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的打工人,正在被老板求着回去

作者 | 久期

来源 | 最人物

500

一个耐人寻味的职场现象正在浮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新返聘被裁掉的员工。

企业们各有各的算盘:

有的在裁员时"手起刀落"太过决绝,事后才发现裁到了大动脉,不得不紧急补救;有的因行业回暖,急于召回熟手,重启停滞项目。

更有精明者,将返聘包装成更隐蔽的“降本手段”,通过降薪返聘、工龄清零、反复裁员等手段,不断试探打工人的底线。

当雇佣关系从合作走向精明算计,面对前公司递出的返聘橄榄枝,是该顺势而为,还是借机拿回一点主动权?

社交媒体上,相关讨论热度不减。接受返聘意味着尊严的妥协,拒绝则要面对生存的压力,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完成阶段性工作后,是否会再次面临被裁的风险?

被裁之后,到底要不要吃“回头草”?

我们与三位经历过“被裁又被返聘”的职场人聊了聊。他们谈及被裁后的创伤,在漫长的自我怀疑中将返聘视作迟来的价值确认;以及如何在动荡中有意布局,最终让公司抛出更优厚的返聘条件。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500

500

返聘不仅不涨薪,公司还要求我退还之前的赔偿金,工龄清零。

前公司是苏州一家成立14年的老牌地产代运营企业,老板名下还有多家公司,从规模看曾是行业里的 “稳妥选项”。

大四时,我进入这家公司实习。当时市场上大多数实习岗位薪资只有3000元,而他们开出了3500元。转正后,我的薪资涨到了5500元,加上领导和善、团队氛围融洽,作为人生第一份工作,我整体是满意的。

工作一年后,地产行业开始下行,整个行业都进入了寒冬期。

裁员随之而来。前两轮公司裁掉的多是年龄偏大、能力平平的老员工,或者是销售岗人员。没有项目,销售自然也没事可做。

我负责市场调研,属于业务前期的核心部门。当时我们部门已经从最初的规模缩减到仅剩3人,如果再裁员,正常业务可能难以开展。我的工作能力又比较强,所以压根没想到自己会被裁。

直到那个毫无征兆的周五。老板突然宣布第三轮裁员,名单里竟有我。我完全没料到,就在前两天,领导还给我安排了一个新项目,转眼就让我走人。

我当时既委屈又愤怒,但最让我寒心的是,直属领导的态度。

直属领导是我的同校直系学长,平时与我私交不错。对于我被裁这件事,他全程保持沉默。他没有提前提醒我,也没有为我争取,仿佛我们之间的交情从未存在过。

500

前公司与QQ沟通返聘条件

后续的赔偿谈判更显荒诞。本来我想着拿到赔偿金走人,也不多做纠缠。

但老板起初不想给赔偿金,我坚持必须按法定“N+1”执行。我的态度很明确:

要么按法律规定给足赔偿,要么就走劳动仲裁。

如果公司想在高校校招中维持形象,最好不要逼我把这件事挂到校园墙上。我直言不讳。

毕竟,我有的是时间周旋,而公司显然不想节外生枝。老板当时还计划裁掉部分高管,要是 “克扣赔偿金”这件事传出去,那些跟随老板十几年的老员工很可能率先发难。

这场拉锯持续了一周,最终公司妥协了。可能老板也觉得没必要为了一万多块赔偿金和一个应届生较劲。不过后来听说,一些工龄较长的员工只拿到了”N”的赔偿。

当时拿到这笔钱时,我满腹委屈,现在回头来想想,这不是人生第一桶金吗?

500

社交平台上,关于被裁后返聘要不要回去的讨论

被裁大约半个月后,公司又打电话来问我,有项目要启动,问我愿不愿意回来。

这通电话让我既好气又好笑——公司把我当猴耍吗?我半开玩笑地问HR:”老板当初是喝醉了裁我,现在酒醒了?”HR当时委婉表示,可能是"之前误解了老板的意思"。

我本考虑过借机谈判涨薪,同时寻找新机会。但接下来的发展让我大开眼界。

两天后,HR提出返聘条件是:工龄清零、退还赔偿金,且薪资维持原样。

听到这些要求时,我一度怀疑自己听错了。这哪里是返聘?分明是赤裸裸的欺负人。我当即回绝:”就算饿死街头,我也不会回去的。”

后来我花了半个月时间,成功找到第二份工作,薪资直接涨了40%。最解气的是,那家公司半年后就彻底倒闭了。

500

QQ在前公司的工位

经历这些事之后,我对职场的看法彻底变了。以前就是个天真的应届生,被狠狠上了一课。

现在,我不仅学会了在被裁员时如何争取合理赔偿,更掌握了劳动仲裁的完整流程和谈判技巧。

如今面试求职时,我都会主动问一句“最近公司人员流动怎么样?”会了解公司目前的业务体量和资金状况,判断它是否能稳定运行下去。现在这份工作,我也经常半开玩笑地问领导:”咱们公司应该能撑得住吧?”

