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后的电报站挤满年轻人,内容全是“速回微信”

如果给朋友发信息但对方没回,那么不妨给ta拍封电报:有急事,速回微信。

近一个月,59岁的电报员任宏忙得团团转,他每天要发出超过200封电报,工作量比以往百倍不止——2023年整年,他总共才发出了20条电报。

电报员工作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的一则公告:5月1日起,浙江杭州地区电报业务将全面停止。

500

于是人们挤满了杭州电报站,想赶来发一封电报,送它最后一程,大家发的电报五花八门,高频出现的内容是“有急事速回微信”“已抵杭速回扣扣”。

有人写下“DeepSeek,你会记得我吗?”,这封电报发往杭州市环城北路169号的DeepSeek公司。

500

DeepSeek说它不记得。

人类用19世纪的技术向21世纪的AI发送问候,而AI用礼貌得体的话术温柔拒绝,两个时代的文明完成了一次击掌。

 01.“人傻钱多速来”

“您好,我们不发急件的。”

2025年4月的杭州电信营业厅里,人们攥着“速回微信”的电报单排队缴费时,总能听到这句温馨提示。窗口工作人员一脸认真地补充:“如果有特别紧急的事,建议微信或者电话联系。”

500

这种完全多余但又一本正经的解释,非但不能劝退,反倒让来发电报的人觉得更有沉浸感了。

自从杭州电报站发了退市公告之后,赶来发电报的人太多,导致电报严重积压,原本同城时效是24小时,现在则要等待两三周甚至更久。

不过,这正是大家想体验的“复古浪漫”: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发电报按字收费,0.14元每个字,地址也要算进字数收费,如果收件人的地址不算七拐八绕,发件人又不算特别啰嗦的话,一封电报大概3-10元,对于现在来说非常便宜。

500

但杭州从1992年开始,发电报就是这个价格了,那时大家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块,发一封电报的钱能买一斤猪肉,抵得上国营厂打工人的小半天工资,可谓一字千金。

500

为了省钱,大家没有大事绝不发电报,小事写写信就行了,大事代表着紧急的、需要立刻处理的突发事件,当邮递员摇着铃喊着谁家的名字让收电报时,一般不是大喜就是大悲。

如果有了大事必须要发,那得字斟句酌地发。

500

把“母亲病了快点回来”写作“母病速归”“;“生了个男孩”写作“甥”。还有“人傻钱多速来”——一位按摩女给家乡同伴发的邀请电报,用简明扼要的话语充分传达了这份工作的吸引力。

因此文学界还流传着一个段子: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样删自己的稿子,就花自己的钱打成电报把它寄给出版社。

500

语文课上,有专门的课程教大家如何写电报,用最少的字把话说清楚,语句不能产生歧义,上完了课要做习题,比如,根据下面的材料,拟一份电报稿,电文与署名不超过15字:

长风中学学生孙娟参加高考以后,父母让她到南京亲戚孙欣家去玩一段时间。孙娟到南京后7天,家中收到她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入学通知书,专业是中文系。为了让孙娟做好上大学前的准备,母亲林英给她发了一份电报。

500

网上还有90年代的老师分享写电报的教学心得。

500

一位网友在小红书分享她爸妈异地恋闹分手时写的电报:太阳花一定要开放,我需要你。

“系主任看到电报立马说要把我妈保护起来,以为要发生什么流血事件。”

500

毕竟当时发电报那么贵,大家可不怎么舍得用来追老婆,而且发电报向来讲究言简意赅,这行话竟然还用上了隐喻,很下血本的一封情书。

外国人在发电报时也是惜字如金,因此创造了很多缩写:"GM"是早上好,"SFD"表示停下来吃饭,英国农业部在印度使用"envelope"一词,意思"大群蝗虫已经出现并毁坏庄稼"。

他们还学会了使用“stop”来代替句号,因为在发电报时,“stop”这个词是免费的而句号需要单独计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电报。在杭州电信惠兴路营业厅,最早可以找到2014年的电报底单,有“妈妈生日快乐。儿子”,也有“祝江总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500

