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抗长剧疲惫

500

作者|顾    韩

编辑|李春晖

进入Q2的长视频发布季,第一次,最受关注的不再是片单储备,而是各家对内容策略的重新梳理,对剧集长短的最新判断。

4月23日的2025爱奇艺世界大会上,高管一边肯定“长视频为战略核心、微剧为增量业务”,一边提出“短是内容领域2025唯一关键词”,承认长剧处在“转型阵痛期”,集数与时长的缩短势在必行。

而优酷自去年的10集迷你剧《新生》起,就在为自家“限集令”做铺垫。随着全行业的缺金断粮,这种调整更是自发自觉。数据显示,2024年播出剧集与备案剧集的平均集数双双下降到28集左右。

在这个长短之争白热化的特殊阶段,长剧变短已成定局,问题是怎么变?如果说横屏中短剧是长剧向短的权宜之计,迷你剧(只缩集数,单集可能还会加长)就是大家从《纸牌屋》时期就提出要发展、如今全面提上日程的进化终局。

500

然而,在国剧最先“迷你化”的悬疑赛道,如今已躺了一地高开低走的精制炮灰。可见,迷你剧并非缩集数、压内容这么简单。

在这方面,海外长剧显然是比本土短剧更合适的参考对象。10集以下短小精悍是英剧、日剧的传统项目,在流媒体的驱动下,美剧、韩剧的主流集数近年也从20多集变为10集左右。

尤其这个春天,正值高分海外剧大丰收。海外从业者是如何适应短视频时代、捍卫长剧的品格的?英美日韩,各有开拓与共性。

革新体验,全面沉浸

海外剧与国产剧一起看,很难不觉得前者更加“抓人”。这种“抓人”很多时候未必源于题材故事,而是源于信息密度。或是叙事精炼、剪辑紧凑,或是台词语速快、画面细节多。

而这种“抓人”的核心,在硬糖君看来,就是沉浸感。主创通过信息轰炸制造沉浸体验,推动观众对剧中世界与人物的连接代入。

理由也很明显。眼下有太多新娱乐形式挖影视的墙角,观众观影过程中有一万种可能会分心。现状如此,一种选择是迎合,迎合到极致就是竖屏短剧。沉浸则是另一种选择,通过革新视听体验在博弈中“加码”,让观众不得不放下手机,连贯消费长内容。

近期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英剧《混沌少年时》。通过剧集中少见的整集一镜到底,主创将一个少年犯罪的故事讲出了新意,制造出独特的观剧体验。

一方面,区别于常规剧作给予的上帝视角,一镜到底是在实时发生的事件中给观众留一个席位。基于这种未知感,哪怕没有明确线索,观众也很难松懈,甚至会主动留心那些未经景别与剪辑筛选放大的冗杂信息。

另一方面,这种视角让观众更能与剧中角色同步共情——在第1集中像大清早被拉去警局的Jamie一家一样懵圈,在第2集中像身处污糟学校的警官们一样窒息,在第3集中像心理专家一样因直面Jamie变脸而悚然。

500

类似的还有美剧《匹兹堡医护前线》与《白宫杀人事件》。前者以《24小时》的形式展现公立医院急诊科的一天,后者围绕繁忙国宴中的杀人事件展开。前者类似《混沌少年时》,多使用手持与长镜头,声效逼真。后者剪辑炫目,穿插了杀人前、杀人后、听证会三个时空。

两部剧的共性在于,均是一口气抛出超多人物与细节,挑战观众脑容量,逼迫观众投入更多注意力。其落点倒并非炫技,而是模拟急诊科医护人员被迫多线运转、不断迎接突发事件的精神状态,或是模拟侦探一路吸收整合线索、判断真伪寻找真相的头脑历程。

500

相比之下,韩剧的革新并没有这么外在。犯罪题材的《恶缘》玩的并非长镜头或是剪辑,而是环环相扣的非线性叙事。观众要在自己脑海中完成拼图,在连串巧合的黑色幽默之下体味到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豆瓣评分赶超了《请回答1988》的《苦尽柑来遇见你》,也体现出更多流媒体时代的印记,如集数缩短为16集,叙事也不再是年代剧典型的娓娓道来。若是和很多国产年代剧相比,这种革新性还更为明显。

一方面,同样是一家三代的故事,并非按时间平铺直叙,而是多线叙事,且剧中插入闪回的逻辑也并非上帝视角,而是主题式的、意识流式的。例如,爱纯与亡母的寥寥几次对话散落在剧中、分几段呈现。亡母向奶奶托孤、房东老两口的接济,也都是先埋下伏笔,在能够实现最大情感冲击力的时刻才揭晓。

而在剧情之外,或者说是正为了配合剧情的立意,该剧并不急于让老演员上线,而是用IU与朴宝剑(四舍五入也算人家的流量偶像了)一直演到第三个娃出生,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令年轻观众以全新的心态消费年代剧:从不痛不痒看“过去的事”,到发觉“他们当时就像我一样年轻惶恐”,从而对父母辈产生更深刻的共情。

500

选题干货,更猎奇、更当下

有了微短剧作对比,更衬出长剧是一种成本很高的娱乐消费——会员付费,以及追剧付出的注意力、脑力与时间成本,注水烂尾也就越发惹人恨。那么相应的,为了让观众感觉“值得”,长剧需要拿出更干货的内容。

然而,人类对于讲故事破解得太早,互联网时代的观众又阅尽千帆,还有什么故事足够“干货”呢?