我的维权意识,最初是刷社交平台学来的。有人会把自己被裁、被坑的经历发出来,我就会搜关键词、翻评论。评论区经常会有律师出来科普处理方式,看多了,自然也有了大致的判断力。

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花100元约一次线上法律咨询。律师会告诉你需要掌握哪些信息,如何搜集证据、如何推进维权流程,清晰又实用。

一二百元的咨询费,可能换回上万元的合理赔偿,我想大家都能算明白这笔账。这比吃哑巴亏强太多了。

我从不把所谓的“职场安全感”寄托在公司身上。对我来说,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的能力。

这几年下来,我手里已经积累了不少能拿得出手的成果,它们足以让我在职场里站得住脚。

至于被裁之后要不要回去,每个人情况不同。但我个人的想法是:但凡还有一点退路,狗都不吃回头草。


500

收到原公司的返聘邀请时,就像吃了一颗不合时宜的糖。

被裁两个月后,直属领导忽然发来微信。“小金,最近找到新工作了吗?我们有个新项目,客户点名想要你来跟,说喜欢你之前写的文案调性。”

那一刻,两个月以来压抑的情绪,好像突然找到了一个出口。看吧,我是很有价值的,我心里暗想。

回想起被裁那天,我正在写一版母婴产品文案。正琢磨着措辞,HR 突然叫我去一趟会议室。

走进去的一刻,我隐约就有种不好的预感。HR语气温和,甚至带着点“尽量不让你难堪”的小心翼翼。她告诉我,公司正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因为预算紧张,要精简团队,几个项目组也会合并。

这一轮要裁掉10个人,我是其中之一。

我当时整个人愣住了。说实话,我能理解行业的不景气。广告这几年确实不太好过,客户缩预算、撤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甲方内部都裁得差不多了,我们这些乙方自然也跟着吃紧。

但我真的没想到,我会被裁掉。

500

《集体降职》

硕士毕业后,我进入了这家公司,一做就是快三年。工作内容是创意组里的文案,日常就是接brief、出文案、跟客户改稿。

我一向做事细致,出稿效率也快,从来没迟到早退,也不混水摸鱼。甚至在前不久,有个项目因为时间紧,我熬了两个大夜写文案,最后客户非常满意那个项目。

HR讲完补偿方案,是按正常N+1走。我们组裁掉了2个人,直属领导也没对我多说什么,只说是上面的意思。新的大领导刚上任三个月,这轮裁员,大概是他“优化结构”的第一刀。

我有点好学生惯有的执念:我明明完成了所有考卷,为什么被打了不及格?

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家的小孩”。

读书时学习很好。我一直觉得,努力就能考高分,就代表我很优秀。在应试教育这条路,我一直走得比较顺。

但面对裁员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我非常无措。

被裁之后的那段时间,我回了趟老家。爸妈是那种老一辈人,对“被辞退”这事特别敏感,在他们眼里,“被公司开掉”大概等同于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我既得安抚他们,又得掩饰自己的沮丧。

500

《集体降职》

被裁第二周,我开始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我把裁员当作是对我个人价值的否认。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裁别人?是不是我创意不够好?是不是我不够会来事?是不是我没有”网感”?不是在开会时发言太慢了?是不是我太老实了?

我陷入了内耗。我不是那种喜欢主动争取的人。

头脑风暴会议上,我经常是最后一个发言,往往这时重点已经被瓜分完毕。有次熬夜写了一份方案,提案时,组长对着领导们说成是团队的思路,我不好意思当着领导们的面直接说,这完全是我想的。

被裁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还和前同事保持着联系,偷偷关注着项目的进展情况。

听前同事说,我走后,公司立马花低价招了一个应届毕业生。那个合作多次的甲方果然对接洽得不太顺,文案风格换了人,味儿就变了。客户各种不满意。

说实话,我心里有一点暗爽。

500

小金收到前领导的返聘邀请

直属领导后来找我,“我们觉得你对这些项目熟悉,确实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替代者,所以想问问你要不要再回公司帮忙。”

