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为何成了中国装备的“秀场”?

为保订单,先来一手预防性禁飞!

9号早上,外媒传出消息,法国飞机制造商达索公司发表声明,禁止印度在印巴冲突中使用幻影战机。

500

为什么?

因为再打下去,法国的军贸市场就要被打没了。

5月7日,在印巴冲突扩大后,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空战,印度来势汹汹预备袭击克什米尔巴控区的战术目标,但被巴基斯坦空军和防空部队打了个5:0,还有传回的现场视频。

500

而后,路透社证实了三段视频的真实性。

战后,巴基斯坦副总理也在发布会上表示:

“(印巴)冲突当天,一共有75-80架印度战斗机参与行动,我们本来可以击落其中15架,不过为了预防冲突扩大保持克制,因此只击落了其中5架,包含3架阵风、1架Su-30MKI与1架Mig-29UPG。”

不知道当巴基斯坦总理说完这番话以后,莫迪老仙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但印度军方估计在窝火的同时又会暗自庆幸。

窝火在于被人同代机打了个5:0,庆幸在于,历年买飞机吃的回扣终于能平账了。

500

然而,最想哭的一定是法国战机制造商达索公司。

毕竟,阵风可是他们的拳头产品,也是欧洲四代半战机的“标杆”,就这么水灵灵的被人打下来三架,算是把法国军备的脸按在地上摩擦,让全球互联网上又多了一个法国笑话。

500

那为什么同为四代机,印度为何能被战前普遍被视为弱势一方的巴基斯坦打出如此离谱的战损比呢?

一句话,中式体系化碾压。

 01 中国装备体系如何碾压万国造?

对于印度方面的“万国造”,中式体系化作战的核心优势就是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巴基斯坦部署的基于空警-500改进的ZDK-03预警机、JY-27A反隐身雷达和YLC-8B远程三坐标雷达构成了多源、多层次的信息获取网络,使巴方能够全方位、实时地掌握战场态势。

500

而且,我国的数据链系统实现了各作战单元间的无缝信息共享,形成了“一体化感知、一体化决策、一体化行动”的作战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在交战中,巴空军能够在印度战机起飞后立即进行跟踪,并在最有利时机实施拦截。

而对面的印度空军,信息系统就存在明显短板,主要问题在于通讯没法做到一体化。

不同来源的战机使用不同的数据链标准,想要实现信息共享就必须搭配本国产品,然而印度空军的预警机是俄制伊尔-76平台搭载以色列雷达的“费尔康”,战机是纯俄罗斯血统的苏-30和米格-29,还有法制阵风。

500

这就好像有人在战场上搞来一队雇佣兵,一边只听得懂法语,一边只听得懂俄语,然后指挥官还只会希伯来语,这三伙人还只能靠无线电沟通一样抽象。

因此他们的空军体系天生就有万国造的通讯短板,基本只能算各自为战。

而这种信息优势就是巴基斯坦空军取胜的关键。

>电磁优势

再细节一点,中式体系化优势还带来了包括电磁,火力,指挥链路优势,防空网无缝衔接化和人才这几大优势。

先来说电磁优势。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电磁优势的来源,电磁压制。

从定义角度出发,战场电磁压制是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核心作战手段,指通过高强度电磁波发射或智能信号干扰,对敌方电子信息系统实施全域频谱压制,形成不对称技术优势。

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一方通过电磁压制这种技术手段让另一方的设备突然没信号,让敌人的雷达、通讯设备、导弹导航系统全都会变成“瞎子”和“哑巴”。

怎么操作呢?

