后续攻击创造窗口。这种战术将廉价无人机加装RPG弹头,以极低成本形成持续性空中压制,凸显“以量换效”的非对称作战思维。

在抗干扰技术层面,乌军通过多重手段破解俄军电磁封锁。FPV无人机采用2.4GHz/5.8GHz双频段跳频技术,结合北约提供的AES-256加密模块,将俄军电子战成功率从70%大幅压降至30%,确保关键指令在强电磁环境下的传输稳定性。针对GPS信号欺骗,乌军无人机集成惯性测量单元与视觉导航系统,即使在通信信号中断时,仍能通过机载传感器构建环境地图维持飞行,2025年3月更以此引导 “海马斯” 火箭弹精准命中俄军指挥所,展现抗干扰技术的实战价值。

500

美国援助的V-BAT无人机

(图片来源互联网)

精确打击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西方技术融合。美国援助的V-BAT无人机搭载Hivemind自主作战软件,能在电子干扰环境下自主规划航线、识别目标,尽管在5月2日行动中被拦截,但其战术威慑迫使俄军分散防空资源,更标志着乌军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精确打击能力实现跨代跃升。

俄军反制体系的技术突破

俄军构建“电子战+防空火力+定向能武器”多层次反制体系。在此次拦截行动中,“蔷薇”电子侦察系统依托400公里无源探测能力,在克里米亚及周边空域实时捕获乌军无人机的电磁信号特征,通过AI算法实现目标型号识别与威胁分级,优先标记携带爆炸物的攻击型无人机并将数据传输至指挥中枢;“克拉苏哈- 4”车载干扰系统在关键节点构建35公里全域干扰屏障,以200-6000MHz全频段压制切断无人机与控制站的通信链路,并通过GPS欺骗战术向无人机注入虚假坐标,迫使约60%因导航失效坠毁或偏离航线:“汽车场”系统则通过频谱分析反向定位乌军控制站,在行动中引导“伊斯坎德尔”导弹和特种部队精确摧毁至少3个指挥节点,使无人机群失去操控源。

500

“克拉苏哈 - 4” 车载干扰系统

(图片来源互联网)

防空火力硬杀伤体系依赖高低搭配的拦截组合。S-400远程防空系统与 “铠甲- S1” 近防系统构建起400公里中远程预警圈与20公里内末端拦截网,在5月2日克里米亚防御战中协同击落96架来袭无人机,展现出对多高度目标的全空域覆盖能力。而 “寻衅者” 激光系统的实战部署,更开创了低成本硬杀伤先河——该系统可在5公里内以360度无死角光束烧毁无人机光电设备,5秒内破坏其核心元件,单次拦截成本仅0.5美元,已成为低空蜂群的致命克星。

500

 “铠甲 - S1” 近防系统

(图片来源互联网)

创新战术层面,非传统反制手段灵活运用。“分层响应”机制的高效运用,当监测到无人机集群来袭时,电子战系统优先实施软杀伤,通过“季夫诺莫里耶”系统对无人机通信链路进行压制,对未被压制的目标则启动“铠甲- S1”等防空导弹实施拦截,最后由“飞网”捕捉系统、阻塞气球等物理阻隔手段进行末端补漏,这种“先软后硬”的战术组合,使此次打击的千余架无人机中,68%通过电子干扰迫降,29%被防空火力摧毁,3%由激光武器补射。“智能协同”作战模式深度实践,“季夫诺莫里耶”系统与“克拉苏哈- 4”电子战系统通过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形成400公里全域干扰覆盖,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拦截行动中,“克拉苏哈- 4” 通过GPS信号模拟欺骗战术,将47架无人机引导至预设的火力范围内,实现“干扰-诱骗-拦截”的闭环作战。非对称反制手段运用亮点突出,针对乌军“波浪式消耗”战术,俄军在克里米亚机场周边设置假目标和角反射器,诱导乌军无人机攻击无效目标,5月2日凌晨的突袭中,约30%的无人机被假目标吸引而偏离真实机场,同时,俄军使用 “汪达尔王子” 光纤无人机进行反制,其18-20公里的光纤链路完全规避电磁干扰,将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阻隔,凸显出体系作战中的战术延展性。

技术迭代与成本博弈的深层逻辑

此次对抗中,现代防空体系的效费比失衡问题尤为突出,俄军使用单枚价值200万美元的 “道尔 - M2” 导弹拦截成本约5万美元的FPV无人机,单次拦截成本比高达40:1,这种 “以黄金换石头” 的防御模式在消耗战中难以为继,为此俄军加速部署 “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和电磁脉冲装置,将单次拦截成本大幅压缩至100美元以内,通过定向能技术的实战化应用寻求效费比平衡。乌军的无人机技术跃迁从进攻端对传统防空体系形成冲击,其借助3D打印技术实现“惩罚者”隐身无人机的模块化生产,该无人机的制造成本仅为传统型号的1/3,且可通过弹射器实现静默发射,极大降低了突袭成本与被探测概率,更在“马古拉”无人艇上整合R-73空对空导弹,于实战中开创了海上平台击落固定翼战机的先例,展现出跨域武器整合的战术创新能力。在电子战对抗的技术赛道上,双方呈现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的博弈态势,俄军新型 “季夫诺莫里耶” 电子战系统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能在3秒内完成无人机信号特征识别并生成干扰策略,将乌军无人机通信中断率从45% 提升至72%,构建起智能化电磁屏障,而乌军则通过光纤制导无人机逐步抵消这一优势,其光纤链路彻底规避电磁干扰,在2025年初的库尔斯克战役中,俄军已有12架依赖电磁干扰的装备因光纤通信的抗毁性而遭受损失,凸显出对抗技术的动态迭代特征。

500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地缘格局与国际干预的战略影响

第三方力量的介入正以技术输出、军事协作与资源转化等多重形式重塑俄乌战场平衡。朝鲜依据《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向俄军提供射程450公里的KN-23战术导弹、“火星-11” 弹道导弹并派遣特种部队参与库尔斯克战役,作为交换获得俄罗斯S-500防空系统技术转让及远东石油开采权,构建起 “武器——资源——技术” 的跨国协作链条;北约通过美国 “幽灵凤凰” 计划每月向乌克兰提供5000架具备穿透伪装网侦察能力的 “黑蜂” 微型无人机,英国则秘密交付专攻俄军 “铠甲- S1” 雷达的 “红隼” 反辐射无人机,形成精准化技术支援网络;在民用技术军事化领域,俄军将 “天竺葵- 2” 无人机航程拓展至250公里,乌军通过开源算法使 “海狸” FPV无人机抗干扰能力提升40%,双方均借助商用技术改装实现低成本战力跃升。这种跨地缘的技术流动与非对称援助,不仅打破战场力量均衡,更推动战争形态向 “混合协作、技术杂交” 模式深度演进。

500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场持续三年的无人机攻防博弈,本质上是现代军事体系在成本、技术与伦理维度的全面较量。俄军通过分层防御和电子战优势暂时占据主动,但乌军的战术创新与国际援助正在逐步削弱其技术代差。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定向能武器和太空技术的深度融合,无人机战争或将彻底改写传统战争规则。

成都安则科技有限公司供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