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电商,走向“同温层”

当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光。

文|陈梅希

编|园长

比起“社交电商”和“内容电商”,“同温层电商”或许更能定义小红书电商在当前阶段的独特性。

上一阶段,“买手”是小红书商业生态里凝聚审美和品位的角色。

一批买手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吸引粉丝关注,在日常的内容更新里与粉丝建立起信任关系,继而完成商品的推荐和销售。这一场景下,买手并不具有商品生产能力,达成交易的关键,是能吸引到一批认可自身品位的用户,并在后续的内容生产和商品推荐环节保持自己的审美和品位。因而“选品”成为买手们的生意动脉。

但“买手”背后,毕竟是商品和商家。想要建设更繁荣的电商生态,靠买手链接消费者远远不够,小红书还需要把商品和商家资源打透。

据亿邦动力报道:“小红书电商团队近期进行组织调整,买手运营部分归到电商行业团队,继续服务买手,原买手运营负责人丝盖暂时转至男装团队。”买手不再作为独立的业务板块,也意味着小红书将谋求更完整、更纵深的电商版图。

而在这张竞争更激烈的版图上,小红书电商仍需探索自身的独特价值,才能在电商的存量时代赢得空间。

500

被发现的,被制造的

作为曾经的博主和买手,如今的商家,王大奇奇的角色变化,几乎可以被当作探究小红书近两年商业生态变化的一个样本。

最早运营小红书时,王大奇奇的身份是“母婴博主”,在一次偶然入镜后,很多用户在评论区问她要链接,王大奇奇才开始转型做微胖女装买手;做买手的过程中,她又发现微胖女生可选的服装商品实在少之又少,于是又下场自己做设计和生产。

“市场上常规女装的核心(商品)是在S和M码,整体给我们准备的货源会比较少。”王大奇奇主要服务120-160斤的女性客户,买手时期,她发现常规女装的试版模特一般都是穿S码的,S码身材穿着好看的版型,把尺码放到XL的时候效果不一定好。当时,王大奇奇的选款率非常低,100款里基本只能留下5款。

王大奇奇自己140斤,和很多同龄女性一样,她在生完孩子后开始轻微发胖。她在网上买常规女装,发现即便买到“2XL”,下半身都有可能塞不进去,于是只能搜“大码女装”。“当我搜大码女装的时候,弹出来的是廓版T恤,或者是比较便宜的——他们自动默认为(买)大码(女装的人)就是要买便宜的。所以我当时也很困惑,怎么生完小孩之后你就默认我变穷了呢?”

120-160斤的微胖女性,同样有品质穿搭的需求,但很快,王大奇奇发现,这个市场对于大品牌而言太小了,不值得专门来做,而这些大品牌觉得“不值得做”的需求,正是她的机会。2024年9月,王大奇奇成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定位为“120到160斤,职场女性风格”,由她自己试板,以XL码为基准。

甚至为了方便设计和展示,王大奇奇在招聘员工时,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微胖的候选人。“团队里五个人,体型各异,有梨型、苹果型、H型等,体重在 130斤到150斤左右。”成立3个月后,新品牌在小红书做到了月销500万。

买手时期,那些信任她选品审美的粉丝,都在第一时间转化成为新品牌的种子用户。王大奇奇说,她在做一个资本市场觉得“不性感”的、看起来规模很小的生意,但她发现了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连接了一群此前被习惯性忽略的消费群体。

“所有小的事情放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环境下,可能也就没有那么小了。”

微胖女生的品质穿搭,是一个原本就存在的需求,因为看到了背后有共同烦恼的人,所以生产新的商品,制造新的交易,这是典型的“同温层电商”案例。

500

图源小红书用户@王大奇奇

但问题是,没有那么多未被满足的存量需求留给小红书商家发现。

于是,从去年开始,小红书尝试制造更多与消费行为密切相关的流行趋势,试图借助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利用内容风潮牵引站内电商消费行为。

更早之前,小红书上就曾有过“格雷系”“植物系穿搭”等爆款内容,但在当时,所谓“爆款”更多体现在内容消费层面,并未对小红书自身的电商生态产生太多助力。

到2025年春季,小红书电商团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制造季节性流行趋势,并提前与商家联动,储备符合流行趋势的商品。