进攻方会派出专门的电子战飞机,比如巴基斯坦就会派出我国外贸的猎鹰DA-20,或者在地面架设大型干扰器,对着敌方疯狂发射电磁波压制通讯。

打个比方,就像你在ktv跟人飙歌,你对手唱歌的时候毫无干扰,而你唱的时候,却有人拿着十个大喇叭对着你吼,让你的声音传不出去。

这就是电磁压制的原理,被电磁压制的一方,命令基本传不出去,部队各自为战。

而电子设备就更惨了,防空雷达屏幕飘满雪花,根本发现不了来袭的敌机和导弹,而己方的战机导弹无人机却接收不到任何指令,只能变成无头苍蝇。

500

回到现实,在大规模空战爆发前的5月1日,《巴基斯坦防务》就曾在X上面发文称:4月29日夜间印巴空军爆发这场对峙时,巴基斯坦军队在相关空域实施了大规模的电磁干扰,这种电磁干扰成功压制了阵风战斗机的通信系统,最终让阵风战斗机不得不撤离。

同时,他们还说2019年爆发的印巴空战同样是巴基斯坦实施了电磁压制后干扰了印度空军米格-21战斗机的雷达航电系统,最终巴空军成功击落了这架印度空军米格-21战斗机。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在交战区,印空军在巴方的电磁压制下基本成了瞎子。

同时,巴基斯坦方面近年来,进口的也主要是来源于我国的陆基空基电子战系统。

这些案例足以证明,近年来,巴基斯坦部署的我国电子战系统能够针对印度使用的电子设备进行精准干扰,严重影响印军在作战中的态势感知和作战能力,使巴基斯坦能够在电磁领域占据主动,形成不对称优势。

>火力优势

而在火力投送方面,中式体系又展现出对印度的明显的技术代差。

巴基斯坦使用的霹雳-15E外贸版空空导弹射程超过145公里,远超印度米格-29和苏-30MKI装备R-77导弹的80公里和阵风战机的流星导弹的100公里,而且PL-15E不可逃逸区高达80公里,其不可逃逸区几乎达到了对面导弹的极限射程。

500

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不太了解什么叫不可逃逸区,就稍微展开来讲讲。

不可逃逸区,指的是当目标飞机进入这个区域后,即使采取最极限的规避动作,也无法摆脱导弹的追击和命中。

为什么空空导弹做不到全程高机动呢?

因为空空导弹受限于体积,发动机只能工作几秒钟。

前几秒,导弹的火箭燃烧工作,为导弹提供动力,高速飞行。

几秒钟之后,火箭燃料燃烧殆尽,火箭停工,导弹靠惯性飞行。

说得容易理解点,就是火箭发动机工作的时候,导弹有劲,飞的快,机动好。

火箭关机以后靠惯性,飞的慢,机动弱,而且越远越不行,直到惯性势能耗尽。

而在有燃料的时候,导弹的过载甚至能达到40G,哪怕抗荷服穿上的老飞行员,能承受的过载基本也就是11G,过了这个数,飞行员大概率就是眼前一黑。

因此,这个阶段,飞机怎么飞都飞不过导弹,这就是“不可逃逸区”。

所以对导弹来说,不可逃逸区比最大射程有用得多,但一般来讲,这个数据不超过射程的1/3。

那为什么PL15E能把这个数字扩展到射程的一半呢?

很简单,因为PL15E是双脉冲发动机。

具体来讲,就是PL15E导弹加力分两段,前期和其他导弹一样,燃烧加速,到50公里熄火,靠惯性飞。

但是,和其他导弹不同的是,当它靠近敌机时,火箭会再次点火,再次加速,重新变得比飞机快、比飞机灵活。

这等于在后期又加了一段不可逃逸区,打对面一个措手不及。

因此,这种射程和制导优势使巴基斯坦战机能够在印度战机尚未进入有效攻击范围时就发动攻击,电磁优势能让巴方做到先敌发现,导弹优势能让巴方做到先敌打击,先敌摧毁,是打了对面5:0的重要因素。

>指挥链路优势

而在指挥控制系统方面,中式体系化采用扁平化指挥结构,只分为“战略-战役-战术”三级,大大缩短了决策链路。

在明确战略意图的前提下,前线指挥官拥有着更大的决策自主权,能够因时制宜做出快速反应。

指挥信息系统还能自动融合各种情报信息,为指挥官提供决策建议,加速决策过程。

这种决策循环的速度差距在空战中至关重要,你哪怕比对手快1分钟,也足够在空战中决定生死了。

而在战争中,由于印度军队指挥体系的“万国造”特色,导致其指挥链路存在大量转译冗杂,往好了说,印军反应慢半拍,往坏了讲,转译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传达信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无论哪种,都会造成前线部队的灾难性损失。

