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今天海龟含金量?

如今海归的含金量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含金量方面

顶尖院校与核心技术人才:毕业于全球顶尖高校,如斯坦福、MIT、牛津等的海归,在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研发部门等仍备受青睐。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硬核专业领域,由于技术壁垒高和产业升级的需求,这些海归往往能凭借专业优势获得高薪,薪资可达行业平均水平的 2-3 倍。例如,华为 “鸿蒙班” 就优先录用国际顶尖高校的 AI 与芯片领域人才。同时,国家 “十四五” 规划明确支持技术密集型行业,地方政府也对高端海归提供高额创业资助,如杭州 “521 人才计划”,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外企、跨境电商、国际组织等领域,海归的语言优势和全球视野成为核心竞争力。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协作。例如,字节跳动海外业务部门中 25% 的核心岗位由海归担任。此外,具备国内实习或项目经验的海归更受欢迎,拥有国内外双重实习经历的海归,简历通过率能提升 40%,这种本土化经验使他们在回国就业时更具优势。

中低含金量方面

普通院校与专业脱节者:非 QS 前 200 高校的商科、传媒等专业海归,面临着国内 985/211 毕业生的激烈竞争。2025 年数据显示,传统商科海归平均起薪为 12,000 元 / 月,低于计算机专业的 18,000 元 / 月。而且部分海归扎堆金融、市场营销等饱和领域,导致就业困难,如某央企招聘中,金融专业海归投递量超岗位需求 5 倍,录取率不足 10%。

实践经验缺乏者: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更看重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单纯的学历已不足以脱颖而出。一些海归在海外学习期间,缺乏实践锻炼,回国后在求职时就会处于劣势。例如很多行业认可的专业认证,如 CFA、CPA、PMP 等,拥有这些证书能显著提升职业竞争力,而缺乏相关认证和实践经验的海归,其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

总体而言,海归含金量已告别 “一刀切” 时代。顶尖技术人才与本土化能力突出的海归仍是稀缺资源,而普通海归则需要通过 “技能升级 + 本土资源整合” 来重塑竞争力。海归自身应在留学期间注重提升综合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明确职业规划,以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含金量。

企业家们,请多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就去了美国的海gui,新世纪的少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