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吃的少≠活得久!都要降低核心体温才有用!

500

如果让人体体温下降0.5℃,会发生什么?

37℃——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正常体温”,是19世纪以25000多人的数据确立的,但也该翻篇了!如今,人们的平均体温已经悄悄降到了36.6℃,而同一时期,人类的寿命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延长。

那么,除去科技与医学的发展的因素,体温的微降与寿命的飞跃之间,难道真就只是碰巧吗?

最近,由美国学者发表在《Nature Aging》上的一篇综述就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问题:核心体温之于寿命,几乎是一项决定性的因素!并且,不论何种抗衰延寿方式,都要经过「降低核心体温」这一核心环节!

500

500

降温才能延寿?

体温与寿命

早在1916年,当科学家将果蝇生存环境温度降低10℃后,它们的寿命竟然翻了一番——这是生物寿命与温度的关系的第一次发现[1]。后来,科学家们又在线虫和一些鱼类身上也观察到了类似的“低体温→长寿”的现象。

但这一现象,似乎对于体温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变温动物”更合适。那么,在我们这些体温恒定的“恒温”动物身上,这个结论还能成立吗?

经过观察,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寿命天生比普通小鼠延长40%~50%甚至更多的小鼠(例如Ames dwarf和Snell dwarf小鼠),它们的平均核心体温也确实比普通小鼠低了大约1.4~1.5℃!此外,一种能活到30岁以上“长寿动物”裸鼹鼠,体温也只有31~34℃,而寿命可达200年的弓头鲸体温也仅为33.8℃左右。

而这项规律在人类中也有体现。有研究表明,在人体中,较低的核心体温与更长的预期寿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虽然大概低了0.2~0.5℃,幅度并不大,但也是低体温→长寿的体现。

500

图注:长寿与降低核心体温之间的相关性

而即使这些关联的现象虽然已经十分明显,想真的证明体温与寿命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直接的实验来证明:

2000年初,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打造了一批“酷鼠”(cool mice),它们大脑下丘脑中调控体温的区域被导入了产热蛋白UCP2,从而欺骗大脑,让大脑以为身体过热,从而启动降温程序[2]。

结果,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鼠鼠们的核心体温降低了0.5℃左右,平均寿命也相应延长了12~20%!

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科学家们还发现,体温与寿命的关系与一些抗衰干预手段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就连抗衰界公认有效的“热量限制(CR)”,想发挥延寿的作用,也绕不开降低核心体温这个环节!

体温降低:延寿绕不开的环节?

大量研究表明,CR不仅能延长多种生物的寿命,同时还能降低它们的体温。比如,进行30%的CR的小鼠,体温在一天中的波动幅度会增大,最低时能比正常饮食的小鼠低好几度(可达6-9℃的昼夜温差)[3]。

除了小鼠,在灵长类动物恒河猴与人类身上实施热量限制,也能导致体温的轻微下降,约为0.2~1℃[4]。但是,即使这二者经常“绑定”出现,也不能代表它们有因果关系。那么,CR的抗衰效果中,到底有多少是“降温”的功劳呢?

为此,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让小鼠在“热中性区”(TN)进行热量限制。所谓TN,就是环境温度正好让小鼠不需要额外产热来维持体温,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热量限制则不会导致体温明显下降。

结果发现,没了体温下降环节,CR延长寿命和抗肿瘤的效果都大打折扣,在有些小鼠身上甚至消失了!也就是说,核心体温的降低可能不仅是随CR出现的普通现象,而是CR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关键环节!

500

图注:核心体温与热量限制

看来,对我们哺乳动物来说,体温变低一点点,寿命可能确实会延长一大截!那么,它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呢?科学家们也进行了一番“摸索”

500

低代谢=长寿?

降温延寿并非“节能”那么简单!

代谢速度?

最早,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身体各处都在发生化学反应,温度低了,化学反应自然就会减慢,新陈代谢就跟着放慢,身体损伤就会变慢,自然就活得久了(也叫生命速率理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看似完美的解释不免有些站不住脚了:

首先,许多后续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情况的“降温”都让体内的化学反应变慢。其次,当研究者们让小鼠和仓鼠体温升高0.5℃、基础代谢降低了40%后,结果与理论恰恰相反:它们的寿命反而缩短了20~40%[5]!

也就是说,“降低新陈代谢率=延长寿命”并不成立,决定寿命的重要因素可能不是代谢率,而是核心体温本身!

自由基?

那么,体温的降低是不是通过减少线粒体氧化损伤才发挥抗衰作用的呢?

