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一个“分拆上市”,德镁医药携超1.5亿元亏损“单飞”,是否太沉重?
药企分拆上市、让某一业务板块“单飞”,在当前的医药行业早已屡见不鲜。复星医药拆分复宏汉霖、科伦药业和科伦博泰“分家”、石药集团旗下子公司新诺威独立上市……这些都是典型案例。
如今,康哲药业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近日该公司发布公告,建议将附属公司德镁医药股份分拆并于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目前德镁医药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拟以介绍方式在联交所主板上市,独家保荐人为华泰国际。

据了解,德镁医药归属于康哲药业皮肤疾病业务线,算是康哲药业增速比较亮眼的板块,有成为公司“现金奶牛”的潜力。那么,康哲药业为何要急于“放手”?于资本市场而言,德镁医药又有怎样的价值体现?
德镁医药“单飞”背后,康哲药业的抉择
分拆德镁医药上市,康哲药业理由充足。
该公司在公告中列举了“分拆术”可产生的6点商业利益,包括拓展融资渠道、激励雇员以及让股东受益、更好地集中集团资源、提升企业形象、提升业务形象、提升对投资者的透明度等。

好处不少,而如果再结合近年来康哲药业的经营现状来看,会发现优化资源分配、畅通融资渠道或许才是当前康哲药业施展“分拆术”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康哲药业虽然深耕医药市场三十多年,已经具备显著的规模优势,但也难以避免“创业-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定律,随着业绩持续下行,其发展焦虑也越来越明显。
根据Wind数据,自2007年以来康哲药业营收逐年增长,于2022年达91.5亿元,但到2023年则出现首次下滑,2024年再次下降。
最新财报显示,去年康哲药业实现营业收入74.69亿元,同比下降6.8%。利润表现更不乐观,年度溢利16.13亿元,同比下降32.3%;若剔除相关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年度溢利同比下降36.7%至17.14亿元。
营收利润双降背后,康哲药业核心业务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若全按药品销售收入计算,2024年,公司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线实现收入40.87亿元,同比下滑18.8%,占比47.4%;消化/自免相关疾病线收入28.75亿元,同比下滑6.7%,占比33.3%;皮肤和医美线收入6.73亿元,同比增长18.2%,占比7.8%;眼科疾病线收入6.27亿元,同比增长24.3%,占比7.3%;其他产品收入3.6亿元,占比4.2%。
显而易见,前两大业务是康哲药业的经营重心,目前发展略显式微。
对此,康哲药业给出的解释是,主力产品黛力新(氟呱噻吨美利曲辛片,适应症为轻中度抑郁、焦虑及心身疾病)、优思弗(熊脱氧胆酸胶囊,适应症为胆囊胆固醇结石、胆汁淤积性肝病及胆汁反流性胃炎)、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适应症为高血压及稳定性心绞痛)未中标国采,报告期内三款产品全按药品销售收入合计为26.91亿元,同比下降28.8%。
这种情况下,康哲药业也面临抉择:一边,心脑血管、消化/自免等业务为公司多年精心经营的“招牌”,但正在“下坡”;一边,皮肤医美等业务有明显增势,但业绩贡献并不突出。
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什么都要,很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基于业内分拆上市成功案例并不少,加之对新发展机遇的期待,最终康哲药业选择了减轻“包袱”,推动德镁医药独立上市,并集中资源优化核心业务。
而目前德镁医药也确实需要打开融资通路,获得资金支持。
根据招股书,2022-2024年,德镁医药收入分别约为3.84亿元、4.73亿元、6.18亿元;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5517.1万元、470.3万元、约1.0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2.36亿元,流动负债2.2亿元,账上现金2.82亿元。
不过,面对这样的经营现状,投资市场又能给出多少信任?
掉入亏损漩涡的德镁医药,遭遇了什么压力?
一般而言,企业深陷亏损,反映出其正处在收入不足与成本挤压的恶性循环中。
从创收来源来看,目前德镁医药拥有全面、差异化的产品组合,分为皮肤处方药、皮肤学级护肤品两大主线。
前者覆盖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AD)、皮肤挫伤、浅表性静脉炎、静脉曲张、化脓性汗腺炎(HS)、结节性痒疹(PN)、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等皮肤疾病,后者则主要针对患有特应性皮炎与寻常痤疮的普通消费者。
由此,德镁医药搭建了“药妆协同”“严肃医疗+消费医疗”这样的发展体系,希望靠双轮驱动,实现更大的增长。相关市场规模也十分庞大。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18-2023年,我国皮肤治疗及护理人均支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7.2%,高于同期全球增长率(6.2%)。

预计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皮肤健康意识增强、人口老龄化、相关产业政策支持、更多长期皮肤治疗与护理产品不断推出等,中国皮肤病治疗与护理市场将持续扩容,到2035年或可达到2549亿元规模。
但赛道企业众多,如此庞大的市场蛋糕并不好分,其中能够充分获量的强者,往往拥有多样且极具竞争优势的成熟商业化管线。
聚焦德镁医药,在皮肤处方药领域,德镁医药的主要产品管线包括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益路取®)、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聚多卡醇注射液(安束喜®)这3款已上市产品,以及4款处于临床阶段或后期阶段的候选产品、2款临床前候选产品。
身处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了推进产品放量,近年来德镁医药也在持续加强商业化运营。根据招股书,截至2025年3月31日,德镁医药拥有一支由超6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商业化团队。灼识咨询报告显示,该商业化团队规模在中国皮肤制药行业中位居前列。
同时,德镁医药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于业绩记录期内,覆盖全国超过10000家医院、超过100000家线下零售药房,以及各主流电商平台。
综合来看,德镁医药大部分管线处在研发阶段,而已上市产品的商业化还在推进。可以说,公司的营收规模尚未完全打开,同时研发、销售等方面需求叠加在一起,公司也难以避免成本高企。
据招股书,2024年,德镁医药销售开支高达3.88亿元,行政开支为6083万元,研发开支为5290万元(研发开支较少或与公司大部分产品收购而来相关)。当收入不足以覆盖成本之时,盈利困境就会显露。
不过,在德镁医药冲击独立上市这个节点,投资市场也不会仅着眼于该公司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关注其未来。
结语
乐观来看,德镁医药后续突破困局、打开更大业绩规模的爆发力并不弱。
据悉,在中国创新药企业中,德镁医药产品覆盖的皮肤疾病适应症数量排名首位,2024年其皮肤处方药产生的收入亦排名首位。
另外,基于“合作研发+自主研发”双管齐下模式,德镁医药在皮肤健康领域拥有潜在同类首创(FIC)、同类最佳(BIC)产品。
比如,根据灼识咨询报告,益路取®是我国第二款获批上市的靶向IL-23的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治疗适合系统治疗或光疗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
相较于在中国已获批的需每月注射一次的靶向IL-17单抗产品,益路取®于维持期内仅需每三个月注射一次,患者依从性更优。
喜辽妥®也具有一定领先优势。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该产品是国内唯一获批的外用类肝素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形成和没有形成血肿的钝器挫伤,以及无法通过按压治疗的浅表性静脉炎,具备皮肤渗透性强、疗效确切以及可供患者长期安全使用等特点。
产品有一定竞争力,相关市场需求也广阔,若公司加码自研、建立核心竞争壁垒的决心足够坚定,德镁医药或许还是能拿到资本市场不少“支持票”。
来源:医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