这家公司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三年时间,从青涩到娴熟,我几乎是看着自己在这里成长的。可也是这家公司,毫无征兆地说裁就裁,把我推入“谷底”。

我心里清楚,如果这次回来,等项目一结束,我可能再一次被"优化"。但说实话,那句"确实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者",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份迟来的肯定。

思索再三,我还是拒绝了公司的返聘邀请,提出以外包的形式合作,按项目结算。

以前每个月拿20K,还要跟进好几个项目;现在做一个项目,也是20K。时间更自由了,心态也不一样了。不用每天朝九晚九坐班,不用无休止的熬夜改稿。

后来听说,公司没有给那个接替我位置的新人转正。她也很惨,没人给她时间,也没人真正等她成长。

我边做前公司的项目,边继续找工作。被裁半年后,我入职了一家创意策略工作室,规模不大,节奏不算轻松,但氛围出奇地好。

开头脑风暴会的时候,大家围坐一圈,咖啡随手一放,有想法就说。说得好,大家笑着补充;说得不那么好,也没人冷场或者嘲讽。更重要的是,这里不需要时刻抢话,也不需要演出“自己很聪明”的样子。

现在回头看,被裁这种事太常见了,不必把它和能力绑定。职场上千万不要过度内耗,不必一味反思自己,要学会指责他人。


500

被前公司返聘,其实是我没想到的事。

大学毕业后,我先在一家小型文旅公司做项目助理,熬了两年,积累了一些基础经验。后来跳槽到现在的公司,正式开始做文旅项目策划,一干就是三年。

这三年不算特别出彩,但也没犯过大错。我就是那种中规中矩、偶有小亮点的普通员工。期间换过一次直属领导,熬过几轮组织调整,整体还算平稳。

2022年,整个文旅行业进入寒冬,大项目几乎全部停摆。公司开始大调整时,直属领导私下提醒我:”如果想稳妥点,可以自己先找好后路。"我心里明白,这是让我做好心理准备。

很快,HR找我谈话。流程走得很规范,N+1的补偿一分不少。没有拖延,没有扯皮。虽然有些遗憾,但公司这些年待我不薄,离职也算体面。

离职那天,领导说:“公司业绩好了之后,咱们还有机会再共事。”我心里想着,这大概是场面话吧。

500

电视剧《年会不能停》

刚离开时,我也急着找工作。但当时文旅行业实在太冷清,投出去的简历基本石沉大海。很多公司都在削减开支,更多的是等待市场回暖。

于是,我决定给自己放个假。

那段时间,我彻底进入了所谓的“躺平”状态。大概有三个月,我过得非常轻松,白天睡到自然醒,偶尔去散步,晚上看看书,喝喝茶。家里做果树苗生意,我也顺手帮着打理下。

虽然心里有些焦虑,但更多的是一种久违的放松感。

闲着也是闲着,我开始重新学英语。中国人就是这样,迷茫时不是想考编就是想学语言。但说实话,我性格里缺点执着,考编这种事,大概也难成气候。

离职后,我没有断了和前同事、领导的联系。朋友圈点赞、评论,逢年过节发祝福。我还保持着发朋友圈的习惯,分享运动、读书、做饭、英语打卡的日常,偶尔转发一些行业相关的公众号文章,尽量维持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设。

500

《我的丈夫工作无能》

离开老东家大概快一年。去年某天,领导突然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回来看看?我们要推新项目,缺熟手。”

文旅行业回暖了,我几乎没犹豫,就答应了。

薪资还按原标准,不用退赔偿金,相当于拿着赔偿金放了个长假后,又回到了正轨,有种天上掉馅饼的喜悦。

现在,回公司快一年了,整体感觉不错。薪资涨了,几乎翻倍。因为离职后坚持学英语,后来公司做海外推广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我,还让我负责项目。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我见过、听说过太多因为裁员不欢而散的例子。当饭碗突然被拿走,谁能保持绝对理性?但如果不是涉及原则性问题,我更愿意选择体面离场。

职场上,塑造人设很重要,一定要给自己“留后路”。

公司问什么会返聘我?在需要用人时,过去那些节日问候、朋友圈互动,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关键时刻成为重建信任的桥梁,让我比那些断联的人多了一份可以调用的熟悉感和信任感。

如果一定要总结一点职场经验,大概就是——在职场多刷新自己的动态,保持适度存在感;焦虑迷茫时,多学点技能总没错;定期更新简历,做到未雨绸缪,应对职场不确定性。

只要步子不停,心态不垮,生活怎么都能过下去。

注:除标注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点击「最人物」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