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揭秘型内容是一种干货,被今年的美剧玩到纯熟。《白宫杀人事件》断案之余揭秘白宫的内部构造与维持其运转的各色岗位。《匹兹堡医护前线》带观众一窥急诊室的人间百态,触摸急诊室乃至整个医疗体系的规则与潜规则。

还有诸多大咖实名出演的新剧《片厂风云》,揭秘好莱坞电影工业,带观众了解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各种幺蛾子,新时代对旧行当的挑战等等。

当下性则是另一种干货,或者说是更大、更全面的干货。今年的两部网红英剧《混沌少年时》《道格拉斯被取消了》正是凭尖锐且当下的议题获赞。

在青少年犯罪这个传统选题上,《混沌少年时》并未归因于性格缺陷或家庭不幸,而是直指互联网如何加速童年的消逝、给家庭与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点名现实中存在的incel群体,以及其代表性网红的代表性言论。

《道格拉斯被取消了》中的“取消”,源自欧美当今的取消文化(约等于我们的抵制),借一桩名嘴塌房事件探讨女权运动实现了的与尚未实现的。

例如,女权为搞职场性骚扰的两个男性角色提供了勾搭猎物的新话术,网民对厌女笑话的敏感只让名嘴感到麻烦,殊无自省悔改的心态。也正是这种懒惰让他成为职场性骚扰的隐性帮凶,以及女主最终选定的复仇对象。

500

与英美剧相比,日韩剧的当下性则更加委婉,是用经典类型来解答当下、表达当下。或者说,是用当下性翻新了旧类型。

爱奇艺世界大会上,令王晓晖感慨“所有内容都可以用女性视角再讲一遍”的正是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也正是这一点令该剧在年代剧谱系中脱颖而出。该剧没有横向展开多个家庭群像,而是纵向紧扣“外婆光礼-母亲爱纯-女儿金明”的三代传承。相比之下,无论对男性角色还是历史大事的展现都十足克制。

更重要的是,该剧也顺应当下女性觉醒的浪潮,并未让角色完全被时代限制。东亚年代剧容易推崇勤劳隐忍,《苦尽柑来》中的角色虽然也备受生活磋磨,全剧赞颂的却是她们一代代的掀桌抗争、要让下一代比自己活得更好的决心,是年代剧却无暮气。

500

在韩剧中,女性也正在成为其他类型剧的主角。例如近期的《狂医魔徒》,就是影帝为90花作配,刻画了一个身上没有规训痕迹的疯批天才女主。

韩剧超越类型,日剧这边玩的则是反类型。神剧《重启人生》的编剧在解构重生题材之后,今年又带来解构科幻题材的《热点》。小镇上集齐了外星人、未来之人与超能力者,反衬出的却是平凡日常之美,宏大叙事都丢一边。

漫改爽剧《幸福伽菜子的快乐杀手生活》借用了犯罪动作类型、打戏真材实料,实则满是反讽。女主年纪轻轻就被压榨到辞职,转行杀手后反而一身专长得到发挥,生命得以舒展;杀手公司比正经行业还人性化,待遇良心,识才惜才。

500

长剧凝聚共识

在短剧大行其道的当下,长剧面临的问题已不止于方法论失效,更是一种存在危机。唯有明确自身价值,长剧才能重新筑起护城河,不必一味与短剧拼爽。

长剧与短剧的差异既是长与短,也是公共性与私密性。短剧通过手机私密观看,主打一个精准造梦:男看后宫,女看雄竞,婆婆看恶媳被手撕,儿媳看婆婆被打脸……大家各爽各的。

而长剧常年通过电视播放,哪怕流媒体出品也多被投上大屏,应该起到的作用是拆解问题、引领讨论,弥合撕裂、创造共识。这也是沉浸体验与当下议题结合后的效果。

《混沌少年时》《道格拉斯被取消了》等做到了前者,它们都对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切片分析,不擅自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观众一起复盘、一起思考。

500

相比新闻或是纪录片,影视的优势一方面在于故事中出现的要素更加可控,表达更加明确。《道格拉斯》完整呈现了女主遭遇的职场性骚扰,以及这一事件如何让她信仰崩塌、继而“黑化”,充分解释了为何隐性帮凶也难辞其咎。

另一方面则在于沉浸体验,让人共情。无论《道格拉斯》中的超长对话交锋还是《混沌》的整集一镜到底,都让观众一起体验了当事人的压抑、不适、窒息、冲击,理念传达更为有力。

《苦尽柑来》则难得的做到了后者——弥合撕裂、创造共识。保守主义也好,“年代科幻”也罢,它没有迎合当下性别对立或是逃离原生家庭的论调,抑或像国产剧一样令配角背负话题kpi,对代际关系、婆媳关系等的塑造都比较“反常识”,没有谁被妖魔化:

父母能力有限,但已经尽心尽力托举儿女;说是重男轻女,但奶奶会拿出积蓄给爱纯买船;婆媳相爱相杀,会冲突争吵但也会支撑彼此;爱纯的继母打破了她生活的平衡,两人在双双成为母亲后却实现和解……

500

一句话,《苦尽柑来》是在具体的故事中讲人情,而非在虚空的概念上谈正确,所以才能感动全球各个文化背景的观众。这样的剧,给人以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而非仅仅是情感宣泄或怀旧逃离。

在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王晓晖分别用“生活的陪伴”与“生命的意义”形容短剧与长剧扮演的角色。有时效性优势的短剧对当代巨变进行迅速反馈,而长剧更重要的是去表达人类不变的生命意义,一个负责“简单的爽”,一个负责“复杂的痛”。

事实也是如此。当短剧接过了爽,长剧必然要在深邃与回味、苦痛与希望上多下功夫,将其转化为长剧的品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