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变革迷雾中,爱奇艺找寻长视频的新平衡

500

作者|吕玥

影视行业的2025年,多重挑战加速显影。

一方面,用户注意力日益碎片化,使得长剧集叙事所需的铺垫与节奏把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大家又将“深度沉浸感”、“故事有厚度”视为优质内容的核心标准之一,这种矛盾需求不断拷问着创作者。

看向行业内,以“提效”为核心的工业化革命已全面铺开,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都在尽可能数字化。但就在生产效率指数级提升的同时,市场上的爆款剧集却似乎不增反降,大部分传统长剧都面临着“注水淘汰”的阵痛。

而更具颠覆性的是AI技术的深度渗透。智能生成剧本、动态角色调整、自动化剪辑等工具已从概念走向实践,但创作者群体却陷入集体焦虑:既恐惧被技术取代的生存危机,又因缺乏对AI工具的系统性认知而陷入应用困境。

这些挑战,既是对传统影视行业的颠覆性考验,亦暗含着产业升级的突破契机。具体要如何突破,在2025爱奇艺世界·大会上(后简称“世界大会”),爱奇艺以十五年沉淀的产业纵深,通过内容业务的重构、科技产品的创新接入、以及商业模式的升级,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清晰系统性的解题框架。

长+短两手抓,犬儒时代的情绪对冲方案

“我们身处在一个‘犬儒化’特征明显的时代,大家都是清醒的局外人。”

在世界大会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以古希腊哲学概念“犬儒主义”为切口,解读当下大众呈现出了一种“清醒的矛盾”,既渴望从现实中短暂抽离,又需要情感锚点对抗虚无感。

500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

投射到文化消费领域,一是表现为内容需求的双重性:要“微短剧”解压,以解构现实的爽感消解无力感;又要用“长剧/电影”重构意义,以严肃叙事寻找精神支点;二是审美取向的折叠:既接受霸总甜宠、重生逆袭,又推崇大剧和电影独树一帜的视听美学。

在此清晰洞察基础上,爱奇艺给出了“犬儒时代的情绪对冲方案”——长+短“两手抓”。长剧和电影是“建构的真”,引发广泛大众共情;微剧为观众带来生活陪伴,提供“解构的爽”。

500

具体来看,长剧正经历着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聚焦精品是不变的准绳。过去精品很难定义和量化,但如今爱奇艺将其具象为双重维度:以用户喜爱度为核心标尺,又兼顾艺术情怀,形成量产商业片与质产高质量作品的双轨投入。

为适应市场变化,长剧的集数和时长必须要变短。对用户而言是在以“高密度”的叙事制造深层情感羁绊,而站在平台角度,这也是为提高投资回报效益。“一个低效益的行业,如果想生存和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市场变化,把投资回报的效益提高。”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说道。

当然,变短并不是变少,爱奇艺表示会合理增加项目和预算。从此次世界大会上公布的片单看,供给依然丰富多元——

剧集方面,五大剧场厂牌实现了内容差异化布局。迷雾剧场、恋恋剧场和小逗剧场分别对应悬疑、言情及喜剧题材,其中迷雾剧场公开了与紫金陈的合作,将开发白灰黑三色漩涡系列新作。大家剧场以文学经典解读时代,将推出《生万物》《高兴》等精品;微尘剧场聚焦《在人间》《半个月亮爬上来》《虽然不能同时拥有一切》等创新迷你剧集。同时,爱奇艺还有《临江仙》《双轨》《八千里路云和月》《大生意人》《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等多部头部IP来满足用户多元需求。

500

既有头部IP开发,又以多元新作激活市场,这背后是对代际审美迭代的精准捕捉。龚宇在世界上会上也特别提到,社会心态在变、用户审美在迭代,年轻一代总有其最新的认知和体验,平台有必要给予更多有创意的年轻创作者机会,以此避免老套路的延续。

长剧之外,爱奇艺将微短剧定义为了“增量业务”。

龚宇曾在微短剧盛典上提到,过去十多年互联网技术只将电影院的内容搬到了网络上,而微短剧是基于人机交互、大数据算法、大小模型等技术创新应运而生,有更明显的颠覆性。面对当下已适应新技术的用户,平台应当去满足需求。

