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终结百年产业转移史?

今天在观网看到翟老师的一篇文章,讨论的是如何避免走美国的老路,在经济繁荣后出现产业转移外流,导致国家衰落的问题。

产业外流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1、经济模式是始终“逐利”的。比如私有制的市场经济。

2、经济增速下滑,需要降本增利。

首先,经济是有周期的,周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原因是财富生产与科技创新有关。创新活跃时,经济增速持续上升。创新放缓后,经济增速见顶回落,不断下降。

由于科技创新受灵感影响极大,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经济周期人类也控制不了。经济的运行就是有宏观利润加速上升的阶段,也有减速下滑的阶段,人类无法避免。

一旦进入经济增速下滑,宏观利润越来越难以获得的时期后,始终追逐利润的经济模式,比如市场经济,就会因为无法从科技创新中获利,无法从新增财富中获利,就把盈利的希望寄托于降低“劳动力价格”。于是在盈利的压力下,产业就要往人工成本低的地方转移。

其次,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不断发展,那么其经济运行的成本就是一直上升的。因为国土面积不变,而财富增加,必然导致“地价上升”。

地价上升就会导致地上承载的或生产的所有东西涨价。无论出生率增加,或者引入外来移民,使人口总数增加,也改变不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总体趋势。美欧都大量引入低价的外来移民,但是美欧经济的劳动力成本并没有降下来,没有具备国际竞争力。

所以,市场经济国家在从经济增速的上升阶段转入下降阶段后,都会有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国家的产业会想方设法转移到低水平国家去获取“劳动力成本降低”形成的利润。以便解决科技创新放缓后,宏观利润减少,资方盈利下降的难题。

因此,要想解决百年产业转移史,主要应该采取以下两个办法:

1、加大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使经济趋势从增速下滑重回增速上升,以保持宏观利润加速扩大的态势。

这个方法的问题是——可遇不可求。因为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灵感不爆发,投入再多人力、物力、财力都没用,甚至还可能造成天文数字的浪费,得不偿失。

因此,这个方法必须用,但是效果不确定,无法抱太大的希望。美欧都一直在钻研创新,但是抵不住经济对逐利的渴求,因此在经济增速下滑后,产业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了。这是非理性逐利的结果。

2、转变经济模式,使“逐利经济”变为不以逐利为首要目标,永恒目标的经济模式。

这样,不逐利就不用在乎人力成本的降低,也就没有转移产业的冲动和必要了。本来经济就处于增速下滑,宏观利润减少的时期。没利润还要强行逐利,要么就是压榨劳动者,导致消费低迷,产能过剩,产销失衡,经济循环坏死;要么就是导致产业转移,技术流失,核心竞争力丧失。美欧就是现实例证。

当然,这种不以逐利为首要目标的做法,只能在经济增速下滑,宏观利润不断减少的时期使用。若在经济增速上升期这么做,会导致经济活力不足,发展滞后,败于竞争。

经济增速的上升期就是要鼓励人民逐利,此时利润加速产生,也不容易出现产业转移的问题。能在本地获利,而且本地的各种政策,各种产业链配套都很好,就不会有多少人想着转移出去。

综上所述,对于已经发展起来,位居前列的国家来说,防止产业转移的办法不是科技创新,扩大本地盈利,就是跟随经济阶段的变化,调整经济模式,减少逐利。即加大计划经济的比例,它可以不把“逐利”放在首位。这两个办法是解决产业转移问题最主要的两个方法。

2025.04.28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