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释放虚假/不实信息,用“战略不确定性”洗地属于混淆视听
1、与华通话是标准的虚假/不实信息。从2025年1月到现在,得到确认的通话就一次,2025年1月17日,中方领导人与美方候任总统的通话。元首通话是元首外交的标准组成形式;元首外交基本都是公开的,因为这种外交就是要公开进行,确保有效释放与双边关系密切的重要信息,有效影响和塑造外部预期。2025年4月美方接受时代周刊专访时语焉不详的与华通话,或者是虚假信息,描述仅仅存在于个人想象中的所谓通话,也就是所谓一直在等待的来自北京的电话;或者是不实信息,毕竟在1月份真的通过话,但是显然那个通话和4月2日他挥动关税大棒的事情,难以在严肃的意义和正规的场景下建立关联。释放信息的背景就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暴跌,这种暴跌对美方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美方试图通过释放信息,而不是做出实质性的举动,来安抚市场情绪。
2、帮着洗地的战略不确定性就属于混淆视听了。博弈论里的策略运用,是区分场景的。在国家军事安全或者地缘政治中,保持战略模糊,以不确定性,对对手进行威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策略。但是美方这次做的正好是反的,在俄乌冲突解决中,特朗普给莫斯科提供的是非常确定的战略,即美国迫切希望从对乌克兰的援助中脱身,结果让莫斯科妥妥拿捏了美方的底牌,在整个博弈中占据主动。在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和关税博弈中,美方团队的策略,就是没有策略,因为完全错误估计了中方的底牌,对博弈过程完全没有不利于美国的场景的模拟,甚至没有有效的去评估资本市场可能出现的消极反应。所以,面对资本市场因为美方的关税政策出现的暴跌,美方的反应就是被打蒙了,于是开始所以的调整,一会儿一个主意,又是豁免,又是快要达成协议,又是准备削减一半,跳来跳去,显然就是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回应,呈现的是惊慌失措。某些团队成员将这种拙劣的应对,粉饰为所谓的战略不确定性,纯属混淆视听。
3、美方的关税政策目标飘忽不定,因为其对关税的理解是错的。如果是用关税来弥补减税减少的财政收入,其实就意味着关税不会影响进口,在进口不变的基础上增加超过100%甚至是200%的关税,来提升所谓关税收入。这意味着美国国内市场对进口的高度依赖性,这种依赖决定了供给方处于优势地位,因为供给无法替代,所以肯定是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来承当关税。等于建了1刀乐的所得税,但是同时增加至少2-3块刀乐的消费税,对美国纳税人来说,这不是减税,这是减税名义下的加税。如果美国对进口的需求没那么强,那么关税会导致进口减少,这里涉及到基本的概念是关税弹性,没有强需求,意味着进口量下降的速度超过关税税率增加的速度,关税收入是减少的,而不是增加的,这意味着用关税弥补减税导致的财政收入减少就变成了一句空话,美国要么增加债务发行,来弥补财政收入,这会恶化美国的外债;美国要么就大幅度的,极端的减少美国政府开支,但是Doge部又没有能够达到所谓削减美国财政支出1万亿美元的功效。这种说法就变成了又一个国际玩笑。
4、用关税来推动制造业回流,则完全无视了时间成本。美方可能对时间缺乏概念,制造业回流,需要时间,因为美国现在不是空着一堆厂房,空着一堆现成的劳动力,空着一堆供应链,随时可以上马进行进口替代。而是厂房,劳动力,供应链,都空着,直接先上了关税,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确实切断了外部的供应,等着内部的供应,但是内部的供应出现,也需要时间,而且这种时间,是以年,而不是月,或者天为单位来计算的。在实现替代之前,存在一段漫长而巨大的痛苦过渡时期,美国政府具备驾驭这种过渡时期的系统性的产业-社会保障政策,被福山教授贴上“政治衰朽”和“治理能力”不足标签的美国,肯定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的,或者说,至少是能力不足,乃至严重不足的。
5、涨价已经开始。最新的信息显示,亚马逊930种商品平均涨价20%,Shein美容和健康类商品中排名前100的产品平均涨价51%,部分品类商品价格暴涨377%。婴儿用品,成为涨价的典型。这些就是美国没有替代性供应方,同时又没有办法迫使中国厂商降价,中间商不愿意承受成本,消费者需求也无法完全消失,共同作用的早期结果。
后续如果美方不改弦更张,撤销错误发动的关税霸凌,将关税降低到4月2日,甚至是更早之前,那么美国国内普遍出现商品价格的上涨,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诱发的消费-经济连锁衰退,就是大概率的事件;美联储如果出手降息,可以有限度的缓和一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风险,但是,在金融市场会引发连锁的动荡反应,验证资本市场对于美国存在经济衰退风险的负面预期,导致资本市场出现悲观预言的自我实现。整个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将不可避免的在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上发生作用,最终由美方在2026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中进行一次集中的兑付。
选择的权利在美方的手上,中国以及世界上所有不愿意接受美国关税霸凌,不愿意被美国予取予求任由宰割的国家,都已经选择了正确的回应美国的关税霸凌措施。历史在此过程中,也将翻过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