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与前行:欧亚安全新格局探索
5月8日的莫斯科红场(图源:北京对话)
Club提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纪念仪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俄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深厚情谊。多年来,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中俄双方始终坚定相互支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面临深刻变革。地区冲突与经济对抗相互叠加,导致国际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全球供应链体系遭遇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战略互信跌至历史低点,国际格局加速朝区域化方向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有效性面临空前考验。
自2024年起,北京对话积极参与并组织中俄双边研讨会及相关实践活动,持续汇聚共识,携手探讨欧亚安全与发展机制。本文综合整理了“中俄合作:推动多极世界”专题对话会、中俄三亚对话会、瓦尔代-华东师大中俄分组会等系列活动的部分重要观点,供读者参考。
今年2月,马斯克和特朗普在白宫辩护“政府效率部”的工作(图源:财新网)
当前,世界秩序正在经历二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大国关系出现深刻裂痕,国际格局加速向区域化发展。各国都在强化独立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的能力,国家主义与新保守主义思潮强势回归,某些大国领导人更试图凭一己之力推动全球政治转型;与此同时,中小国家并未被边缘化,而是通过在大国间寻求战略对冲、分领域深化合作,以谋求战略利益最大化,不断增强地区话语权。总体来看,国际秩序正呈现出大国博弈(“大博弈”)与地区竞争合作(“小博弈”)并行发展的特征,多边主义与平衡外交如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新的国际体系尚未完全构建起来:一方面,俄乌冲突等地区危机暴露出旧安全秩序的失效,各方不得不突破传统地缘政治思维,寻求新的和平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对等关税”政策,在试图重构经济秩序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沿用了旧有的霸权主义规则和模式。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前言中提到:“在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中,他们的革命情感、习惯和思想其实大都是继承了旧制度的东西,而且尽管他们不情愿,还是用旧制度的瓦砾建设了新社会的大厦。”这一论断揭示了秩序转型的本质特征——在旧秩序被解构的过程中,新的框架体系不会立即形成,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扬弃与重构的过渡期。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国际变局、处理好邻国关系,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任重而道远。
作为欧亚大陆两大邻国,中俄双方都深刻认识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地缘政治智慧。在近年地区变局与全球转型进程中,中俄关系始终是最大的确定性,超越了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模式,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本原则,不断提升政治互信水平,巩固和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在推动俄乌冲突和平解决的过程中,中俄两国都探索了各自的秩序和制度模式。首先是欧亚安全架构。2023年,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召开的欧亚安全国际会议上,俄罗斯首次提出“欧亚安全架构”这一概念。该架构提出时机恰逢俄乌冲突持续胶着之际,主张建立排除域外势力干预的地区安全机制,保持开放原则,不设边界限制,反映出俄罗斯试图重塑后冲突时代欧亚安全格局的战略意图。然而,这一架构难以有效化解俄乌冲突的深层矛盾。俄罗斯横跨欧亚的地缘特性使其安全诉求具有双重性:既要确保西部边境安全,又要在东方拓展战略空间。这种独特的定位使其提出的安全架构难以获得广泛认同。俄方认为,西方国家理论上有机会加入欧亚安全架构,但最重要的是不能再加入与俄罗斯对抗的组织,比如说,某些西方国家不能一边加入欧亚安全架构,一边又作为北约成员国继续参与相关活动。因此,西方国家要想加入该架构的话,必须先退出北约,这在目前来看不太能实现。从本质上说,俄乌冲突是俄罗斯与西方在地缘政治、文明认同和制度模式上的结构性对抗,单纯依靠地区安全机制无法解决领土争端、安全保障等核心问题。
2023年10月26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的“欧亚安全:转型世界的现实与前景”高级别国际会议上发言(图源:新华社)
其次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出现的“新雅尔塔体系”思潮。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苏联雅尔塔(今克里米亚)举行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两极争霸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就此开启冷战格局。该体系虽是大国政治的产物,但也为联合国成立和战后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苏联解体后,雅尔塔体系瓦解,俄罗斯一度想向西方靠拢、加入欧洲阵营,给尤其是西方国家造成了大国对抗结束、雅尔塔体系由此“终结”的错觉。严格来说,雅尔塔体系未曾消亡,只是短暂地“休眠”。随着俄罗斯同西方关系恶化,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讨论又开始回潮。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政学界提出“新雅尔塔”设想,主张仿效雅尔塔体系,由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国家通过协商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要求西方承认俄罗斯对乌东及克里米亚地区的特殊权益。这或许是普京所期待的新时期多极框架,即重新规划地区势力范围和安全架构,在某种程度上与特朗普“美国优先”的主张形成默契,反映了当前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的回归。
1945年2月4日,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出席雅尔塔会议(图源:新华社)
在当下全球秩序转型的关键阶段,构建更具建设性的中美俄三边互动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中美关系、俄美紧张态势有所缓和,同时中俄战略协作持续深化,那么这种动态平衡将有助于增强国际体系的稳定性。三角互动机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回归“新雅尔塔模式”,因为雅尔塔体系本身带有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与霸权色彩,不宜作为新秩序构建的模板。对中国而言,这种模式更是会形成特殊挑战,其体系不稳定性和内在脆弱性可能会迫使中国陷入战略两难,美俄之间过强的交易性特征可能动摇中俄战略协作的稳定性,而其排他性的势力范围划分理念更是与多边主义原则和全球南方的共同诉求背道而驰,从而可能导致未来大国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非传统三角博弈”特征。
中俄领导人于2024年喀山金砖峰会会见(图源: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
最后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现代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的历史性命运,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不想被灭亡的话,就必然要卷入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主张在多极化的全球背景下,探索适应新时代治理需求的国家形态和治理方式,实现各国各民族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要符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同时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路径。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保持自身文明特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而不必盲目融入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国不主张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主导者,而是努力成为推动世界新体系构建的建设性力量。
在欧亚安全与发展问题上,中俄双方存在重要共识,都将该地区视为关乎国家生存的核心利益区,这与西方将其作为外交政策议题的定位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主张积极参与俄乌冲突和平解决进程,但并不强求确定性,而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国际社会各方不应继续回避积弊已久的问题,而应在动荡而复杂局势中理清主线,积极探索地区发展新机遇,推动世界体系朝着更公正、包容的方向平稳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