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团经济与印度现代化进程
作者:楼春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笔者谈谈印度在现代化过程中政商关系的演进及其影响。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如何理解印度财团或者财团经济;二是印度财团如何影响印度的国家发展或者现代化进程,有哪些影响渠道,影响程度又如何;三是如何认识印度财团经济或者财团作用的上升对印度未来现代化进程的利弊。
笔者认为,印度财团或者财团经济,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萌芽期(18世纪中叶至1947年独立)。18世纪中叶,印度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英殖民者的到来破坏了印度原有的经济结构,中断了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当然,正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书中指出的,英殖民者在印度既有“破坏性使命”,也有“建设性使命”。出于维护自身殖民统治的原因,英殖民者通过给予鸦片、棉花、军需物资等的贸易权,扶持了印度本土一些依附于殖民统治的买办阶层。那些历史悠久的印度财团,不少都是靠卖鸦片、棉花等起家。19世纪后期,一些印度资本家逐渐建立自己的企业经营网络,经营规模和领域不断拓展,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加快,实力不断壮大。在此过程中,印度财团与英殖民者的利益矛盾不断显现,也刺激了印度财团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使之最终成为推进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力量。
第二,曲折发展期(1947年独立至1991年经济改革前)。为什么叫作曲折发展?因为在这段时间,财团发展并不是线性的,跟政府的关系也经历了起起伏伏。1947年独立以后,尼赫鲁政府搞混合经济模式,并于1950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虽然印度财团对政府的混合经济模式、许可证制度等并非完全赞同,但基本上也是支持的,因为政府的措施限制了外国资本的进入,给印度财团营造了相对封闭的、避免外国资本冲击的环境。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政治碎片化的现象愈发严重,政治格局逐渐由国大党一党独大演变成后来的联盟政治,政局变动自然也影响到财团的发展,因为不同政党对财团的态度不同、与财团的关系有别。英迪拉·甘地将1967年大选失败归咎于贫富差距扩大引发民众不满,转而推行激进的国有化政策,包括将全国最大的十几家私人银行国有化。英迪拉·甘地的激进政策虽然短期内迎合了选民诉求,但极大抑制私营资本积极性,导致印度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民众不满情绪日渐增加,也最终使其在1977年全国大选中惨败。此后,印度政府放弃了打压私营经济的激进政策,印度财团逐渐恢复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段时间一批科技型财团逐渐发展壮大,财团之间的分化情况也较为明显。
第三,快速发展期(1991年经济改革至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经济改革后,印度经济摆脱长期低迷不振的困局,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此后的历届政府虽然具体政策有所不同,但都坚持经济改革的大方向。印度财团在改革初期遭遇外国资本的竞争,一些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财团被淘汰,财团间的兴衰沉浮更加明显。但总体来看,印度财团享受了改革带来的巨大红利,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这段时间,印度财团在孟买证券交易所市值所占比重不断提升,进入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数量增多、排序前移,发起的海外并购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且开始涉猎国防、民用核能等敏感领域。
第四,转型重塑期(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至今)。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推出系列经济改革举措,主要围绕两条脉络:一条脉络是在巩固服务业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制造业,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另外一条脉络就是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将之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赛道。一些与莫迪政府关系密切的财团在从莫迪政府经济改革中受益较大。反对党国大党批评莫迪经济政策主要服务两个人,一个是阿达尼(Adani),一个是安巴尼(Ambani)。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特别是阿达尼的财富在莫迪执政后飙升数十倍,已经跃升为印度首富。2014年,莫迪去新德里就任总理的时候,就是坐着阿达尼的私人专机去的。所以,阿达尼在莫迪出任总理后财富急剧扩张,从中也是有迹可循。
印度财团大概经历了这个过程,对印度现代化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影响印度现代化的进程?经济现代化或者工业化,对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当然很重要,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而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的现代化。比如,莫迪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时候,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速很快,但人类发展指数却未能得到相应提高,且长期低于南部的喀拉拉邦,能说古吉拉特邦的现代化水平就比喀拉拉邦高吗?2023年底,印度裔美国经济学家阿约卡·莫迪(Ashoka Mody)在著作《破碎的印度》(India is Broken)中,就认为印度经济增长并未很好惠及普通民众。所以,印度的现代化至少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或者说,印度财团在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层面都有影响。
