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与多国迅速达成贸易协议?想多了

500

特朗普试图在90天内与几十个国家同步达成贸易协议的大胆设想,已经在全球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面对美国施加的关税压力,各国并未简单屈服,而是以精细、谨慎甚至反制性的姿态,打出了一套复杂的应对组合拳。这场摩擦不仅关乎短期谈判结果,更关乎各国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重构中重新定位自身利益与战略选择。

首先,日本、韩国和印度等亚洲主要经济体展现出了高度策略性和审慎立场。日本政府虽然在表面上愿意配合特朗普政府,愿意增加对美国的投资和购买美国产品,但却在涉及本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保持着坚决防守。液化天然气出口管道等大型项目被抛上谈判桌,看似是让步,实际上则旨在通过长期投资换取美国市场的稳定准入,同时避免在钢铁、汽车等传统敏感领域做出重大让步。用分析人士丹尼尔·拉塞尔的话来说,东京的策略就是“满足联络,不失自我”。

韩国在这一轮应对中则受限于国内政治不确定性。由于总统遭弹劾、选举将至,韩国政府缺乏合法性与稳定性,自然难以在重大贸易议题上作出快速决定。但即便如此,首尔方面也释放出讨论贸易不平衡、扩大对美投资的意愿,试图用适度让步,维持与美国的战略关系—尤其考虑到朝鲜半岛局势对韩国安全的重要性。

印度则采取了更积极主动的方式。副总统JD·万斯访问新德里期间,双方迅速推出了潜在贸易协议框架,涵盖国防、能源与战略技术。这表明莫迪政府希望趁机深化与美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减少印度在传统出口领域(如农产品、制药)面对美国关税壁垒的不确定性。对印度而言,这是将关税危机逆转为提升国际地位的机遇。

欧洲方面,则采取了明显不同于亚洲国家的另一路线。面对美国关税威胁,欧盟不仅没有仓促应对,反而格外强调谈判的规则性与对等原则。欧盟经济事务专员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明确指出,欧洲已提出具体建议,包括购买更多美国产液化天然气,但要求美国明确谈判目标,并强调,若无合理解决方案,欧盟将准备采取反制措施,保护本土企业。这种立场表明,欧盟试图通过集体谈判的策略,防止被美国逐一扫破瓦解,同时教训特朗普:大国间的谈判不能以威迫取胜。

英国的回应更显微妙。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快速推进,英国财政大臣瑞切尔·里夫斯表态理性而冷静。她承认希望减少贸易壁垒,但亦明确表示在食品、汽车安全标准等问题上不会妥协。对伦敦而言,当前首要任务是稳固与欧盟的经济关系,避免在尚未完成“脱欧后经济重塑”的背景下,再被迫在与美国的谈判中作出过大让步。英国显然不愿成为特朗普“速成政治成就”的牺牲品。

再看中国,作为特朗普贸易战的主要对象,北京展现出了强硬而坚韧的态度。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重申,中方不会在威胁讹诈下谈判,坚持在平等、互尊、互惠的基础上解决争端。从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并未因美国的关税加码而作出重大让步,反而在寻求多元化出口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如RCEP)方面加速布局,以削弱对美依赖。这种“稳住阵地、拓展外围”的策略意在长远削弱美国施压的效果。

综合来看,各国总体策略呈现三种模式:

亚洲国家(主要是日本、韩国、印度):有条件配合,利用危机谋取利益,但在核心利益上保持谨慎防守。

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和英国):强调制度化谈判,坚持原则与反制威胁,避免仓促交易。

中国:采取坚决应对、不妥协的长期抗衡思路,同时提速内外经济再平衡。

可以说,特朗普政府试图以关税施压短时间赢得全球贸易让步,但各国的真实反应表明,世界并不会简单按照美国设定的剧本行事。多边体系的韧性、各国捍卫自身利益的意志,加上全球供应链复杂交织的脆弱现实,正在不断抵消华盛顿的谈判斡旋。

最终,无论特朗普是否能在90天内敲定若干“胜利”,国际社会已经借此警醒:未来的全球贸易,不会再是顺服于单一大国意志的游戏,而是一个更分散、更复杂,也更需要构建新平衡点的竞技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