自去年9月正式入局,爱奇艺就将行业统称的“短剧”更细分为微剧(单集时长集中在1-5分钟、以竖屏为主)和短剧(单集时长在5-20分钟、以横屏为主)。

短剧方面,爱奇艺推出“短剧大剧计划”,核心亮点在长短互鉴,《灵魂摆渡》《唐朝诡事录》等优质IP均将延伸开发,推出短剧作品。

微剧方面,爱奇艺在产品层面进行相应的更新:爱奇艺极速版APP将会改名为爱奇艺微短剧,内容重心会完全转向微短剧。同时,因微剧本身制作周期短、迭代速度快,传统长剧那种大投入做精品的模式并不适配,所以爱奇艺也是“轻装上阵”,侧重开放合作。在世界大会上,爱奇艺推出了精品微剧千部计划、百部港片微剧计划、普法微剧万集计划、古龙IP微剧计划及国安、公安微剧计划五大内容计划,旨在运用爱奇艺在题材类型上的优势,打造更具有差异化和竞争力、且能提高微剧品质的作品。

500

做传统影视与AI技术的“超级接口”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世界大会上,AI的“含量”达到新高度。在AI正全面渗透并改变着影视和内容平台的进程中,爱奇艺率先让我们看到了一系列落地的“真东西”。并且作为同时链接创作者、用户的平台,爱奇艺的AI技术和产品应用也是“双向赋能”。

面向用户,爱奇艺的思路是用AI去做抓住用户注意力的有效工具。爱奇艺基础架构与智能分发事业群总裁刘文峰表示:“无论AI还是人类,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才是创作好内容的核心。”

爱奇艺新推出的"跳看"功能正是基于这一逻辑。

用户只需简单上下划动,就能在不错过精彩的前提下高效观影,直观上这是种对用户观看习惯的回应。在倍速已成为追剧常态的当下,用户反复拖拽进度条反而容易跳过精彩点;通过AI对视频画面深度分析,就可以更轻松找到真正推动剧情发展的精彩点,也就是用户最想观看的部分。

同时刘文峰介绍,越来越多真实观看行为被记录,AI模型会不断优化精彩点的识别结果。同个视频不同用户都“跳看”自己喜欢部分,本质上就已变成不同的视频。这其实也为用户提供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观看体验。

当然这也是种相当有冒险精神的创新,创作者可能会存在对作品完整性体验的担忧。刘文峰表示,这其实是给了用户更多选择权,“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把跳看当做自己日常使用的功能之一,在任何时刻想用就用,不用也可以更好地消费精彩的内容。”而用户每一次使用跳看也是在为好内容投票——只要内容足够精彩,就不会被跳过;只有真正具备叙事张力的作品,才能经得起片段化检验。

500

爱奇艺基础架构与智能分发事业群总裁刘文峰

除了“跳看”,爱奇艺在AI技术上的创新点还有个人智能助手“桃豆”。

去年,爱奇艺推出了AI互动产品“桃豆世界”,让剧中角色和用户互动,上线以来推出了近千个角色AI,累计聊天轮次已超过一亿轮。这一产品成功让剧集IP的生命力延续,即便剧集播完,剧中角色还能持续与粉丝建立情感连接。

今年,爱奇艺的桃豆2.0进化成为了智能助手。用户在爱奇艺APP首页及长视频半屏播放页的底部中央区域找到入口后,短按可进入多功能交互界面,语音询问桃豆喜欢看的内容类型,预约即将上线的内容等等。长按操作则可唤醒语音对话功能,以Chatbot为主要形态的应用,让用户能够与AI拟人化社交,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用户的创新体验,可增强用户粘性。

500

面向创作者,爱奇艺则是承担起了传统影视与科技的“超级接口”这一重要角色。

龚宇在演讲中提到,目前有两种方式可提高影视工业化水平:一种是规则变化,比如微剧会将剧本开发和制作分开,以模块化协作来提效,不过这对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可能不适用。另一种方式就是用AI。

当创作权从人类独享转向人机共治,影视工业化已步入了"脑机协作"新阶段。目前爱奇艺已构建起了全流程AI工具链,在内容创作的每个环节上都有AI技术来赋能,让好内容被更多人看到,也让运营效率指数级提升。

在前期策划阶段,“剧本工坊”可实现拆解与评估剧本,智能剧本评估系统在大约三十分钟内完成一部五十万字剧本的全面评估并输出一份清晰系统的报告。“影像工坊”可支持多项AI驱动的场景和角色设计服务;还有“影视知识库”作为创作辅助平台,能够节省创作者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的时间。

