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终究“所托非人”
五一档只看了两部片,《水饺皇后》与《大风杀》。
幸运的是,自己的“眼光不错”,这两部电影的口碑在这个档期排名前两位,豆瓣都上了7分,而不幸的是,两部片其实都未达我的预期。尤其是前者,很是失望。当然,这话说在开头并不是为了打消你去电影院的兴趣,今年五一档的票房相比去年来说已经腰斩了,多一个人去看电影,总是会对这个行业的维系有一点好处的。我只是很可惜。尤其是看到马丽,她很是卖力,全片从头到尾,似乎一直在哭,而不哭的时候,她也很努力地表达着自己的各种情绪,不顾及任何形象,想转型的心情很明显地表露了出来。
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次事倍功半的努力。
马丽押错了宝。
她不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逐渐失去了灵气,甚至失去了心气的香港导演身上,以至于她的每一次努力,都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
是的,《水饺皇后》最大的问题不在马丽。
而在刘伟强。
你没法想象,一个曾经拍出过《无间道》的导演,如今导演功力会退化得如此厉害,以至于他赖以为生的那些技能,都消失殆尽。
他,早已“泯然众人”了。
01
一个不幸的事实——
主旋律“式微”之后,第一批倒下的便是香港导演。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就像徐克,在连续两部《长津湖》之后再拍武侠《射雕英雄传》,却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再“剑啸江湖”,只剩下大道理的说教,或者林超贤,在一堆主旋律的间隙也曾拍过自己的拿手好戏,犯罪片《爆裂点》,却混乱无比,松散拉垮得要命。
而刘伟强,至少在我看来,他与徐克、林超贤一样,也已自废了武功。
刘伟强的强项是什么?
除了摄影能力,在导演方面,他最突出的其实就是一个词——
“营造剧力”。
比如《古惑仔》。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古惑仔》时的震惊,街头,古惑仔追砍,一个在港片里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镜头,却被刘伟强用手持摄影与抽帧手法,以及借来的音乐,拍得纪实感十足,还不缺乏戏剧张力。
这样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
或者《无间道》。
警局里韩琛和黄Sir上一秒还在阴阳怪气地聊天,下一秒,韩琛忽然泼翻了桌子上的饭,两帮人马立在两旁,互相猜测自己阵营里的内鬼是谁。
动与静的节奏感把握,特写与全景的镜头对比,紧张的氛围一下子就起来了。
甚至那部口碑不怎么好的《伤城》,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设计。
比如影片早早地透露了梁朝伟饰演的警察是凶手。
但片中人不知。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信息差造成的紧张气氛便不时出现,再加之梁朝伟的表演,就能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不敢有丝毫分神。
所以如果说刘伟强作为一个导演,有什么突出能力的话,我觉得就是这种通过镜头语言实现的戏剧张力的构造,他并非是有什么固定的章法,更像是随时随地的灵感乍现,直觉上就能拍出一个有“剧力”的场景。
这是刘伟强的拿手好戏。
只是可惜,这样的能力,在他身上已逐渐消失了。
02
对我来说,最后一部体现刘伟强导演能力的电影,还是《中国机长》。
这部电影的确不怎样,但在气氛营造方面还是及格的。
就像是飞机失去平衡的处理。
之前还是风平浪静,但突然飞机急速下坠,客舱内的行李和餐盒散落一地,间杂着不断的哭喊、尖叫。
紧张感突然就达到了极致。
而《水饺皇后》呢?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虽然说了一个可以称得上传奇的故事,故事里许多曲折和亮点,但刘伟强却把它拍得温温吞吞。
像是一部电视剧的压缩版。
怎么说?
电影说的是独立一人来到香港的山东姑娘臧健和,通过自己的双手,从一个小饺子摊,终于成为“水饺皇后”的故事。
她的人生相当复杂。
比如她滞留香港其实是迫于无奈,是其丈夫另外娶了别的女人,扔下了她和两个女儿,比如她最初卖水饺时其实无人问津,后来不断改进才生意大火,比如她成功后与日本人谈判,坚决要在包装盒上印自己的电话,以供食客提意见。
如果再算上她的感情观,她与子女的关系的话,你会发现她的人生远不止一个“女性崛起”可以描述的,它还可以是民族情绪,可以是时代浪潮,是段很复杂的人生。
刘伟强怎么取舍呢?
