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新孤立主义”棋局:拆解霸权体系

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其推行的国内机构改革和对外关税调整等政策引发了全球性震荡。加上其本人经常出格的言论,民主党控制的美国主流媒体给特朗普塑造了一个"疯狂总统"形象。中国这边也有观点认为特朗普施行的是"老年痴呆式政策"。但通过政策解构与历史对照可以发现,特朗普政府看似无序的政策所示实际上存在清晰的战略指向。

我们先看特朗普上台的一些主要政策:

 1,中止对乌援助推动俄乌和谈。

2,筑高全球关税壁垒。

3,退出国际协议与组织。

4,强化移民审查与文化过滤。

 

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方法,任何事情都会先去寻找历史上的相似案例。只有200年的美国历史并不长,相似案例不难发现。如今特朗普的政策完全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孤立主义的重现,特朗普的四个政策跟孤立主义的四个方面可以达到“对齐颗粒度”的地步。已经有一些文章将特朗普的政策定义为“新孤立主义”。

现在的国际环境跟历史上美国实行“孤立主义”政策时期差异巨大,具体来说美国依然掌控世界的霸权,但美国通过霸权体系获取的收益已经逐渐不能弥补维系成本,而霸权体系完全崩塌则会丧失了太多利益,将导致美国国内出现巨大的动荡,甚至霸权崩塌后美国本身是否存在都成为问题。这个时候重新祭出曾经伴随着美国成长初期的“孤立主义”恰逢其时。如果用人的生命周期来比喻的话,孤立主义类似于一个尿不湿,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要用,等老年的时候还得垫上。

 

500

当然,特朗普也不可能简单的“刻舟求剑”,理解特朗普的“新孤立主义”首先要正确理解美国掌控的国际体系。这个国际体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军事上,美国通过遍布全球的军事地基控制着世界上所有航线和交通要道。

政治上,美国携冷战胜利余威,联合五眼联盟和西欧日韩等仆从国形成所谓的“国际社会”

经济上,通过联合果品,沃尔玛,特斯拉等跨国公司实现供应链全球化,控制全球商业体系。

金融上,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让美国可以向世界收取“铸币税”

技术上,掌握绝大多数国际标准和技术基础设施。

文化上,通过媒体,好莱坞,无政府组织等单位塑造所谓的“普世价值”。

组织上,通过中央情报局,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机构建立对外干涉体系。

在上述这些方面中,只有经济和金融方面是收益,其他的几乎都是成本。如果收益大于成本,那么这套体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但美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这套体系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冲击下,收益已经肉眼可见的快低于成本了,再不改变必然崩塌。同时这套体系造成美国利益分配失衡,这套体系的收益者大多数被民主党背后的全球化资本和金融集团瓜分。成本却由特朗普所代表的铁锈带产业工人红脖子等群体承担,美国国内所有对这套体系的反对者最后汇合导致特朗普上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美国的自我调整也可以。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和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对欧美跨国资本的利益形成巨大的冲击,这标志着战后美国构建的全球治理框架正在失效。特朗普在首个任期内曾尝试渐进式改革,但受制于官僚体系掣肘和既得利益集团反对,效果差强人意。等拜登上台后对特朗普的改革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回调,这套体系表面的修复下,实际上的结构损伤已经不可逆了。

特朗普重新上台后显然改变了思路,不可逆的损伤既然无法修复,那不如直接全部拆除再用“孤立主义”的老办法重建一个新的体系。而且这种策略也存在政治算计,美国选举的基础是资金。民主党的资金来源是全球化资本和金融集团,而这些团体是依靠美国掌控的国际商业体系取得收益的。拆解国际商业体系相当于断绝对手的竞选资金来源,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在特朗普的概念中,拆解体系不仅可以削弱对手的竞选财力,还能倒逼产业资本向本土回撤,巩固并扩大产业工人群体。既瓦解建制派根基,又为"新孤立主义"培育稳固票仓。既然知道自己无法实施精细化的政策,那就干脆找个不需要精细化也能实施的政策,这也算是打开思路了。

