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鸣很忙IPO光鲜背后:加盟商血泪与盈利深渊
4月28日,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鸣鸣很忙”)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迈出冲击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IPO背后,却隐藏着加盟商的艰难生存状态和公司难以忽视的盈利困局。
鸣鸣很忙在短短一年内,门店数量从7000家飙升至1.4万家,这种扩张速度令人咋舌。然而,这疯狂的扩张并非没有代价。加盟商们,作为鸣鸣很忙扩张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取消“距离保护”政策后,鸣鸣很忙以单店月流水超60万为开新店标准,加速区域渗透。这一策略虽然有助于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却让加盟商们陷入了同区域内的激烈竞争。新店开业往往伴随着一系列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却也让老加盟商们苦不堪言。他们不仅要面对同行的竞争,还要与“自己人”拼刺刀,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更让加盟商们心寒的是,鸣鸣很忙在扩张过程中,似乎并未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招股书中显示2024年鸣鸣很忙99.5%收入来自向加盟店和直营店销售商品,加盟费及服务收入占比不足0.5%,看似降低了加盟门槛,实则让加盟商们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回本周期延长,经营压力增大,许多加盟商甚至面临亏损的困境。根据时代财经报道,2023年11月开业的零食很忙,预计回本时间在2年左右,对于新加盟的零食店而言,回本周期则更长,零食量贩加盟商3年回本都变得困难。
鸣鸣很忙的盈利问题,早已不是秘密。尽管其门店零售额(GMV)高达555亿元人民币,但净利润率却低得可怜。天眼查APP显示,近三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7%、2.1%、2.1%,远低于同行水平。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让鸣鸣很忙在IPO后如何保持持续增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量贩零食的本质是以规模换价格,通过低价竞争吸引消费者。然而,随着行业整体步入快节奏的扩张与发展周期,低价竞争愈演愈烈。鸣鸣很忙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继续参与这场价格战。然而,低价竞争带来的却是利润空间的进一步压缩,让公司的盈利问题雪上加霜。
为了改善盈利状况,鸣鸣很忙尝试推出毛利高的自研品牌和“赵一鸣省钱超市”。然而,这两条路都充满了挑战。零食市场上自有品牌品种数量众多,但真正能够贡献销量的单品却寥寥无几。大部分自有品牌产品的贡献度仍远远低于其他品牌商品。而进军超市赛道,则意味着要面对成熟商超的激烈竞争,能否啃下一块肉还犹未可知。
鸣鸣很忙由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合并而来,但合并后的品牌一体化进程却并不顺利。在消费者认知中,大家出了问题还是“各找各妈”,对“鸣鸣很忙”这个合并后的品牌敏感度并不高。这反映出鸣鸣很忙在品牌管理上的不足。
尽管招股书中显示是收购赵一鸣,但这一年多的时间,赵一鸣店铺增速更快,新进军的超市业务也是“赵一鸣省钱超市”。这种南北分治的运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但也让品牌一体化变得更加困难。
品牌一体化的缺失,不仅影响了消费者对鸣鸣很忙的认知度,也给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了隐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缺乏统一品牌形象和认知度的公司,很难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除了上述问题外,鸣鸣很忙还面临着食品安全危机。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难免出现疏漏。消费者投诉平台上关于鸣鸣很忙及其前身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的投诉事件频发,涉及商品发霉变质、长毛、吃出异物等问题。这些投诉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还可能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若鸣鸣很忙不能有效控制管理好产品质量,将对其长远发展造成致命打击。
鸣鸣很忙的IPO,无疑是一场资本盛宴。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是加盟商的艰难生存状态和公司难以忽视的盈利困局。在未来的发展中,鸣鸣很忙需要更加关注加盟商的利益,改善盈利状况,加快品牌一体化进程。否则,这场资本盛宴或许将变成一场泡沫,最终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