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搞少女乐队,就是要大骂粗口和荤段子乱飞!
怪物马戏团 | 文
今年4月,有潜力的动画不少,首先有故事好,女主还是短发控天菜的《九龙大众浪漫》,然后还有渡边信一郎带着《星际牛仔》(几乎)原创班底做的《拉撒路》……不过今天,我们来推荐一部比较话题性,很特别的作品。
说话题性吧,但它的受众其实又偏小众,那就是:《摇滚乃淑女之嗜好》。
《摇滚乃淑女之嗜好》(下面简称《淑女》)是一部漫改作,目前动画播了三集,漫画则连载51话。自从这动画发预告,就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因为它实在是太叛逆了,漫画在特定圈子里也名声在外——很多人说它是史上最狂的少女乐队番,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今天,就结合动画与漫画一起聊聊这作品。
《淑女》特别在哪儿呢?应该说,在“少女乐队番”这类目下,它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独树一帜。虽然表面是个一群少女组乐队的故事,但实则完全不同。
《淑女》的故事大致是,女主是一个因母亲嫁入豪门,而成为大小姐的平民。为了巩固母亲在家里的地位,她想成为女子贵族学校的代表“高洁淑女”,所以必须处处隐藏平民身份,假装成同级生里第二高雅的大小姐,掩盖热爱摇滚乐的内心。
然而,女主却在阴差阳错之下,撞见同级生里第一高雅的大小姐,在练习室里悄悄打架子鼓。两人就这么见到了对方真实的一面,并开始合奏。
听起来没新意,对吧?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反少女乐队番,的少女乐队番。
首先,她们的乐队,玩的是器乐摇滚,没有主唱,早期翻弹的还都是日式数学摇滚。而且在这个乐队里,做决策的人是贝斯手,贝斯手的吉他弹得还比女主好。
然后,乐队里四个成员,看似大小姐,实际上都是真颠婆,把反差演绎到极致,所以作品台词的尺度很大。
女主和女二,就像《狂赌之渊》的那两位来搞音乐了。女主只要拿上吉他,就会丧失理智,化身扳机社式画风;而女二则是个一心只想打鼓的疯子,嘴里全是荤段子比喻,把合奏说成交欢,兴奋说成高潮……这还只是最文雅的部分。
尚未登场的键盘手,则表面是个宝冢偶像女扮男王子的角色,实则为极弱势的诱受巨乳萌妹;而贝斯手,则看似高冷,实际暴躁无比,还同时兼具抖m和抖s。
你可以看出,这就是把日常番里常见的几种女角色,给彻底破坏掉的人设。
然后,她们的合作也不是传统百合贴贴的模式,虽然其本质上还是百合,但大多数时候更像在开战。每次合奏结束后,女主和女二就会互相大骂垃圾,用各种下三路比喻侮辱对方的演奏,80%的台词放出来这文章就没了。
面对队外也是如此,对装可爱的竞争对手少女乐队,她们会竖起中指狂喷:“闭嘴,你们这群迎合主义的猪猡”。而对待烂私德的公子哥牛郎偶像团,她们会直接拿起吉他往他们头上砸。
至于每次演奏进入佳境后的象征性画面,也不是爱与理想的棉花糖,而是四位女主大玩字母圈游戏。人物演奏的强弱关系,就由这些画面里的攻受关系表现。
但最大的区别是,《淑女》根本不是一部少女乐队番,而是实打实的音乐番。它的性质,和《MYGO》《Girls Band Cry》《孤独摇滚》是截然不同的,虽然这些番的受众都可能重合。
日本的乐队番,其实是个特别割裂的东西。因为一直以来,日本乐界就处于一种极卷的状态,从业余演奏者、专业乐手到世界大师三个层面,水准都在东亚处于断层式领先,音乐教育更是出色。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世界第二大音乐市场,且我觉得,要不是第一大市场的美国,在各个领域都有坚挺的老炮稳定输出,以日本新生代乐队的质量,早就超过短视频化的欧美狗屎现代音乐了——你如果觉得我骂得狠,去音乐论坛和油管看看,会发现欧美乐迷骂得更狠。
可是,日本的乐队番,却和上述现状非常割裂。很多少女乐队动画,本质上还是偶像企划和日常百合番,哪怕京吹这种作品,重点也是在成长上,而非音乐——虽然歌好听,但大多数人也是为少女贴贴来的。
至于真音乐番,经常和主流完全脱节,比如《摇滚吧!中二乐团》这种一人爆肝七年的牛逼作,注定无法走入大众,虽然也不需要。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和音乐无关的番,音乐却碉堡了,你看妖尾的维京金属,死神的弗拉门戈,混沌武士的和风嘻哈……一个比一个先锋。可到了“乐队番”,音乐层面的东西,却一个比一个保守,你如果真听日本现代音乐,一定知道我说的保守是什么。
所以《孤独摇滚》最初出圈时,摇滚圈有些人非常反感,因为它其实并不孤独也不摇滚。不过后来波奇在全世界掀起了神奇的二创浪潮,导致它可能反而变成了这世上最摇滚的番。