500

 特朗普的各种看似没谱的政策,从军事上的阿富汗等地撤退到组织上大规模裁撤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国籍开发署,都是在拆解这套体系的步骤。特朗普的目的是拆除一整栋楼房,至于是先拆门窗还是先砸墙,顺序并不是很重要。加上各种利益群体掣肘,导致出现一些混乱并不难理解。这一步阻力太大就先做别的。如果门拆不下来就先砸墙,有技术就先小锤扣缝,没技术就直接大锤搞定,墙砸完了门也就拆下来了。在拆迁现场的一片混乱中,特朗普团队以战术层面的无序换取战略层面的主动权。当民主党代表的全球化资本和金融集团再也无法将原有体系恢复起来的时候。“新孤立主义”就成为未来美国的既定路线,继任的美国执政团队也只能把特朗普这个开创者捧上神坛,甚至继任者可能也要由特朗普指定,那么特朗普家族在美国的地位也就稳如泰山了。

 

弄清楚各方的位置和诉求后,各方博弈的图景就逐渐清晰起来了:民主党及其背后的全球化资本联盟致力于维系现有体系运转,既要延续跨国利益输送管道,又要防止主导权被中国夺走。

中国作为体系内的挑战者,其策略是保持战略耐心,既要继续利用原有体系扩张发展空间,又要避免过早承担全球治理成本,直到获取的利益超过接盘成本,并且自身具备接盘能力为止。

特朗普代表的"新孤立主义"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破坏性智慧:在系统性拆除旧体系的同时,选择性保留关键利益模块。比如沃尔玛的全球零售网络、苹果的跨国生产链、谷歌的数字基础设施等有价值资产,现有体系崩塌后,未来的美国还可以持续从这些资产中获得利益。

还是以拆楼做比喻,当前格局就非常有戏剧性,民主党就像持有大楼产权的业主,竭力维持物业运转以获得收益;中国则是租用整层开公司的租客,希望在自己有能力自己建楼前延缓原有大楼的倒塌,为此不惜暗中加固承重结构;特朗普团队则是强拆队,一边挥舞政策大锤拆楼,一边将桌椅门窗等可用材料悄悄运往自家的新别墅工地。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进行的关税调整会发现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关税以国境线为标准,产品进入美国国境才会产生关税。特朗普政府在这种规则下进行关税调整实际上实现了利益的精准筛选。谷歌、亚马逊的海外数字服务收入毫发无损。杜邦在东南亚的原料采购与中东市场销售畅通无阻,苹果特斯拉的中国工厂向欧洲出口不会受任何影响。沃尔玛在中国本土采购并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压根就跟关税无关。这种"外科手术式"打击策略,既保护了美国跨国资本的核心利益网络,又将火力集中于各国对美直接出口领域。中国的反制也同样清晰:先拿杜邦公司开刀,再严控稀土出口,精准打击美国希望保留的利益。

 各国对美国关税调整的反应也很有趣,关税调整之初曾有消息说越南主动提出跟美国互免关税,结果被美国拒绝。国内舆论大部分把这种行为看做越南对美国“下跪”后碰了一鼻子灰。

但在贸易领域零关税是保税区的基本特征。越南这种提议实际上试图成为的大号“保税区”。若该方案实施,在中美直接贸易需要承担高关税的状况下,中国商品可借道越南规避美国关税,美国产品同样能经过越南反向渗透中国市场,上一个时代扮演类似角色的是香港。美国看穿越南的这点小心思并没有什么难度,随后出台“原产地认证”体系,意图让所有美国进口产品的产地透明化。