那时,互联网已经普及,电报处于半退休的年纪。那时电报已经不贵了,大家都发得起,但很少有人想起,对年轻人来说,它既不够时髦,又还没老土到复古。

去发电报的,基本都是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或者希望哄老年人开心的中年人。

电报业务的衰落早有端倪,这些年,可以发电报的城市越来越少,杭州宣布五一关闭站点之后,全国能发电报的城市只剩下北京一个。

一项延续了200年的通信方式即将消失,这个消息终于让电报重回到人们的视野,大家带着各式各样的电文涌向营业厅打卡。

有用来逗朋友一笑的“在吗?”“速汇五十元”。也有向旧时代挥手致意的“北京北京,我是杭州,再会。”

500

潜伏剧迷写下:峨眉峰已被捕获请指示;万青歌迷发出: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

500

还有充满诗意与坚定的“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恒”,这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台词。

500

大家向来喜欢花点小钱就能买到的仪式感,于是需求激增催生了新服务——代发电报。闲鱼上,代发电报服务标价10-30元一份,如果要寄到外地,还可以代收再转寄。

其实这份仪式感早已经脱离了真正的电报技术。去年,杭州最后一台电报机坏了,现在的电报业务都是先把文字敲在电脑里,再打印出来——披着摩尔斯电码外衣的现代物流产品。

2023年最后一天,德国邮政正式停办电报业务,外媒在报道时将电报称为“一种老古董的信息传递方法”。

但在181年前,电报诞生之初,这项“老古董”的通信技术曾被人们视为“上帝创造的奇迹”。

 02.“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在电报问世之前,信息的传递速度缓慢得令人难以想象。比如,在1838年,一封奏折从广州送到北京,平均要用32天,一来一回就是两个月,还不算中间起草文书的时间。

原本要报告秋收的事,等收到回信时,冬天都快过完了,效率非常低。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1790年,有一个叫克劳德·查普的法国工程师发明了一种叫做“光学电报”的装置。

它有些类似于中国的烽火台,在法国全境每隔5-15公里就设置一个光报塔,一共有556座。

500

塔上是三根铁架,通过三根铁架变换不停的形状,可以摆出92种形状,每种形状对应不同的字母或阿拉伯数字。

在需要传递信息时,通讯师通过摇杆,改变铁架的形状,另一座光报塔的通讯师用望远镜去看,看完之后把自己的塔也变成相同的形状,就这样一座座塔传下去,确实挺考验视力和臂力的。

军事信号的传递都这么低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是遥远而模糊的,始终在等待和猜测之间摇摆。当时著名的肖像画家莫尔斯,就因此尝到了丧妻之痛。

1825年,莫尔斯去外地为贵族拉法叶侯爵绘制肖像,那时,莫尔斯的妻子正在怀孕,临产在即。他在外地收到了第一封来自父亲的信,告知他妻子顺利生产。

几天后莫尔斯又收到新的信件,信上写着:“你亲爱的妻子生病了,正在治疗。”

500

莫尔斯连忙赶往500公里之外的家中,但妻子已经去世了,没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这件事给莫尔斯带来非常大的打击,他意识到当时的通讯方式实在太缓慢了。

几年后,莫尔斯乘坐邮轮从法国回美国,遇到了来自波士顿的查尔斯·杰克逊(Charles T. Jackson)博士,在交谈时,查尔斯·杰克逊向莫尔斯介绍了欧洲电磁实验的进展。

莫尔斯灵感突然闪现,他意识到可以借助电磁感应原理来突破传统通信方式的局限——通过电流的开关来传递信息。

简单的说,莫尔斯设计了一种基于“脉冲”的系统——通过控制电流的通断与时长,来表示不同的符号。短促的电流脉冲代表一个“点”(·),而较长的电流脉冲则代表一个“划”(-)。通过将这些“点”和“划”组合起来,将字母、数字甚至是更多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在一根电线上实现信息的传递。

500

后来他为每一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设计出对应的编码,由不同的“点”“横线”“空白”组成,这就是后来侦探小说里都喜欢用到的“莫尔斯电码”。