而《淑女》,就是在逆反这种情况。首先它对乐器和音乐的描写非常细致,从动画第一集里,鼓面上的痕迹,以及对双踩的精准特写,就能看出,虽然吉他指法有点对不上。
此外,她们玩的是含金量非常高的数学摇滚。
什么是数学摇滚?这是从前卫摇滚和先锋摇滚浪潮里,衍生出的一种小众风格。大家应该知道,音乐是建立在乐理基础上的,一首交响乐背后是复杂的音乐结构,有时像一个数学模型。
所以,有人就把音乐理性的一面推向极致,用复杂晦涩的和弦,去结合大量复拍与变拍的节奏,但又去除爵士乐的即兴。如果说流行乐是1+1=2,那数学摇滚就是高数题。
其实,数学摇滚在欧美是冷门,且评论两极化,因为其重点根本不是音乐性。但这风格传到日本后,被改良了,像番剧里提到的Lite和té乐队,听感要友好太多,保留了先锋性,但融入后摇和传统摇滚的元素。说实话,我觉得日式数摇更像是Djent这种纯器乐前卫。
就像日式的盯鞋浪潮,搞的其实也不全是80年代My Bloody Valentine的那套东西。
截然不同的曲风,导致这作品没法走传统路线,所以你能看到一些反套路桥段。比如她们的乐队,第一次在Live house对决演出时,因为风格过于先锋,结束后一个人都没鼓掌,全都听傻了,很多还没听懂,纳闷主唱在哪儿。
那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音乐本身的魅力。
《淑女》在人设和曲风上逆反了少女乐队番,在价值观上也是如此。所以它在乐队对决时,需要触及的境界不是让场馆座无虚席,或掌声满满,而是让主角们感悟:不要想着去赢,不要想着去赚钱般赢得观众;而是抛开一切,拥抱音乐和热爱。
漫画里,角色会在本该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的时间点上,被突然打断,来一句舞台不是给你寻找自我的地方,这里和什么梦想啊,青春啊,统统无关——这里是属于音乐的。
因此不要只让观众欢呼,要让他们震撼,然后无法忘记听到的东西,剧情必须超越掌声。
所以,四位女主反而有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因为《淑女》的故事有个核心理念——音乐不是什么帮人处理人际关系和成长的陪衬工具,音乐本身的力量就是浩瀚的,所以一群少女可以仅凭对它奉献一切的热爱,就被紧紧凝聚在一起,然后,这份热爱会引导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所以,音乐才是这作品的精髓。虽然《淑女》也有许多人际关系的戏份,但它们出现的方式,和传统少女乐队番不一样。
传统的少女乐队番中,家庭的纠纷,要靠处理纠纷本身来解决;友人的矛盾,也要靠处理矛盾本身来解决。所以《Girls Band Cry》的高潮戏,是那个卡车里哭的片段,《Ave Mujica》的剧情,则和音乐割裂到屁关系没有。
但《淑女》的高潮戏和纠纷处理,全是在舞台上,演奏中解决的。音乐一直是这个作品的真正主角,很多戏份都是角色们在讨论如何处理乐句的演奏方式,当她们写歌时,面对的是真正在创作时出现的困难,而非一些作品里,角色熬夜纠结一段时间,遇到一些象征性的困难,最后突然写出了一首牛逼的歌。
可这种圈层化的内容,要怎么才能有趣地表达出来呢?这时,就得靠前面所说的,那些狂乱的,尺度极大且疯癫的角色塑造和台词了。
漫画在刻画演奏场面时,有种呼之欲出的巨大张力,让你仿佛亲临现场。至于演奏什么,不重要,你只要听你喜欢的音乐就行了。
此外,作品的背景塑造也颇有深意。它的大小姐人设,以及贵族学校舞台,和要表达的摇滚精神是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这群大小姐要搞摇滚?因为大小姐学校,是世界的缩影,这里压抑且伪善。学校的大小姐们只搞古典乐,她们其实没有自我,想要的一切,实则由父母决定,而成人世界的影子,也因此被拖入校园。
当女主进一步了解“高洁淑女”的称号后,意识到它造就了公司末位淘汰制般的丛林法则。而上一届高洁淑女,处处看似优雅自在,实际被选上是因为父母给学校投资了一栋楼,而她用来拍照,张口闭口谈起的竖琴,原来早就被放弃了,只因父母说那是不必要的东西,而且,她不在意。
慢慢,你会和女主一起发现,原来那些优雅的竖琴、小提琴、钢琴……都是淑女的陪衬工具,全是为了成为社交界之花,培养的淑女的嗜好——而摇滚,是不能成为淑女之嗜好的,就像成为大小姐的女主,再也不能尽情吃她热爱的汉堡和可乐。
整个漫画里,时不时就会有“成功成人的世界”入侵,这些大人不是恶的,他们只是在以大人的方式生活而已,但这种生活方式,注定带来对家庭和儿女的忽视,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势力的行事准则。
而且,他们也不在意。
