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频频诈骗老年客户,光大银行内控“黑洞”几时休?

500

文丨詹詹 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新商悟

(本文约为2000字)

近日,“银行客户经理诈骗1.6个亿”消息引发热议。

事件主角为光大银行郑州某支行客户经理席薇,其利用职务便利,13年间诈骗31名客户,金额高达1.6亿元。尤其荒唐的是,其中6100万元用于打赏主播

法院判决书显示,2009年6月-2022年6月间,席薇通过伪造理财产品协议、私刻银行业务章,向31名客户(多为老年人)承诺“保本高息”,诱骗其通过现金转账等方式将资金转入其个人账户。并利用“庞氏骗局”模式维持资金链条,以后续客户的部分资金支付前期客户本息,掩盖诈骗行为长达13年。部分客户毕生积蓄被骗,涉案金额最高达1200万元。

截至案发,席薇已归还客户本金6031万元并支付利息767万元,但仍有9448万元未追回。

这1.6亿元赃款中,6100万元用于直播打赏(映客5951万元,抖音170万元),400万元购置房产及车辆,剩余用于支付利息及个人挥霍。其中,单日最高打赏达137万元,单笔最高23万元,涉及2565名主播,16名头部主播获超4000万元。

席薇被判处了无期徒刑,没收全部个人财产,但后续追赃难度极大。法院认定打赏行为不属于合理消费,应追缴赃款按比例返还被害人。由于主播众多,仅对接受2万元以上打赏的16名主播及平台进行追缴。但映客平台以“善意取得”为由申诉解冻其中2000万元资金,主张其不知资金来源非法,拒绝全额担责。

这一案件暴露出光大银行内控机制的系统性漏洞——席薇以“内部专属产品”为幌子,在银行办公区域完成资金划转,甚至通过“借新还旧”维持骗局,而银行反洗钱系统对单日转账超500万元的异常交易竟未设置预警阈值,或者即使设置了也没起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席薇私刻的业务专用章与真实印章相似度高达98%,但银行未建立定期核验机制,且允许员工在非营业时间单独使用办公设备。实在匪夷所思。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此案仅是光大银行内控问题的冰山一角。就在2016年,光大银行同样由于客户经理诈骗5000万元上过热搜。其广州东风支行一名员工麦某,伪造理财产品骗取16名客户超过5000万元,多数受害人为老人,其中2名老人甚至在维权过程中去世。之后,麦某被抓获,在2017年底获刑15年,法院判令追缴麦某违法所得返还给相应被害人。但是麦某已将钱用于炒股或者挥霍,法院只追回部分损失。

这些案例足以说明,光大银行“重业绩、轻合规”的文化痼疾存在已久。部分分支机构为完成指标,甚至默许员工“踩红线”。比如,无锡分行就曾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180万元。

正经社分析师发现,2024年内,光大银行累计被罚款近3000万元,涉及信贷业务、票据管理等多个方面;信贷业务成为违规重灾区,包括贷前调查不尽职、资金违规回流、贷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2025开年至今仅仅4个多月以来,被罚款就已超过2800万元

500

更多精彩,详见:(竟频频诈骗老年客户,光大银行内控“黑洞”几时休?【《新商悟》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新商悟,我们将对企业家言行、商业动向和产品能力进行持续关注

转载新商悟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