小红书交易市场部昆丁透露,他们对于流行趋势的研判,来自于对站内用户的情绪洞察。春节前夕,他们发现有很多用户发布图文模版,说“我想要一套在春天穿的、很明媚的穿搭”,当时站内有十几篇类似笔记,几乎都来自低粉素人博主,每篇笔记下都有上千条回复。“情绪共鸣点上,大家共同的需求是,我想穿得更明媚一点,我想去野外展现我的生命力。”

500

图源小红书用户@时髦的曼殊小姨

一群人对于“生命力”的共同渴望,促成了“浅春系”的流行趋势。而为了将内容趋势转化为消费趋势,小红书也提前在商家侧做了低饱和度的浅彩色单品储备。小红书时尚女装运营一勺透露:“我们要推浅春系的时候,这个信号提前透传给商家,告诉商家我们在春节过后会做的趋势风格是浅春系,商家可以对这个趋势提前做准备,可以提前准备好内容发笔记。”

500

图源小红书用户@PANTONE 潘通

细拆小红书近两年的流行趋势,每一种趋势背后,都藏着某一群人在某一个节点的情绪。

“浅春系”,来自春季对生命力心生向往的年轻女性。

“时髦小姨风”,来自春节返乡时渴望展现生活品质和精神力量的未婚女性。

这些拥有共同情绪的用户,在社区中找到彼此,制造新的流行趋势,并延展出新的消费需求。把电商的细分需求落脚在不同用户的“同温层”,落脚在社区生态的延长线,是小红书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交出的一份答案。

但问题是,小红书为什么要把电商业务,做得这么“复杂”?

500

当低垂的果实被摘完

没有人不想摘低垂的果实,但晚到场的人,往往已经没有低垂的果实可摘。

无论是货架电商还是直播电商,都有启动更早的竞争者占据头部生态位。这种占据既包括对人的占据,即对消费者心智的占据;也包括对货的占据,即对商家和商品的占据。

《2024抖音电商产业带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产业带的1.7亿款商品在抖音直播间热卖,完成154亿单交易;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则提到,拼多多平台商家数量已达到1420万家。

面对在品类、规模上都更加庞大的电商平台,小红书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才能摘到“高处的果实”——相比其他电商平台,做得更细、更垂、更深,先做到“人无我有”,再做到“人有我强”。

由社区的内容“同温层”,所延伸出的消费需求,是小红书电商做“人无我有”时的重要切口。

“人无我有”,主要指的是商品和消费场景。95后消费者子乐告诉刺猬公社,她会在小红书上买吧唧套、小卡、“痛包”和一些有设计感的商品。“我就刷小红书,有时候刷到帖子看到这个包很可爱,就点进主页看看。它展示得很清楚,细节是什么样的,背在身上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同温层”电商案例,独特的内容消费场景加上独特的商品,促使用户放弃了过去习惯使用的电商平台,在小红书生态内完成交易。

500

500

图源受访者

在B端,小红书的原生商家,也主要由更细分的需求牵引而来。

作为女装领域的创业者,王大奇奇对这个行业的评价很直白:“我们目前做的事情,我觉得是顺应女装的趋势。接下来很难再出现这种大而全的女装品牌,反而是像我们这样的细分赛道,可能会在红海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过去,非标品一度是小红书电商的标签,这一标签,也让很多人对小红书电商的增长天花板保持怀疑态度:一般来说,只有标品才能和规模画等号,无法量产的商品、无法规模化满足用户需求,也就意味着天花板还不够高。

但因为寻常路走不通,小红书电商走向了一条反直觉的路:标品为什么不能被切割成无数个非标品?非标品为什么不能找到足够多的用户,在小范围内成为标品?

还原到需求层,小红书电商正试图把更多原本笼统的需求拆解为细分的需求,把原本笼统的人群画像拆解为更具体的人。

现在,王大奇奇甚至会每周开直播“测款”,让直播间的用户帮她选颜色、选版型,参与到设计的决策中。今年春季打版时,王大奇奇本来想毙掉一款浅紫色的西装,没想到直播间用户看到后反响非常热烈,最终,这件客单价800元的西装被保留下来,单场卖掉了300件。

去中心化的分发,拥有无数“同温层”的社区,小红书正在用做内容的逻辑,把电商重做一遍。

至于能否制造新的电商时代,谜底仍未揭晓。

(本文中,子乐为化名。)

参考资料:

1、《小红书买手运营业务并入电商行业团队》,亿邦动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