三人去贝斯手家里做客,发现之前她以英雄形象被提及警长父亲,原来是个不近人情的家伙,看似强硬,却又低声下气讨好有政客父亲的女二,同时无视其他女孩——这就是故事不断展示的世界,它是摇滚乐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摇滚乐不是来帮这群少女解决问题的,作者借着The Who乐队的名言做了回答:摇滚乐不会将我们从痛苦中拯救,也无法让我们逃避现实,只能让我们沐浴着痛苦起舞。
所以为了反抗,她们需要行使音乐的暴力,而伟大的音乐,从来就有其暴力的一面。
讽刺的是,在用古典乐伪善妆点自己的上流人士之中,这些叛逆的淑女,反而成了古典乐的真正传人。因为古典和摇滚从来就是密切相关的,贝多芬他们在那个时代做的音乐,就是最重,最先锋的东西,你如果去现场听过满编的交响乐团,会发现像是一辆战车。
如今谁都听过《命运交响曲》的当当当裆,但当时这是极为离经叛道的音乐,贝多芬破天荒用两个音做出主动机,然后延续到整整四个乐章,而且竟然以一个警句作为交响乐的起始,这是闻所未闻的处理。
实际上,《命运交响曲》的首映当初是毁誉参半的,缺少排练,且长达4小时的先锋音乐,就像淑女乐团的首次表演。如今的乐评人评价这些古典乐,用的形容词甚至不是“重”,而是认为它超越了当时的音乐极限。
那是一种在那个时代的,音乐的暴力。
除了音乐外,贝多芬最大的爱好就是去红灯区,很多作曲家都是这种性格。所以就连《淑女》中那些在贵族学校大喊出来的荤段子,都有种另类的还原感。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演奏的数学摇滚,就是源自古典乐。很长一段时间里,摇滚乐都摆脱不了布鲁斯根源,这就是为什么英伦风的披头士算摇滚,他们的音乐有一大股布鲁斯味;但中文语境里,没有布鲁斯味的英伦摇滚,原文其实是“不列颠流行乐(brit-pop)”。
直到70年代,绯红之王和黑色安息日开始从古典乐和爵士里,寻找摇滚乐的新根源,前卫摇滚才得以诞生,摇滚乐也不再拘束于猫王和Jimi Hendrix使用的黑人文化。
了解这些之后,你再去看这部作品,会发现它的一些设定很巧妙。
但最后,这个动画改得好吗?
很难说,毕竟才出了三集;不过我觉得它有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节奏太慢,1集平均只有1.5话的内容,实在太少,导致你可能会觉得剧情拖沓。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音乐和氛围有点微妙的错位。
《淑女》的作者是《虫奉行》的福田宏,他不是个专业乐手,所以早期的一些基础设定,其实有问题。
比如《淑女》在秀贝斯手技术时,提到了Polyphia的《Playing God》,这是一支虽然网红化,但依旧很牛逼的乐队。然而,这其实是编辑在单行本时改的,早期杂志连载时的选曲,是凉宫春日的《God Knows》,这有点像有人吹嘘自己是魂游高手,然后打开游戏一秀,大家一看,好家伙,怎么是《原神》?!正式连载后,福田宏去上了Lite乐队贝斯手的公开课,漫画也有了音乐顾问,所以这类问题几乎消失了。但最初福田宏让淑女们演奏数学摇滚的底层设计,却有些微妙,因为数学摇滚之所以叫“数学”摇滚,正是因为它极为理性化,根本不是由癫狂激情驱使的音乐。
更糟的是,作者用来搭配的日式数学摇滚乐队Lite和té,是往悠扬、从容方向走的。这两支乐队,已经半只脚踏进后摇和艺术摇滚领域了,多数曲子根本没法和漫画里的情绪表达融在一起。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té乐队的代表作,其实多数都是下面这样的:
但福田宏让她们表演的曲子,其实是这样的:
你一定能听出差别在哪儿,这种狂暴感,真的是少一分都会丢失这作品的精髓。看漫画时,因为早期配乐是脑补的,而且剧情很快就变成四人组了,所以初始阶段很短。
然而动画的慢节奏,让作品第三集了都还停留在最开头,乐队成员还缺了一半,选的还是(对这狂气画风来说)不温不火的曲子,导致氛围根本嗨不起来,甚至有点尬,再配上动画那冲水淡化的癫狂气质,感觉脱节又抓不住重点。
你应该能察觉到,这篇文章里,动画和漫画的截图,氛围是有偏差的。
所以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淑女》动画的配乐,有Lite参与。我相信以他们的水准,把音乐做躁一点完全没问题,所以也许最大的希望,就是后续的音乐能配上这部作品的癫狂气质吧。
不然的话,它恐怕要陷入摇滚粉,和百合番粉,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处境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