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卷到教材、教参,为何如此错讹频出?
一、试卷上的硬伤
4月23日上午9:00-11:30,武汉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联合体,正在举行期中语文科目考试。笔者监考完浏览了一下试卷,感觉除了出卷人可能被学生在背后骂神经病外,我们在评讲试卷过程中很有可能会被学生质疑。
这张期中考试试卷上,除了一些题目的选项明显有争议外,在最容易出“硬伤”型错误的古诗文阅读部分,再次出现了出卷老师因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的问题。
这份试卷题头是这样的:
古诗文阅读部分有这么一段阅读材料:
古文阅读材料二的第二则材料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这个文段我在网络上查到了错误原文,网络上谬种流传,于是把出卷老师也误导了。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颜氏家训》古籍原本里,这段话中“生子咳提”写的是“生子咳㖷”。见下图:
我们再来看看“㖷”是什么意思!
根据《康熙字典》的释义,这个字在《教子篇》中应该读成"tí",与“啼(嗁)”字等同。
所以“生子咳㖷,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这句话,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孩子出生后咳嗽啼哭,老师和保姆本已选定,对于孝、仁、礼、义等内容,(就应该)引导(孩子)学习它们了。
而出卷教师因为弄错了原文,以为“咳提”应该等同于“孩提”,于是就翻译成了下面这个样子:等到孩子出生后,在婴幼儿时期,就会有专门的师保来教导他们孝、仁、礼、义等道德准则。
对于这段讲“胎教”以及孩子出生后的教育方法的文字,根据严复给出的翻译应该“信达雅”的准则,出卷老师这样翻译实在是算不上正确。
二、教材上的错误
在当前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58页,第二单元第8课是从老舍的经典话剧《茶馆》里节选的第一幕。
在这篇课文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说明有这么一句话:“唐铁嘴踏拉着鞋,身穿一件极长极脏的大布衫,耳上夹着几张小纸片,进来。”
“踏拉”是一个典型的错词。
2007年的时候,笔者曾经借用北大语料库,对一些汉语词汇做过词源学方面的研究,虽然如今已经没有权限使用该语料库查证此词,但如今网络资料丰富,还是可以查清这个词当前的使用状况和词源的。
我们先来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个词,借助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网络版《辞海》,我们根本就查不到“踏(tà)拉”一词。但是如果这个词的正确写法——“趿(tā)拉”,这个词的意思就有解释了。
《辞海》对“趿拉”的解释是:穿着没有后帮的鞋或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
笔者接着借助1988年出版的《辞源》,对“踏”和“趿”进行词源性考证。“踏(tà)拉”和“趿(tā)拉”两个词古籍里都没有,但古代有“踏趿”一词。
从查证结果来看,“踏趿”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不过后面的“趿”字不读tā。
据清代胡文英在《吴下方言考》(十一)中考证,“踏趿”应该读成“tǎsā(或者tāshā)”。
也就是说“踏趿”本是南方方言中的古词汇。直到现当代,我国华中、华南、华东方言中其实都有这个词,譬如“你不要老把个孩子(指鞋子)趿(sā)dou,都趿(sā)坏了”。
这个词传到北方之后逐步讹传成为了“趿拉”,但其中“趿”字的意思其实并没有变化,都是指“穿鞋时把鞋子后帮踩在脚后跟下”。
可惜在教材选的老舍先生的《茶馆》里,却把“趿拉”写成了“踏拉”,而这个写法在意义上就完全讲不通了。“踏”字本意为“用脚踩”,把鞋完全踩在脚下是没法走路的,那唐铁嘴是怎么走进茶馆的呢?
教材在编写中除了编辑组会审校,出版社还会进行严格的三审三校,那么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种可能是老舍本来就写错了,这是严格遵循原文照抄的,还有一种可能是编辑和审校过程不严谨。毕竟若干年前的教材也是错误多多。譬如在《顺着高中语文教材的错误、《<杜鹃花落>切下去……》一文中,我就列举过二十多年前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多种错误。
三、教参中的以讹传讹
在最新版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则有很典型的编者因历史知识更新不及时造成的“以讹传讹”的现象。
现行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学习的任务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单元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辨析信息传播中的各种问题,教参还把“烽火戏诸侯”作为最重要的古代案例列出来,让学生来审视周幽王在信息传播问题上犯的错误。
可惜出土的《竹书纪年》等考古资料早就证明,这个故事不过是胜利者对失败者泼的脏水,而褒姒也不是《史记》中所记载的龙涎妖孽。请看下面关于“清华简”的研究成果的报道:
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写组,还把这种错误的故事拿来要求老师教给学生。
北大的温儒敏教授作为主编,您觉得编写组成员是不是需要更新知识了呢?
《左传·宣公二年》中曾说:“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是在这个层级越来越固化的社会里,不少人喜欢根据地位和权势来分配对他人的尊重,甚至还以此判定他人的学识和道德。
笔者2007年有一篇文字学领域的稿件,初稿被上海某辞书界权威杂志看中,发来邮件问我是什么身份,听说我是研究生在读,然后这篇稿件就被放弃了。
后来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笔者也曾多次向上反映某些大型考试的考试题的问题,或者给出的答案的明显错误,往往都是意见石沉大海。
悲夫,也许是各行各业的纠错机制正在接近彻底失效吧!部分迷失在伟光正茧房中的权威,早已成了安徒生笔下的“皇帝”,他们何曾有自知之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