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良厚:差异化,高质普及教育之魂
差异化,高质普及教育之魂
达良厚
“学校提供的教育不能老是一成不变, 需要在变革中提升学校教育优质性、可选择性。”
这是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王嘉毅先生,在2025年度全国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上讲话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意见。他强调了学校教育的差异化常态存在,更强调在差异化变革中实现学校教育的优质性和可选择性。简单直白点说,差异化乃是学校教育之魂,是优质教育之魂,基础教育如此,整个教育也莫不如此。
因为,教育即人,人千差万别,教育应该千差万别。学校千差万别,学校教育应该千差万别。否则,千篇一律,一个模子克隆千差万别的万千人,即使是基础性需求,也有急需无奈,甚至霸道蛮横的一面。
漫长的几千年稀缺教育时代,没办法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更没办法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教育选择,只能重一统,只能无奈把有限教育资源集中甚至片面用在刀刃上。虽然早有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方法振聋发聩,但更多无非小心翼翼的个性偶尔点缀而已。不然,你只有放弃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和平选择机会,你只有选择被科举淘汰的命。
即使到了教育公平民主大倡的恢复高考后,因为一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急需,因为万千草根学子凭一考改变命运的急迫,考试、升学、一统、克隆,自然被选择为最好教育策略,最佳优质教育取向。
但到了本世纪开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依然沉醉于一成不变的一统与克隆,这难免有点不合时宜,难免有点武断霸道了。
且不说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根本宗旨,也不说千差万别孩子济济一堂的千差万别个性关照,单看看应试一统下的初中生各科考试成绩的大面积不及格尴尬分数,就能轻而易举判断:一考一统定教育优劣、定孩子发展前程的无奈选择,本来上世纪末20年便已达成目标,可即使到本世纪初20年,虽然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新课改、高质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一系列英明教育思想举措的顶层引领,但在深入骨髓的社会化一考一统惯性异化扭曲面前,除了繁琐繁重的各色检查尚露点差异化的绿色亮光,基础教育整体渗透的,依然一考一统的二难纠缠与多数性尴尬结果。
那普及教育背景下,我们的高质基础教育到底该如何取向、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一句话,就是普及教育的基础重一统,普及教育的高质重差异。
普及教育的基础重一统,就是普及教育的基础有个底标,即合格,通俗说是60分万岁。这是原则性、统一化保底,所有学生、所有教师、所有学校、整个基础教育,必须合格,必须保底,必须全面全程合格保底,而远远不是学生学科考试分数合格就可以万事大吉的,更何况当下学生即使学科合格率也不是较高呢?
普及教育的高质重差异,就是普及教育的高标不封顶,只要人人处处时时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就行,只要个个张扬特色、舒展特长就行。这是灵活性、差异化开顶,所有学生、所有教师、所有学校、整个基础教育,必须有差异,必须要开顶,虽然开顶和差异化,以自由选择为前提。
这种差异化、个性化选择,西方国家因为重个体、重个性之文化传承而有点轻车熟路,我们中国则因为重群体、重共性之文化传承,加上人口多、班级大,差异化选择方面的二难自然难以避免。不过如果上升到整个人类教育高度,上升到整个世界文化高度,中国和西方不也是差异化存在吗?西方在选择共性统一化教育时,不也面临中国选择个性差异化的二难吗?
这也就是说,无论中国重共性统一化的教育,还是西方重个性差异化的教育,实则人类教育的相对相成两面,辩证起来、融合起来不就得了。辩证融合到普及教育,就是共性统一化是普及教育之基,个性差异化是普及教育之魂。
有了共性统一化之基,我们的教育便保了底,才有了根本性保证,才有了底气、硬气,便真正实现了普及教育、大众教育、公平教育;
有了个性差异化之魂,我们的教育才提了质,才有了选择性活力,才有了灵气、灵动,便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个性教育、英才教育、更高层面的公平教育。
(2025年3月15日-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