在影像制作阶段,爱奇艺在虚拟制作领域已有二十多项专利技术,去年使用这一能力的项目数量同比增长50%。目前爱奇艺在横店的虚拟摄影棚也升级为旗舰棚,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系统,整体配置全面提升。同时,爱奇艺也发布了自研QClip一体机升级版,远在千里之外的拍摄现场的画面几分钟之内就能上传到爱奇艺智能制作云端。这一产品也已在多个项目中落地应用,累计上传素材超过
50万条,拍摄总时长超过 6000小时。

500

在宣发阶段,还有“马良”平台自动分析视频内容生成强视觉效果的宣传海报,“缪斯”可以基于长视频内容自动完成剪辑、包装,生成适合在站内外传播的种草视频,过去一年平台已经制作了
64万条短视频,站内外总播放量达108亿次。还有AI驱动的广告平台“奇炬,让广告素材生成和投放的效率进一步提升。

内容即入口,围绕IP构建商业新生态

不论是迪士尼用乐园构筑童话帝国,还是奈飞从内容跨界游戏与零售,全球流媒体其实都已形成共识:内容不仅是流量的入口,更是撬动消费力的支点。爱奇艺的思路也是如此——在“内容即商业”的底层逻辑下,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生态化布局,探索IP价值边界持续拓展的新路径。

线上,在会员增值和广告业务之外,爱奇艺正式宣布开展内容电商业务。

500

当用户为《狂飙》中高启强的同款猪脚面下单,因《莲花楼》李莲花手持的玉佩挂坠而冲动消费时,爱奇艺已悄然验证了内容与消费的化学反应。这种“观看-种草-购买”的闭环并非偶然——用户在剧情高潮时分泌的多巴胺,与商品的情感符号属性结合,会形成独特的“情绪溢价”,并愿意为剧集的周边和同款下单,直接将注意力转化为消费力。

同时内容电商,实质上也是对会员价值的深度挖掘。在长视频行业用户增长见顶的存量时代,会员精细化运营已是平台的必要动作,诸如构建多层级会员服务体系、持续丰富专属权益矩阵等举措已是平台标配。内容电商通过打造与IP深度绑定的消费场景,平台既能借助优质内容的情感联结与IP势能,激活存量会员的消费意愿与购买力;同时还可吸引非会员用户向付费会员转化,形成用户资产与商业价值的同步增值。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爱奇艺拥有做内容电商的能力和优势。

如今直播电商的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价格博弈转向内容场景的重构,用户留存不再依赖“一二三上链接”叫卖式话术,而是考验能否通过强内容属性建立差异化的消费心智。爱奇艺的核心竞争力恰好正在于此:其拥有内容创作能力,可以为直播场域搭建更具创新力的场景。

同时,爱奇艺还有更多IP、艺人明星可借力。这一优势,能够为商家拿到原本高预算才能够合作的资源,并提供高性价比的内容电商方案,将电商货架逻辑升级为“IP-情感-消费”的新模式。

再看线下,爱奇艺的核心是通过主题商店、乐园和全感剧场等等来挖掘和延续IP商业价值。

首先是衍生品专卖门店“爱奇艺奇小贝”,既是衍生品零售终端,也是IP价值的实体展演场,目前已经在北京和上海开店。消费者在此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对IP喜爱度的实体化寄托。龚宇表示:“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出品方、内容制作方和我们一起把IP价值进一步挖掘出来,反馈到投入上。”

500

奇小贝 《爱你》主题月活动

其次,爱奇艺在技术驱动的沉浸式体验上一直在投入。爱奇艺全感剧场,通过VR技术与AI交互带给消费者更具新鲜感和沉浸感的娱乐体验,比如在《风起洛阳》VR剧场观众佩戴设备即可踏入那个繁华又神秘的故事中。目前爱奇艺全感剧场在全国已有50家,爱奇艺预计今年还会再增开20-30家。

此外,中型的爱奇艺乐园,现在已在扬州、开封两个城市立项。把IP价值变成线下的物理存在,这条路也已经有迪士尼、环球影城、乐高、泡泡玛特等诸多玩家验证,若能成功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线下乐园,并通过门票、周边商品、餐饮等多种方式实现盈利,那么线下乐园也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无论是通过"长剧造梦"与"短剧陪伴"的节奏共振,还是借力AI技术双向赋能,将IP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消费符号,用全场景体验整合——这些看似分散的革新脉络,实则都是在"用户本位"的战略坐标系中,形成了严密的价值闭环。

当行业面对变革挑战,这种坚持反而能够催生出独特的生态韧性,率先看到并把握机遇。这或许揭示了内容产业颠扑不破的真理:谁能持续创造“既带来即刻愉悦,又留下长久回响”的内容体验,谁就能在行业震荡中找到恒定价值支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