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两次到访,中国市场对英伟达到底有多重要?
2025年1月,英伟达CEO黄仁勋时隔五年低调现身中国,参加了英伟达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年会。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照片中,他身披东北大花袄,手持红手绢,与员工共舞扭秧歌,展现出罕见的亲民姿态。这一看似轻松的行程背后,却暗含深意。
彼时,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已进一步升级,英伟达的旗舰AI芯片H100被禁,其特供版H20尚未完全打开市场。黄仁勋此行不仅是为了提振中国团队的士气,更是在向外界释放“扎根中国”的信号。他在与员工互动时强调:“中国是英伟达非常重要的市场”,并通过内部沟通会向客户承诺将推出符合美国监管的替代产品。
四个月后的2025年4月,黄仁勋再次紧急飞抵北京。这一次的背景更为严峻:美国政府突然宣布无限期禁止英伟达H20芯片对华出口,这一决定的影响迅速而巨大。英伟达自己披露,预计将在2026财年第一季度计提55亿美元的费用,用于受影响芯片的库存、采购承诺和相关服务。
这一消息引发了英伟达股票的大幅抛售,早盘股价暴跌逾6%,最终收盘下跌近7%。业内人士指出,H20销售禁令“使人们对该公司能否持续超越华尔街的过高预期产生了怀疑”。
遭受损失的不仅仅是英伟达一家。AMD 警告称,由于其 MI308 产品的出口管制扩大,AMD 可能面临高达 8 亿美元的损失,AMD的股价也下跌了 7.35%。荷兰公司ASML的股价也因订单低于预期而下跌。ASML生产的光刻机对先进半导体制造至关重要。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Fouquet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加剧了不确定性”。
亚洲股市,尤其是中国台湾和香港的股市也出现下跌,反映出人们对全球技术供应链受到更广泛影响的担忧。
此次行程被外界称为“救火行动”——他需同时应对美国政策突变、中国客户信任危机以及本土芯片企业的竞争压力。两次访问的强烈反差,折射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困境:既要迎合美国政府的监管要求,又无法割舍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
01
H20芯片的“过山车”剧情
H20芯片的命运堪称技术博弈的缩影。在拜登执政期间,美国于2022年限制了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并于次年更新了规则,以阻止更先进的人工智能处理器的销售。这款专为中国设计的“降级版”AI芯片,算力仅为H100的15%,却在2024年创造了120亿至150亿美元的收入,占英伟达中国区营收的80%。
2025年4月初,H20曾迎来短暂的政策松绑。过去的一周,从不禁到禁运,H20 的命运显得颇为摇摆和扑朔迷离,一切都源于海湖庄园的那个神秘宴会。
与在越南身着短袖喝啤酒、在中国台湾与供应商吃大排档不同,这场晚宴上,黄仁勋脱掉了标志性的皮衣,穿上了更加商务的西装,显得颇为正式,而这套西装他在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时也曾穿过。
黄仁勋的出现,换来了一个积极、正面的消息——特朗普撤回了对H20 的禁运,代价则是黄仁勋和他的英伟达将在未来四年,拿出5000 亿美元,联动富士康、台积电等合作伙伴,押注美国 AI 基础设施建设,让 AI 芯片 Made in USA,让超级计算机 Made in USA。
这可以看做是美国政府与英伟达,特朗普与黄仁勋之间的一场交易。
相比OpenAI 和软银的 5000 亿美元,台积电的 1000 亿美元,这 5000 亿美元全部来自英伟达一家可以说诚意十足,唯一能相提并论的,也就是苹果开出的那 5000 亿美元。
在这件事情上,特朗普自信且自豪,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想感谢 Jensen(黄仁勋)和我们打交道的所有人。他们是了不起的人,是聪明的人,没有关税,他们不会这样做。特朗普也曾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文,称这是一个 “激动人心的重大消息”,特朗普称,将加速办理所有必要的许可并尽快交付给英伟达。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至少从台面上看,这一“蜜月期”仅维持数日,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易,英伟达也没有等到特朗普曾经承诺尽快交付的许可审批,相反却是 H20 直接面临禁运的尴尬境地。
02
黄仁勋频繁访华的深层动机
黄仁勋的到来,是企业家的理性,也是市场规律的选择。
全世界范围内,中美两国是最积极、也最舍得在算力上投资的国家,根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Omdia的数据,2024年英伟达Hopper系列芯片全球前五大买家分别是微软(48.5万枚)、字节跳动(23万枚)、腾讯(23万枚)、Meta(22.4万枚)、亚马逊(19.6万枚)。尤其是DeepSeek 这一波 AI浪潮,将H20的需求进一步放大。
从趋势来看,中国算力投资的前途与潜力远大于美国。2024年第四季度,腾讯、阿里资本支出增速极为亮眼,腾讯同比增长366%,阿里同比增长258%,在全球主要科技公司中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 。统计显示,2025年字节跳动、阿里、腾讯资本支出总额预计将劲增约69%;反观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Oracle,今年资本支出总额预计仅增长约29%。