这就决定了印军在冲突中的表现远不如中国体系,链路通畅的巴基斯坦。

同时,体系化作战还能通过事先制定多种作战方案应对不同战场情况,实现不同机型的分层分区。

比如,在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术任务分配中,歼-10CE负责靠航电雷达的优势进行超视距拦截,JF-17负责中距离空战,F-16则主要用于近距格斗和防空,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在体系链路的引导下进行陆基防空。

因此,这种预案化作战使巴基斯坦空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保持高效运转。

500

>防空网无缝衔接优势

而提到防空导弹,就要提到体系化里面的防空网络无缝衔接。

巴基斯坦构建了以红旗-9为核心的多层次防空网络,远程防空系统射程达250公里,三型导弹通过射程互补构建梯次防御体系。

这里科普一下,防空导弹分远中近三个射程,很多国家的防空导弹并不能形成体系建设,或者即便形成配合,也是万国造,效率异常低下,原因也是老生常谈的不同体系“鸡同鸭讲”的问题。

这里还是举印度的例子。

据兵器知识杂志介绍,印度的陆基远程防空以俄制S-400为核心,中程填补靠印度国产的“阿卡什”防空导弹以及和以色列合作的MRSAM,而近程防空则使用俄制“通古斯卡”弹炮合一系统、以色列“蜘蛛”导弹等,主要用于野战伴随防空,但对无人机等低空目标拦截能力有限,而且不同国家武器系统的数据链传输问题,也对防空效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但巴基斯坦不一样,他们的防空体系近几年基本全套照搬我国外贸防空体系。

红旗-9负责远程高空目标,最大射程40-70公里的红旗-16覆盖中程空域,而在30公里以内,红旗-17又能专注近程低空威胁,与国产35毫米自行高炮协同,形成低空拦截网,有效对抗直升机,无人机,高低一体,远近搭配,形成无缝覆盖,而且都是中式装备,在同一作战指挥体系下,能够有效联动,信息共享,防空系统、预警机和战斗机之间实时共享目标信息,根据目标特性和威胁等级自动分配最适合的拦截手段。

同时,"高中低"结合的立体防空网络也会使印度空军陷入两难境地,即,高空面临远程导弹威胁,低空又难以摆脱中近程系统的拦截。

这种一体化协同使巴基斯坦能够构建一个无缝、高效的防空体系,大大提高了拦截成功率。

>人员优势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人。

无论何时,人才是决定战争的最关键因素,而巴基斯坦方面在空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方面远胜印度。这有赖于我们提供先进装备的同时,还推广了体系化作战的理念和方法。

我国的训练体系加入后,常态化的红蓝对抗、电磁对练和体系对抗训练,都能使巴基斯坦军人有着比印度更强的整体观念、信息意识和协同意识,能够在实战中充分发挥自身武器系统的性能。

全球火力防务网站曾指出,若论整体战斗力,巴空军已跻身世界十强之林,连印度都不得不承认,巴飞行员训练有素,每年飞行时长比印度飞行员多30至40小时。

此外,《欧亚评论》指出,巴空军后勤保障能力较强,虽然融合了不少东西方装备,但在精心维护和改造升级后,巴军战机每天紧急升空最多达6次,年均事故量却仅为对手三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美国《空军杂志》发布的文章,2021年美国空军战斗机现役飞行员平均月飞行小时数仅为6.8小时,折合81.6小时/年,空中国民警卫队飞行员反而飞的更多一些,平均7.3小时/月,折合87.6小时/年。

也就是说巴基斯坦空军比印度空军多了半个美国空军的训练量,在人员素质上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因此,多方面的优势汇聚成了体系优势,又在冲突中形成了强大的整体作战效能,最终让巴空军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而随着今晚八点,印巴双方一致同意立即停火,这场持续了数天的局部冲突也落下了帷幕,巴方战果也被正式巩固。

 02 对我国军贸未来的影响

那么,这次事件对我国以后的军贸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我们能确认的一点,是其他国家对我国装备性能认可度会大幅提升。

