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公众能接受财富的代际传承,却无法容忍董小姐?

500前文中聊过,在现代社会中,财富在代际传承中的折损是最少的。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都没有遗产税,其他一些有遗产税的国家,也有很多规避的方法。不赌博不发疯,富豪的子女,就算能力不行不求上进,大概率仍然可以继续维持富豪的地位。

相比之下,院士的子女,很难达到院士的高度。两代院士的家族,屈指可数。高官的子女,平均来看,也很难达到父母的高度。平均算基本上往下要跌两个级别。网上传播的董小姐所谓的医疗大拿的爷爷和外籍院士的外公,也已经被正式辟谣。

然而,财富的代际传承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而权力和地位的传承却难以被公众接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私有资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被资本主义宣传了几百年,已经深入人心。父母积累的财富由子女继承,天经地义。

另外一个更本质的原因,是权力地位/学术地位的继承,和财富的继承有和很大的区别。

如果我们比较权力、学术和财富,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建国后,中国权力的最顶端少则5人,多则9人(11人那次是特殊情况,只持续了一年),基本没有增加,再往下一级也比较稳定。往下两级也只是翻了一倍。学术界的顶端。中国科学院院士,建国后200多人,1980年,400人,现在也不过873人。

而财富就完全不同。2024年,胡润富豪榜首富的财富是2001年胡润第一届百富榜的四十倍。百富的入门门槛也差不多涨了四五十倍。2024年富豪榜的1000名,都是2001百富榜第100名的财富的五倍以上。如果一个达到2001年的百富榜入门门槛的富豪,在2024年估计排到1万都不一定打得住。

中国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人财富快速扩张,财富的供给翻了很多倍。相比之下,顶层官位和院士的供给的扩张速度远小于财富。

无论是官位还是院士的帽子,是有限供给,零和游戏。如果我们扩大到国企的就业人数,体制内的公务员位置,会发现,这方面供给的扩张速度,也远远低于中国经济的扩张速度。我看到一个统计,1980-2020年,公务员和事业编的人数,扩张了不到三倍。绝大多数的就业增长,都是编制外的。

一句话,体制内,有编制的位置扩张慢,总量有限。一共就这么多的空位。你当上了,就没我的份。上了一个关系户,就意味着另一个人失去了这个机会。

协和4+4的招生也是一样。一共每年就这么多个招生名额,董小姐占了一个,自然就会挤走一个本来有机会的候选人。舆论为陈秋月鸣不平,就是这个道理。

学术界的阶梯也是类似。我自己不搞学术,但有一些搞学术的朋友。搞学术也是一级级爬台阶,还限制年龄。什么青基、四青、杰青,长江每个年龄段都得获得相应的成就,否则就很难走上学术巅峰。

这些评奖,也都有名额总量限制。董小姐这样的人利用家庭关系上了一个台阶,就会把另外一个人挤下去。官位更是这样,位置的供给是有限的。上了一个关系户,就挤掉一个普通人。

财富的代际传承反而没有这么内卷。某个富二代继承几百亿身家,并不会有什么人因此损失掉几百亿。特别是中国的经济还在高速发展,社会不断创造新的财富,不断有一个接一个的创富神话。就算积累财富的手段不是那么光彩,代际传承,传递的还是一代创造出的财富,这种传承,不需要挤占和毁灭普通人的机会。

所以,目前看,财富的代际传承就没有这么令人讨厌。

当然,如果社会失去了创造新财富的能力,每个人获取财富,都是建立在剥削他人,剥夺他人的基础上,财富的代际传承,必然也会遭到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对。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学存在“公费”、”自费”双轨制。自费生要交的学费是公费生的5-10倍,分数线也会低一些。

本质上,自费生也是用父母的资源(金钱)换取录取的机会。但那时,自费生并没有这么令人讨厌。因为当时大家的理解是,自费生是一批额外的名额,没有挤占公费生的位置。

前些年,关系户都喜欢去金融业,比如投行。投行里面有拉单子的关系户,也有当牛马的”做题家”。但做题家对关系户的敌视情绪也没这么强。关系户拉来单子,投行赚到钱,做题家也能拿到更多的奖金,也会有更多的招聘机会。不管咋样,总也需要做题家干活,关系户越多,单子越多,要干得活越多,给做题家开放的工作岗位也越多。如果关系户拿到的是增量,而不是内卷挤存量,就没这么讨厌了。

董小姐这个情况,就截然不同。她能给医院创造更多的机会,做更大的业绩,让医院招聘更多的“做题家”吗?显然并不是这样。

上一篇文章说过,舐犊之情,人皆有之。想根除给自己孩子铺路,传承资源的行为,除非消灭家庭。但我希望那些想搞资源传承的父母,努力去创造增量价值,把增量价值传承给孩子。而不是搞内卷,抢位子,抢普通人的上升路径和机会。

比如,社会上层把子女送出国读书,我是赞成的。国内的教育资源高度紧张,有条件,送出去,别抢普通人的教育资源,挺好的。能留在国外工作,不抢国内做题家的饭碗,也挺好的。

如果一定要回来,各类二代搞搞创业,做成了创造财富,失败了败家,再分配财富,都挺好的。啥都不干,天天就吃喝玩乐,提振国内消费,也挺好的。王少爷就是好榜样。

干啥都行,别用关系去抢普通人的机会和饭碗,好不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