他全都要。
不止。
他还在其中加入了香港70年代的狮子山下精神,加入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他还加入了饺子本身代表的故乡情怀,加入了母爱的描述……
最终给人的感觉,他不像是再拍饺子,而是在拍月饼,还是五仁的那种。
但对于一部119分钟的电影来说,如何容纳下如此多的内容?
于是刘伟强选择了片段式呈现。
简略前因后果,只呈现即时的状态,一个个片段串连下来,没有铺垫,也没有余味。
刘伟强倒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也想到了,所以他加入了大量的闪回。
闪回没有错。
错在太多。
但凡是需要情绪的地方,就必定会有闪回的出现,比如要体现不服输时,就会出现恶毒前婆婆的话,比如要体现温情时,就会出现自己母亲的话。
夸张到有时候一段剧情刚结束没有几分钟,下一个镜头,就以闪回的情况出现了。
比电视剧还泛滥。
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早年的TVB剧集,把整个人生的经历,以各种淡入淡出的方式都重演了一遍,极其夸张。
真真是,情绪不够,闪回来凑。
当然,这样的处理的确还没到让人生厌的地步,如果只是打发时间的话,看看也无所谓。
但这绝不是刘伟强该有的水平。
毕竟,任何有经验的香港导演,都知道贪多嚼不烂的道理。
电影不该拍成电视剧,这是两套系统。
奈何,刘伟强就这么干了。
03
为什么会这样?
我的看法是,其实与徐克、林超贤一样,刘伟强在主旋律里厮混久了,也就逐渐忘了电影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主旋律的确很难拍。
它要考虑到观众的娱乐需求,又要满足各部门的政治需求,如果想拍的好,还要迎合当下主流的情绪,导演们要在这些需求之间找一个平衡,这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好的。
前些年,香港导演走出了一条纯娱乐的路。
比如徐克,他当年拍摄《智取威虎山》,把涉及政治表达的部分都推给了黄建新去处理,而自己则一心一意搞“武侠”,203小分队横扫上千人的威虎山,最终毫发无伤。
没错,别说徐克不懂武侠,他能把主旋律都拍成武侠片。
但只搞技术,不理角色的做法,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并不是好事。
尤其是到了后来,主旋律电影越来越迎合当下的情绪,只要传递了某些理念,某些精神,便能引起广泛的共鸣,甚至于最后,连角色本身的所作所为,也变得概念化起来。
在这样的环境里,这帮香港导演,也往往就会变得只认概念,而忽视了人的真实。
比如《射雕英雄传》。
如果光从概念来看,这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电影,影片所说的其实并不是所谓的“侠之大者”,而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于是徐克一改小说的结构,从战争开始拍起,及至交代完郭靖黄蓉的前情,其主体也依然放在了三个国家的战争之上。
徐克试图在说,不管什么样的战争,最底层的百姓总是最受苦的人。
这其实与他的经历分不开。
但结果呢?
我们只看到了莫名其妙的片段。
只看到了说教。
甚至我们去比较他成立电影工作室的第一部电影,《上海之夜》时,对比这里对战争的描述,也会觉得,徐克以及自废了武功。
而刘伟强,也是如此。
如果说,刘伟强最早拍摄《建军大业》时,尚残留着自己想法,比如一开场几条线的血腥清洗,把暴力展现到了极致。
那么后来的《中国机长》与《中国医生》,则完全变成了纯工业流水线的展示。
它们的诉求很简单——
通过原型事件,赢得大众的赞美。
在这样的项目里,那个作者性本就不多的导演刘伟强,也逐渐退场了,甚至变得,以为主旋律的拍法就是成功的标准。
这在《水饺皇后》的后半段体现的非常明显。
影片的前半段虽然有不少问题,但还是可观的。
可自臧健和成功后。
不管是与日本人的谈判,还是突如其来的母爱,甚至于整个人的气质,说句不好听的,就像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宣传片。
以至于前半段,在拍摄母女关系时,尚存的那些人性的缺点消失殆尽。
让人看的索然无味。
所以怎么说呢?
没错,或许我也不该把原因简单地归结到刘伟强去拍主旋律这个经历上面来。
即便不拍主旋律,大概他也很难拍出什么好电影。
这在《无间道》之后的几个项目,比如去好莱坞拍的《青龙复仇》,或者来内地拍的《血滴子》里,都可以看出来。
可是如果是那样,《水饺皇后》也不会呈现出现在这个样子。
至少,不会拍出电视剧的质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