从政治层面看,印度财团发展使得政商权力网络更加紧密,财团在政商权力网络中的地位有所提升。财团一方面通过提供选举资金,对政局走向间接施加影响力。印度选举是世界上耗资最大的选举之一。印度“民主改革联合会”(ADR)对印度全国及地方大选的候选人背景情况研究发现,候选人资金实力与胜选概率呈强相关关系。2014年以来,印人党在印度政坛的强势地位,除了莫迪个人魅力外,与印人党在资金方面的绝对优势也密不可分。印人党通过修改《公司法》、推出“选举债”、打压反对派等手段,基本确保了在资金方面相对其他政党的绝对优势。在竞选资金方面,财团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另外,印度财团领袖通过直接进入议会来施加政治影响力,既包括中央层面的联邦院和人民院,也包括地方邦议会。不过,印度主要的大财团直接参政的情况比较少,更多的是一些地方财团。当然,印度财团领袖还通过与政治领导人、政府高官、高级文官等保持密切的私人联系,比如给高级文官提供退休后高薪返聘的许诺、给政府高官家属安排就业等来影响政治。
从经济层面看,财团是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主体,财团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印度财团通过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的专业委员会、组建工商联合会并就经济政策发布报告、通过设立智库或控股媒体以引导塑造舆论等方式,影响印度政府的经济政策。根据披露出来的情况,印度政府1991年经济改革方案很大程度上受印度几家大的工商业联合会的影响。除了从理念和政策上施加影响外,印度财团本身也是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参与者和驱动者。比如,塔塔财团在印度钢铁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安巴尼财团在印度能源和化工行业的发展中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阿达尼财团,现在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私营港口运营商、最大的私营机场运营商、最大的私营煤矿开采商、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公司,等等。在2018年印度政府推动的机场私有化过程中,阿达尼财团拿下了所有8个项目。实际上,在印度政府积极推进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赛道的过程中,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大财团发挥的作用更大。
从社会层面看,印度财团的发展对原有的社会结构造成了一定冲击。印度种姓制度等级分明,主要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不可接触者),吠舍种姓属于第三种姓。不过,安巴尼、阿达尼、比尔拉等大财团都来自吠舍种姓里的巴尼亚(Bania,意味“商人”)种姓,这些财团经济地位的提高对原来种姓制度的等级造成了冲击。虽然对印度财团的种姓背景分析后发现,目前印度财团的种姓背景主要来自婆罗门和吠舍,前者出身的主要是高科技企业,后者则主要是工商业,来自首陀罗或达利特的还很少,但通过积聚财富改变社会地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以经济实力衡量的“阶级”对传统等级制下的“阶层”造成了一定冲击。
那么,如何评估印度财团或财团经济对印度现代化的影响呢?更多地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呢?客观上讲,印度财团对印度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引导印度社会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过,印度财团的作用并不完全是正面的,在一些方面甚至拖累或有悖于现代化进程。比如,从政治层面看,政治现代化特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过程,印度总体上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在推进之中,但印度更紧密的政商网络或者印度财团对政治进程影响力的上升,加重了腐败问题、扩大了贫富差距,似乎与印度政治现代化进程相悖。2024年4月,“世界不平等实验室”(World Inequality Lab)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亿万富豪的帝国”(Billionaire Raj),其不平等程度甚至比英殖民时期的“英帝国”(British Raj)更严重。再比如,印度财团的发展对国内权力和政策的依赖较大,很难培养出像日本、韩国那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财阀,也不利于国内公平营商环境的建立。此外,虽然印度政府希望财团能够更多地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但资本逐利的冲动使得印度财团倾向于投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不十分感兴趣。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莫迪政府提出了“印度制造”倡议、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甚至希望从美国打着“去风险”旗号搞的全球产业链重塑中渔利,但印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却始终徘徊发展。
最后想说的是,印度的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国情,但印度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印度和中国一样,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地和战争等积累现代化资本的道路,必须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新兴经济体,在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等。因此,中印在实现符合各自国情、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现代化道路中,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文章来源:
《世界政治研究》2024年第四辑 总第二十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