 美国国内零售市场情况和中国国内媒体炒作也完全不同,中国媒体叙事中的"进口关税调整-终端价格暴涨-库存耗尽的逻辑,实际上是基于中国国内零售市场经验产生的认知偏差。

在中国国内零售市场的运行逻辑中,一件商品成本是10块,终端售价最多20块,如果关税超过100%,要么终端售价提高到30块,要么商家亏损停止营业。

但美国市场的情况完全不同,美国是个阶级社会,每个阶级都有相对固定的品牌和消费场所。

平民阶级对应的低端品牌产品,中国采购成本10块,在美国终端售价30块。

白领中产对应的中端品牌产品,中国采购成本20块,在美国售价100块。

富人贵族对应高端品牌产品,中国采购价30块,在美国销售价500块。

美国把关税提高到145%,受影响最大的是低端品牌,利润直接归零。低端品牌销售渠道除了实体店以外,很大一部分还集中在以希音,TEMU为代表的电商市场。电商除了要承受高额关税外,加上美国进口邮包政策调整,800美元以下免税额度取消。4月25号,希音和TEMU宣布涨价。国内媒体大肆炒作的敦煌网增长的940%,实际单月下载量117500次,对于整个美国零售市场来说几乎毫无意义。中端和高端品牌由于成本和售价差异太大,对关税调整并不敏感。沃尔玛这种零售巨头就采取价格投资政策,依靠巨大的利润率和资金实力自己承担关税,保持终端售价不变,借机扩大市场份额。每次面临市场环境变化,首先出现的必然是大企业利用成本和规模优势挤压吞并中小企业,这才是资本主义丛林法则下的市场竞争常态。

美国的大型商业集团也并非没有损失,跟中国打关税战的主张在美国国内一直存在,只是顾及各方掣肘迟迟没有实施。在全球采购并进口到美国市场销售的美国商业集团一直是最重要的阻力,因为他们要承担高关税的成本。由于资本全球流动的特性,大公司的税收问题一直难以治理。2021年拜登任内曾推动全球最低公司税率的谈判。但这也不能保证美国政府一定能收到大企业的税。用关税手段可以简单有效的保证美国政府收到税款。简单特朗普有魄力调整关税,就是在挖这些商业集团的肉去补美国财政的窟窿。这种政策也只有结合了政治素人和强势领袖两种人设的特朗普才能推行。大型商业集团如果想要减少关税损失也可以,在以后的竞选中,政治献金交给谁是不是要重新考虑一下?苹果拿到电子产品的“定向关税豁免”,原因恐怕不止是特朗普喜欢用苹果手机。这种做法在欧美社会有另一种解读方法:先定义你有罪,再让你花钱买赎罪券。

 从这些角度看,特朗普调整关税政策跟中美关税战其实是两个概念,特朗普团队跟中国打关税战这个行为本身就能从其他方面获得很多利益,中国不需要在谈判中让渡任何利益。维持关税战才是最符合特朗普团队利益的行为。

不过深入剖析双方战略底牌后,现阶段中美两国在体系重构中的利益交汇点逐渐浮现。特朗普团队的核心诉求在于加速旧体系崩解,在战略收缩中保全关键利益模块。中国的战略重心则在于调控体系解体节奏,既要避免过早承担治理成本,又需确保产业链升级与规则话语权的同步提升。这种"拆楼速度"与"接盘能力"的微妙平衡,两者之间的重合地带就成为双方谈判的基础。

 中国依靠制造业在全球的扩张方式也到了需要改变的程度。制造业有利于产值和就业,但利润率很低,提高利润的手段是品牌和渠道。中国掌控了制造,但在品牌和渠道方面严重缺失。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产品的售价很低,很多外贸工厂利润微博,依靠退税生存的原因。关税战迫使部分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代工厂出现订单减少的困难,既然能生产符合美国市场标准的产品,说明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了。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工厂需要转型开发品牌和渠道了?如果他们不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利润,是不是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被市场淘汰?

 对于目前事实上的中美关税战,牢记“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本着能打多久就打多久的原则,美国停了我们也不要停。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说了算,什么时候结束我们说了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