歼-10CE配合霹雳-15E的组合实现四代战机对抗四代机和四代半夸张战损比的同级歼灭,证实了我国PL系列空空导弹在射程、制导与抗干扰方面已跻身第一梯队。

500

而地面,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和国产外贸预警机的“防空-空警”系统,又将印度“阵风”规避体系劣势进行超低空突防的路径彻底锁死,打出了体系化优势。

即便巴基斯坦获得的是“出口型”简化体系,说白了就是猴版中械,但仍能对印度形成信息优势,可见体系的重要性。

而巴基斯坦的亮眼表现,也会为中国军贸体系“装备+体系+训练+维保”一站式交付的模式开路。

同时,西方媒体长期强调“东方装备缺乏实战”,此次战果也直接打了脸,在均势作战条件下,直截了当的用战果为中国军备体系背书——体系化的中国货,比单打独斗的俄货法国货强,直接提升了其他国家对我国装备体系的信心。

正如有句话叫“一流做标准,二流做品牌,三流做产品”。

而现在的我国,已经在四代以上战机与远程防空系统领域成功建立了以中制数据链、弹药口径为核心的“中国标准”,与先前的俄制美制体系同台争锋。

可以预见,此事之后,相关采购谈判,如埃及、阿尔及利亚的歼-10CE与红旗防空导弹这些外贸产品,大概率会进入加速轨道,部分国家也会取消对西方同级装备的招标转向中械。

同时,对于寻求快速跃升战力的中东产油国和无意深度绑定北约、渴望自主体系的东南亚国家而言,中国武器体系又是能保证国防实力又不至于被掣肘政治外交的最佳选择。

所以说,我国很可能会在未来的东南亚军贸市场打开局面。

 03 对影响周边地缘局势的影响

此外,这次中国武器体系在印巴冲突中的大显神威,也影响了我国周边的地缘局势。

尤其是东南方向,我国的主力战机是更为强大的J20。

而从印巴战斗结果看,PL-15E射程145公里的射程就已然傲视南亚。我们自用的PL-15甚至更强的PL17对上阵风的前代机,被台媒大吹特吹的“幻影2000”会取得何等战果,已经不言而喻。

500

除了导弹,还有战机,印巴冲突中大显神威的JF-17和J-10CE,它前面还有J-10C、J-16,不提跨代的J-20和J-35甚至六代机,仅仅J-16的雷达和电战能力就远强于J-10CE,甚至能达到代际压制的效果,还能带射程400公里的PL17,对面怕是想破头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了。

同时,印巴空战还打出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在研的五代机六代机,内部弹舱放不下PL15这类远程空空导弹的,未飞即落后。

这里最尴尬的应该就是在珠海航展表演了逆天机动性的俄制Su-57战机了。

前面说过,王牌飞行员过了11G也只能两眼一黑,所以它的机动性在导弹的不可逃逸区面前不值一提,甚至隐身能力在俄罗斯较差的电子战能力影响下也会大打折扣。

而且本次实战也表明,现代空战已经从刺刀见红的空战格斗转向了战场电磁覆盖下的中远距“对狙”。

就好比冷兵器面对热兵器。

七步之外,枪快。七步之内,枪又准又快。

可以说,这次“打印”只是不值一提的基操,是二三线武器的小试牛刀,真正的大戏,谁敢来试试呢?

500

可以说,本次印巴空战,为中国武器装备交出了一份满分的实战答卷,彻底打破了缺乏实战的质疑。

藉此,全球防务市场也正由平台性能竞赛迈向体系集成竞争。

而我们,已提前占位,成了新时代的标准制定者之一。

总的来说,这次印巴空战不仅改变了全球中等体量国家对军队建设体系的认识,更为中国军贸打开了一扇前途广阔的时代之门。

 结语

最后,刚刚过去的5月8日,是个特别的日子。

我们还记得,在26年前,北约军队使用B-2隐形轰炸机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我新华社三名记者壮烈牺牲。

我们还记得,当时中国的天空只能依靠大量的歼6歼7歼8,和极少量的新锐苏27勉强支撑,乐观的军迷们也只敢幻想歼8大战F22以一换十,对于强敌的悍然挑衅毫无还手之力。

而26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有了经历血火考验、足以碾压强敌的先进空中兵器。

若是三位烈士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