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末不能像唐初一样把天下再从头打一遍呢?
李唐一直在做,只不过没成功而已。
从安史之乱以来,围绕朝廷中心议论的主题,削藩,你以为是什么?皇帝派两太监去藩镇走一圈,宣读圣旨,藩镇大将就自动投降了?皇帝和丞相想出什么妙计,瞬间把几大藩镇瓦解了?中央制定什么政策,下令限制节度使权限,就削蕃成功了?
触及到藩镇最核心的利益,他们根本就不会跟你谈,能解决问题的只能是武力,朝廷派出大将,领兵十数万,前去讨伐。
除了名分上面,是天子征伐臣子,其实本质上已经和唐朝开国时期的群雄兼并战争没多少区别,藩镇已经是个半独立的政府了,独立多年统治多年,最高统治者世袭,有军队,有投靠他们的文职人员,有管理机构,有自己的税收,只不过最高统治者没有称帝而已。
元和元年(806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拒而不纳,继而举兵叛乱,威胁东都。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于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伐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初欲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后来举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庄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死李师道,淄、青、江州地为朝廷平定。
如果换一种思维,把这些都看成独立王国,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唐初的群雄争霸有多少区别?
唐朝这时候该叫唐国,唐国确实是其中最强的国家,这种实力包含很多层面,军事力量,人口,实际领土面积,税收,还有天下大义,这样才能维持着表面上的天下共主身份,而不是被其中一个藩镇灭掉。
但唐国也无力吞并所有的独立王国。
就像战国时期,魏国曾经是七国最强的霸主一样,但魏国并没有强到一统天下,灭掉六国的地步,即使魏武卒赫赫有名,但六国都有其强军,魏武卒虽为天下第一,却并不能横扫天下,如入无人之境。
唐朝比魏国强的在于,唐朝有大义的名分,各个藩镇多多少少给一点薄面,但这个用处也是有限的,触及到核心利益,所谓天子的圣旨,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
至于为什么唐国为什么没有成功。
其实我觉得该反过来问,凭什么你就觉得你一定赢?
大家都在争夺天下,为什么就是你呢?
以隋朝灭亡起义为例,瓦岗军,河北起义,王世充起义,江淮起义,李渊起义,是多少支势力混战?元朝灭亡,发生了数十起暴动,四处征战的军队,各种各样的财阀,又是多少势力混战?
你拉起一支军队起义就敢断定一定笑到最后么?
唐朝创业成功毕竟是个小概率事件,当时的王世充和李渊争霸,李渊一个不慎,以后也就没有唐朝了,君不见,慕容复一辈子忙忙碌碌也只能发疯,朱元璋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即使是他攻下应天成为当时四大势力(元,陈,张,朱)之一的军队首领的时候,他也不敢断定自己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胜者,或许就是陈友谅灭掉了朱元璋,最后统一天下,建立了天完王朝,一个不小心,明朝也就没有了。
唐朝的二次创业,胜败乃兵家常事,凭什么就该是你?凭什么你唐朝中央军就一定能摧枯拉朽击垮所有的藩镇?机会对大家都是平等的,凭什么唐朝官军就一定能荡平天下呢?各个藩镇也虎视眈眈,手握重兵,不说灭了中央政府,至少唐军不具备碾压的实力,藩镇维持着分裂状态绰绰有余。
就像强盛时期的魏武卒,也有马陵之败,魏武卒遭齐军伏击,主将庞涓战死。
换一种思维,把唐朝和藩镇看作是秦国和六国的关系,就会明白为什么唐朝要灭掉藩镇那么困难,早在秦惠文王时代,秦国实力就已经隐隐约约是七国之首了,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就是六国的抱团取暖和联合攻击。
惠文王和秦始皇之间差距有多大?中间隔了秦武王,秦昭襄王 ,秦孝文王 ,秦庄襄王四代国君,从成为隐隐约约的七国之首,到真正荡平天下,花费了六代秦王的心血,直到秦始皇时代秦国已经势不可挡,加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才真正一统天下。
成为最强国家不代表一统天下,中间最大的困难就是高处不胜寒,任何针对一国的攻击,都会引起其余五国的连锁反应,这不是打电子游戏,敌人一个个轮流让你闯关
最大的例子就是秦昭襄王,发生了长平大决之后,秦军势不可挡,兵临邯郸城下,如果当时没有其余五国的干涉,尤其是魏国来了一出窃符救赵,如果那时候赵国顺利被灭,战国说不定就在秦昭襄王时代提前结束了。
唐朝历史上,任何针对藩镇的风吹草动都极度敏感,唐朝确实也发生过因为皇帝急功近利,引起数个藩镇起兵叛乱,唐朝朝廷惊慌失措,节节败退的情况,唐朝统治中国288年,丢失首都达就达7次之多。
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有言:“玄宗避禄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陕州之行;德宗避泾师,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兴元、走凤翔,昭宗走莎城、走华州,又被劫於凤翔,被迁於洛,而长安自此夷为郡县矣。”
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一样,六国会联合攻秦,
而唐朝对于藩镇的征伐战争,也会出现数个藩镇为求自保,联合叛乱。
唐朝多次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削蕃不利,最后惹下滔天大祸,最后唐朝能延续288年也是有运气成分。
当年在奉天,唐朝整个宗室逃窜于此,被围困在一个小县城,兵少粮尽,可谓山穷水尽,如履薄冰,如果那时候叛军一鼓作气,如果当时的千余禁军一口气没续上,唐朝就提前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