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那些事儿:中国社会太鼓励把心思放在做人上,越会做人的人越不是人

十年前的网络还是公知的时代,最近十年,爱国热情不断上升,在2020年左右达到顶峰。

爱国当然是好的,特别是相对于那种情绪化的恨国党而言。但爱国的前提是了解这个国家,基于她的可爱之处而爱她,而非情绪化地、粉圈式地爱国。

一个比较糟糕的现象是,现在很多人拒绝承认有任何缺点,说缺点就是诬蔑,就是居心不良。但这么做显然不理智,很容易自相矛盾:

如果什么都好,特别是,如果古代什么都好,那革命先烈们干嘛还要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旧社会?

甚至于说,他们还能被称为革命先烈吗?

既然古代什么都好,那他们不就是扰乱社会秩序的乱臣贼子吗?

以现在的眼光看,古代当然糟透了。我们至多说,在相应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和别的文明对比,中国古代还算不错。

中国古代好在哪坏在哪实在是个太大的问题,这篇文章只想简单聊聊一个小方面:中国社会太鼓励把心思放在做人上,而非做事上。所谓做人,则更像是不做人:越会做人的人越没有人的一些基本底线。

500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自古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折腾人的体制。

如果不是被某些理论牵着走,而能相对超脱地观察中国古代的实际情形,那么显然,古代中国是一个政治力量主导一切的国家,技术的、商业的、学术的都俯首称臣。

这套体制是由法家打造的,是一套把所有人都当成君主的奴仆来操控的体制。

有趣的是,现在不管具体的政治立场如何,但绝大部分人都是一看到儒家便嗤之以鼻,将之作为中国古代愚昧落后的主要原因。相反,法家倒不时能得到挺高的评价。

原因也不难理解:大部分人虽然挺有信心谈论这些历史问题,但主要的知识储备就是初高中历史课本,而不管具体立场如何,大家都是读着同样的课本长大的,不自觉分享了许多共同的看法。

简单来说,儒家还是有点理想主义色彩的,是想得君行道,虽然也许多儒家士大夫会主动对君王投怀送抱,为之炮制意识形态。

君王这边呢,一方面想利用儒家来提高自己的正当性,方便管理百姓,另一方面又觉得儒家烦得很,时不时要来劝谏自己,甚至拿天命来压自己。

法家则完全没有理想色彩,纯粹就是君主的帮凶,君主想要什么体制他来设计,以此谋求自己的富贵。法令、权术、威势,这是君主统治的法宝,就靠这套东西来折腾人。

这套东西形成之后,古代中国有了一个超稳定结构,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几乎可以一直这么更替下去,技术、商业等等都靠边站。

那不是一个鼓励进步、“绩效考核”导向的社会,而是稳定第一,做人第一的社会。

在那种社会,即便采取某种绩效考核制度,最后也会变成人情考核、关系考核,毕竟,考核是由人来做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