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A股上市公司“踩线减持”与关联交易背后的信披黑洞

大湾区经济网品牌观察报道,4月25日深夜,A股两家上市公司突然被证监会立案的消息,在投资者社区炸开了锅。洪田股份和诺德股份这对看似普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因为一系列隐秘操作,揭开了资本市场最敏感的神经——那些藏在水面下的关联交易,终究逃不过监管的探照灯。

500

500

事情要从一套上海的房子说起。去年5月,洪田股份悄无声息地把位于浦东的办公用房转手卖给苏州陆海控股,作价484.6万元。表面看这是笔普通资产处置,但细查买家的背景,事情就不简单了。苏州陆海的实际控制人,正是洪田股份董事舒志高的亲侄子。按规矩,这种沾亲带故的交易必须第一时间公告,可公司偏偏拖到来发布年报前才轻描淡写补了个说明。审计机构立信所当场抓包,在年报里写下刺眼的保留意见,还捅破更惊人的发现:洪田的股东和诺德股份的大老板之间,可能存在没晒在阳光下的关系网。

500

这把火立刻烧到了隔壁的诺德股份。这家锂电池铜箔龙头企业当晚紧急发公告,承认自家董事长陈立志、董事许松青也被证监会盯上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洪田和诺德的关系远不止供应商和客户那么简单。翻开洪田的销售台账,去年卖给诺德的设备足足有4.05亿元,占到全年营收的近三成。更耐人寻味的是,诺德子公司原本持有洪田5%股份,去年突然减持100股,把持股比例精准卡在4.99995%——刚好躲过5%的重要股东披露线。这种在刀尖上跳舞的操作,要说背后没有算计,怕是连操盘手自己都不信。

两家公司的业绩表现更让投资者心凉。洪田去年营收暴跌近四成,净利润腰斩,今年一季度直接亏了2500多万。审计报告里白纸黑字写着"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设备卖不动,钱袋子见底,曾经的新能源概念股如今成了烫手山芋。诺德的处境更惨,虽然营收勉强增长,净利润却巨亏3.5亿,毛利率从两年前的近20%狂跌到不足7%,价格战打得刀刀见血。本打算收购湖北锂电资产挽回颓势,却因为去年9月隐瞒期货公司收购案被立案,硬生生断送了翻盘机会。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洪田的控制权游戏。2022年公司实控人从创始人舒志高换成赵伟斌,但舒家势力从未真正离开。通过陆海控股,舒志高仍在幕后操盘,主导了公司剥离石油业务、收购洪田科技等谜之操作。上交所连发三封问询函,质问这些动作是不是早就策划好的连环套,公司却咬死不认账。现在证监会立案调查,就像在已经漏水的船底又凿了个洞,那些藏在股东名册背后的利益勾连,恐怕很快就要浮出水面。

这场风暴给市场留下的不仅是两家公司的残局。当诺德用减持100股的花招规避信披时,暴露的是规则漏洞下的投机狂欢;当审计机构坦言"查不清股东关系"时,戳破的是关联交易监管的技术软肋。眼下洪田股价较巅峰缩水四成,诺德市值只剩62亿,近两万股东眼睁睁看着账户缩水。但或许这才是转折的开始——注册制改革走到深水区,该让那些把信披当儿戏的玩家明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终究要回到"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这句老话上来。

综合格隆汇、上交所、新浪等公开信息报道。

编辑:余芳

来源:大湾区经济网品牌观察频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