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杀死”了家电圈三分之一的管理层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格力的风头又被董明珠抢了。
近日,格力发布公告称,董明珠当选公司第十三届董事会董事长;张伟当选总裁,经其提名,董事会聘任方祥建、刘华、李绍斌、胡余生、王凯为副总裁,聘任廖建雄为财务负责人,聘任章周虎为董事会秘书。
格力新一届领导班子就此出炉。
图片来源:格力电器公告
这份名单,虽无“惊喜”,却有“意外”。从当选名单来看,对于董明珠连任董事长一职,外界并不觉得意外,毕竟在数月前格力已官宣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透露出与铁娘子深度捆绑之意。
意外的是,昔日董事长与总裁一肩挑的董明珠,这回放下总裁,由张伟接棒。这本应是格力传递给外界的一个极好的信号,毕竟传了多年的格力“接班人”,总算是浮出水面了。
结果,董明珠的一句“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又让外界彻底炸锅。
针对上述言论,各大媒体相继发声谴责,知名媒体人胡锡进更发文称,董明珠应当就其针对海归群体所说的越线言论做出道歉。
在国内头部家电品牌忙着布局全球市场,以及格力本身也在谋求多元化发展之际,董明珠的这番话,无疑把“海归”流向格力的路彻底堵死。
事实上,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原本就是舶来品,许多国产品牌也属于“后来者”。董明珠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不免让人怀疑,仅靠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的“自己人”,就能挑起全球化市场激变下的大梁?
01
格力海归的边缘地位
在格力的人才体系中,海归群体处于明显的边缘位置。
有报道披露,格力的工程师团队中,海归占比不足0.5%。源媒汇就海归占比、极少用海归等情况,向格力方面发去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作为一家技术型驱动企业,格力最引以为豪的便是“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甚至在历年的财报中,公司多番强调“研发费用不设上限”。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格力研发人员为15282人,研发投入金额70.06亿元。反观同行美的集团(下称“美的”)和海尔智家(下称“海尔”),同期研发人员分别为23242人、23889人,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45.83亿元、108.21亿元。
从研发人员学历来看,格力的硕士及以上人数为1407人,美的与海尔的硕、博士人数对应为5763人、4638人。
可见,不管是从研发人数、投入金额还是学历方面来看,同期格力均远逊于美的和海尔。
从海归情况来看,wind数据显示,2023年美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员工,占比为8.2%;另外,像TCL、长虹、苏泊尔、创维等家电企业,虽然没有大规模公开高管海归占比的详细数据,但从企业国际化进程和业务布局能看出,它们对海归人才持较为开放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wind数据显示,家电行业平均海外留学人员占比预估区间为7%-12%,中高管理层留学背景比例约25%-35%。换言之,若按董明珠的“间谍”言论,业内超1/3的中高层都得被撸下。
在人才战略上态度更加开放的家电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也获得持续上升。
Wind数据显示,2023年,美的、海尔海外营收同比均获得上涨,分别达到1509.06亿元、1356.7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40.56%、51.9%。反观同期的格力,海外营收虽同比也有所上涨达到249.0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却仅为12.21% 。
如今,全球化布局,已经成为头部家电企业谋求增量的关键之举。
在国内家电市场相对饱和以及高度内卷的背景下,格力在海外市场的弱势表现,虽无法直接证明是否与董明珠的用人政策,尤其是对海归的态度有关,但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让格力的发展有所滞后。
起码从业绩上来看,过去5年,格力可谓是“原地踏步”。2018年公司首度冲上2000亿元总营收大关、并在2019年达到阶段性巅峰后,又迅速遭遇下滑,一直到2023年才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比起格力的裹足不前,另外两家家电巨头的营收飞速增长。
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美的的营收从2596.65亿元增至3720.37亿元,5年增长1123.72亿元;海尔则从1833.17亿元增至2614.28亿元,5年增长781.11亿元。
02
董明珠的人才观
董明珠对海归人才的“排斥”,或许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对企业核心技术安全的担忧。
格力拥有45项“国际领先”技术。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21,431项,其中发明专利65,584 项;专利权及其他无形资产账面原值为35.76亿元。
或许在董明珠心中,核心技术一旦被窃取,格力将失去立身之本。在这种强烈的安全意识下,她将海归群体与间谍风险联系起来,尽管这种联系缺乏普遍事实依据,却反映出她对本土人才在技术保密方面的信任。
二,对员工“忠诚”的极度苛求。
在董明珠看来,本土培养的人才更能扎根企业,踏踏实实地为格力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在2024年年底因退休而卸任的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谭建明,便是从车间流水线一路成长为技术骨干,带领团队研发出打破外企垄断的工业机器人,成为格力“土生土长”人才的标杆。
此外,源媒汇查阅格力新一届董监高过往阅历发现,多为格力“老人”。像新总裁张伟,1999年便加入格力,至今在格力任职已达26年;方祥建、刘华、胡余生等人,均有着20余年的格力工作经历,并且都是从基层一步步被提拔上来的。
可见,对本土人才任用背后,藏着董明珠对人才“忠诚度”的极致渴求。
只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相对保守的人才观,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前所述,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格力的海外市场营收占比。
过度依赖国内市场的格力,在海外市场拓展上步伐缓慢。在国际市场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消费习惯、市场规则差异巨大,海归人才所具备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是企业打开海外市场大门的重要钥匙。
格力“婉拒”海归人才,使得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缺乏熟悉当地情况的人,难以制定精准的市场策略,从而限制了海外业务的发展。
董明珠“不用海归”,不仅仅是格力一家企业的人才战略问题,更引发了整个家电行业对人才多元化的反思。在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家电行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面临着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国际竞争等多重挑战,单一的人才结构,显然无法满足企业全方位发展的需求。
格力作为家电巨头之一,其人才战略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董明珠的言论,为格力的人才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行业开始重新审视人才多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
对此,有多年制造业从业经验的三刃(化名)对源媒汇表示:“如果董明珠真的这么想,这么不符合逻辑的话都能说出来,并以为真,那说明董大姐的认知能力出现了问题,建议退休;如果她并不这么想,但还故意这么说,那说明她背后有一个更大的目的。这个目的只能猜测了,例如故意说一些极端的话来增加企业曝光度,或者为了一些其他目的,降低海归们进入格力的预期。”
对于格力而言,如何在坚持本土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合理引入国际化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拓展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而对于整个家电行业来说,这一事件也是一个警示,是一次重新思考人才战略的契机。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