研究者发现,适度降低温度后,体外分离出的线粒体活力虽然减小,但产生的ROS和过氧化氢反而增加了[6]!因此,研究者推测,低温下增加的ROS可能并非坏事,可能与体温调节过程有关。但无论如何,降低体温延寿也不仅仅简单与ROS的产生有关。

因此,这些看似直观的“节能”、“抗氧化”的经典理念貌似都无法完全解释。那么,核心提问与长寿之间到底有哪些更精密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机制呢?目前,科学家还在不断探索:

首先要说的,就是对寿命调控和体温调节都十分重要的IGF-1R。它位于大脑的体温调控中枢下丘脑,直接连接了营养、体温和长寿三要素。抑制IGF-1R的信号,就能模拟热量限制的部分效果,降低体温,延长寿命。

500

图注:IGF-1R调节以及CR对体温的影响

研究表明,体温降低可以调控胰岛素/IGF-1通路,打开细胞的TRPA1离子通道、增强PA28γ蛋白酶体活性,加速细胞的“垃圾”清理[7]。

500

图注:低温对变温动物寿命影响的途径

其次,低体温还能诱导一些特殊的“冷休克蛋白”RBM3、CIRBP等表达,这些蛋白能帮助细胞适应低温、加速清除错误折叠的“有害”蛋白,还与线粒体产能有关。这些蛋白还在长寿动物体内高表达,比如在超长寿的弓头鲸体内,CIRBP的表达水平就很高。

此外,降低体温还可能通过影响DNA表达、调节生物钟和减轻炎症等多途径帮助抵抗衰老。

500

身体“冷”一点,活得久一点?

理论上来说,虽然是“核心体温越低,寿命就越长”,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盲目追求强制的“降温”以求长生,毕竟过低的体温会严重损害器官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我们该如何智慧地借鉴这一发现呢?那就是回归那些已被反复验证、更安全和全面的方法,总结一下,秘诀可能只有两个字——吃苦!

挨点饿?

首先要说的,就是上文也提到过、对降低体温和延寿都十分有效的热量限制(CR)。在一项72人的临床研究[8]中,CR组的受试者不论在白天还是夜间,核心体温都显著低于久坐不动的WD组和运动训练的EX组。

500

图注:CR对平均体温、白天和夜间体温的影响

在过程中,受试者食用的是更天然、营养能量比更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乳制品、蛋清、小麦和大豆蛋白以及瘦肉等,同时还要避免食用精制碳水、游离糖和一些氢化油加工食品

并且,在CR的过程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酒精摄入的总能量占比分别为21%、50%、29%和0.1%左右,总能量摄入低于正常组23%~37%,可以作为我们日常热量限制的参考。

多“受冻”?

“吃苦”延寿的第二步当然就是“受冻”啦!上文中,对于哺乳动物核心体温的改变一般就是通过改变环境温度来达成的。放在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的就有:冷水浴、冷水淋浴、冬泳、喝凉水……

500

图注:冬天还在坚持跳水的天津大爷

但要注意的是,短期的冷刺激并不是为了持续降低核心体温,而是利用刺激带来潜在的好处,短暂的冷刺激可能激活棕色脂肪、改善代谢、减轻炎症,还能训练身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但这种方法很“刺激”,并非适合所有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还需循序渐进。在实施时也要务必注意安全,避免长时间的过度寒冷导致危险!

不过,对于怕冷,还容易感冒的派派(以及大部分人)来讲,「多喝凉水」可能就是最合适的“冷刺激”了。

500

良好、充足的睡眠

此外,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讲过“冬眠”(蛰伏)状态能使小鼠核心体温降低约7℃,衰老速度最多减慢76%。而类比到人类,我们虽然不能蛰伏,但我们可以睡觉呀!

据派派了解,我们在睡眠期间核心体温也会自然下降[9]。所以,保证规律、充足、高质量的睡眠,睡在稍微凉爽(但舒适)的环境中也有一定的帮助!

之前时光派也详细讲过“冷水疗法”和低代谢“蛰伏”,而它们都离不开「核心体温」的下降!点击下方卡片,对话框发送关键词 低温 了解更多资讯!

黑科技

此外,借助仪器也能感受到“降温”带来的好处,例如这个能低到-200℃的、深受NBA运动员詹姆斯、库里和足球巨星C罗追捧、可深度缓解肌肉酸痛、抗炎、抗氧化的“冷冻疗法”——冷冻修复舱

500

500

图注:时光派TimeCure综合抗衰中心的电动冷冻修复舱(国内首款)

它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极速降低体表温度,激活体内抗逆系统,也算是通过降低体温来帮助抗衰的方法(虽然不是核心体温)。

总而言之,核心体温可能真的是各大抗衰方法最终都会通向的“重要一环”。而当我们想要“降温延寿”,不管是“冷刺激”、“黑科技”还是热量限制,最重要的还是适宜、安全、循序渐进

至于未来的方向,研究者提到:我们将不再是追求极端的“冰冻”,而是开发能够精准模拟低温效应的“温度模拟物”。也许,靠着靶向这些新发现的通路,就能找到更安全、更“一劳永逸”的“降温延寿”法呢?那就敬请期待吧!

声明 -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如有疑问或需进一步了解,详询工作人员。内容仅为科普和活动资讯,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医疗手段等相关内容,请务必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寻求专业意见,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