若按正常发展节奏,英伟达本可每年从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特朗普政府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让英伟达失去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
提起英伟达,多数人首先想到其高性能显卡。但鲜为人知的是,英伟达AI帝国的核心支柱实则是CUDA。2006年,英伟达推出CUDA并行计算平台与编程模型,赋予开发者直接在GPU上编写代码的能力,大幅提升计算效率。随着CUDA开发者数量增长,其功能不断完善,吸引更多软件主动适配,形成“强者愈强”的良性循环。历经近20年发展,CUDA已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
英伟达通过CUDA生态实现软硬件绑定——使用CUDA就需采购英伟达显卡,如同iOS系统与苹果手机的紧密关联。如今,CUDA生态汇聚约430万开发者,其中150万来自中国,占比超30%,成为支撑其发展的关键力量。若无重大变故,CUDA生态将持续壮大,毕竟开发者已深度适应这一体系,且英伟达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然而,若遭遇强行“脱钩”,局面将截然不同。在安全与发展的权衡中,安全始终是首要考量。一旦失去中国开发者群体,英伟达将承受巨大损失。更令黄仁勋忧虑的是,中国本土企业正加速布局,对CUDA的垄断地位发起挑战。
也有许多人猜测黄仁勋想跟中国合作伙伴联合设计符合美国出口限制的芯片,双方可能探索联合开发低算力密度芯片(如4.8Tflops/mm)或共建开源框架,优化软硬件协同设计,为中国客户提供美国政策限制内最好的芯片。但同时,这款芯片必须有中国公司参与研发设计,否则不管在全球哪里生产,都会作为美国公司芯片在进口时加征高额关税。这就意味着,英伟达很可能会拉上某家企业一起研发设计新的芯片,与英伟达在中国的研发团队合作,并且与中国公司的大模型计算框架做深度融合,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闭环生态。
截至2024年底,英伟达在中国的员工人数已接近4000人,相比2024年初的3000人左右有了明显增长。显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AI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英伟达在华的业务增长。此次中国行,黄仁勋也坦言,“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也使我们成长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
黄仁勋的频繁访华,也是为了应对中国本土芯片产业崛起带来的压力。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AI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从自动驾驶到云计算,中国企业的算力需求持续爆发,而英伟达的GPU仍是训练大模型的核心硬件。失去中国市场,不仅意味着收入锐减,更意味着失去参与全球AI竞赛的“入场券”。黄仁勋对此心知肚明,他在北京多次提及“与中国共同推动AI创新”,实则是希望绑定中国的发展需求,延续技术主导权。
2024年,某些国产AI芯片在算力密度、能效比等指标上取得突破,部分场景已实现对英伟达A100的替代。这种替代并非简单的“进口替代”,而是依托中国庞大的应用场景进行技术迭代的“生态替代”
毋庸置疑,中国芯片产业自主研发步伐正加速,寒武纪思元系列、燧原科技云燧T20系列、壁仞科技BR100以及百度昆仑芯、阿里含光等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国产芯片崛起势头已经摆在那了。
除此之外,访华期间,他与众多中国机器人企业频繁互动,并到访国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核心目标是推动英伟达Isaac Sim 仿真平台及 CUDA 软件生态在中国落地生根,将中国开发者融入其全球技术版图。这一系列动作,一方面为英伟达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有望为中国 AI 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与活力,助力行业技术升级与创新应用探索。
03
技术无国界
站在2025年的节点,英伟达的中国战略正面临关键抉择:是继续在政策夹缝中寻求折中方案,还是押注技术突破实现“去中国化”?从黄仁勋的高频访华与公开表态看,英伟达显然选择了前者。其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在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背景下,任何脱离中国市场的技术路线都将面临规模不足与成本失控的双重困境。
回望1996年《瓦森纳协定》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今日芯片禁令不过是历史的重演。但不同的是,中国已从技术接受者变为生态定义者。在算力成为新石油、AI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今天,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价值已从“利润奶牛”升维至“创新伙伴”。这种关系的重构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折射出全球技术革命背景下,任何试图割裂市场的政治干预终将遭遇产业规律的反噬。当英伟达选择与中国市场深度共生时,它赌的不仅是商业利益的延续,更是对技术无国界这一本质的终极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