有了这套编码方案之后,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

发报机的核心部件是一个电键和一组电池。电键的作用就像是通信的开关——按下电键,电流就会通过电路;如果按下时间短,电流通过的时间也短,代表着一个“点”的信号;如果按下时间稍长,则电流持续更久,代表一个“横线”的信号。这种电流的通断与持续时间的不同组合,就能传递出莫尔斯电码中的每一个字符。

1844年,莫尔斯通过一根电线成功地将一则电报传送到了61公里外的助手手中,那条电报写着:“What hath God wrought?”(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这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浩浩荡荡的展开。

500

发报员“滴滴嗒嗒”地敲击键盘,信息就能迅速传递到千里之外。原本,跨越大洋的通信至少需要几个星期,而电报的出现让这一过程缩短到了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政治、军事等领域。

一件有趣的小事是,胡适在课堂上推广白话文,台下学生提出,用白话文写电报,废话太多,很贵。可见“电报体”在当时的影响。

后来,人们拥有了比电话更加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电话、传真机、互联网,电报陆续退出人们的视野。

2006年,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宣布停止电报服务后的一个星期,这则公告才被媒体发现,因为当时这项业务实在被人遗忘太久了。

 03.“永不消逝的无线电波”

当传统电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线电波却在更隐秘的角落蓬勃生长:在中国,有近30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手持呼号与执照,无数次执着地发出呼叫,等待在电波中与另一个人相遇。

500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是指使用业余无线电台,在专门分配给业余无线电通信的频率上,与其他爱好者进行双向联络的人,他们又被称作为“火腿”(HAM)。

成为一名火腿是件有些许麻烦的事,需要通过考试,取得电台操作证“中国无线电协会业余电台操作证书”和电台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台执照”。

考试由各地的业余无线电协会组织,A类(初级)考试的题库有365道,考试通过之后,可以获得无线电操作证书,再接着需要购买一个符合要求的无线电台,用电台办理执照,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专属呼号。

拥有了呼号之后,火腿们就可以发射信号,利用空中的电波,与其他爱好者建立通信。

500

这种通联方式当然是艰难而漫长的,火腿长时间守在频率前发出呼叫:CQ CQ CQ。这里是XXXXXX(自己的呼号),正在守听,等待应答。

CQ 是 seek you(寻找你)的缩写,找不到是常态。无线电频率并不是一个24小时都有人在守听的空间。频率上的人流密度很低,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频率或者偏远的时间段,几乎空无一人。

另外,在空中的电波,每一段信号的传递都可能被数十个其他信号所覆盖,导致火腿发出的呼叫受到干扰。

因此每一次通联都是极其珍贵的,火腿在成功通联之后,会写一张QSL卡片,记录下对方的呼号、通联的时间和使用的频率。

很多火腿有喜欢收集QSL卡,在通联之后以邮寄的方式交换卡片,证明他们在频率中找到了彼此。

500

火腿通联,不是为了聊天。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守则第一条就是“绝不故意在联络中妨碍他人”,这其中当然包括长时间占用某个频率聊天。

他们可能是唯一还在沿用“电报体”的那群人,坚持在交流中简洁高效,毫无废话。

为了躲避电磁干扰,很多火腿会离开市区,携带一个数十斤的设备去公园、郊区、海边等,只为了发出更加完整的电波。在室外对着一个神秘的设备不时发出暗语,很多火腿都有被当作间谍举报的经历。

成功通联之后,火腿会礼貌地问候彼此,交换基础信息后结束通话,把频率让给其他想要通讯的人使用。

500

在外人眼中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不断寻找信号、长时间的等待、无数次发出呼叫,结果就为了和另一个人说句“你好”,说完了“你好”就紧接着“再见”。

但对于火腿来说,或许比建立联系更重要的,是发出信号本身。

1974年,美国天文家向距地球2.4万光年的武仙座梅西尔13号星团发了封电报,这条电报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报告了太阳系的位置、五种重要元素(氢、碳、氮、氧、磷)、人类生命及人体结构等基本信息。

按照光速计算,这则电报抵达目的地需要2400年,假使外星文明收到信号立刻回复,也需要等待4800年。 

500

这事按现在的理解好像有点危险,而火腿们在做的事就安全多了。

无论是否被回应,发送信号本身,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正如人类所有通信史的起点,不过是为了说一句:

我在这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