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了甲方到底能不能好?

文 |  北方朔风

本月初在我国对从美国的关税大战进行强力反制之后,我国的一些投资人和自诩的“经济学家”又开始阴阳怪气,不知所云。当时我们写了篇文吐槽,结果被某位给投诉然后不可见了。今天不点名了,省得有人再急眼。针对这帮人“得罪了甲方还想好”的论调再说说我国反制的意义。

经过大半个月的发展,已经很明确的能看出真被特朗普唬住准备让步的国家只会被他拿来当大赢特赢的道具索要更多。而且,特朗普团队往往不是提出一系列复杂的不平等条款,而是狮子大开口的同时朝令夕改,让想跟美国谈的国家甚至不知道美国到底想要什么。

500

这倒是很符合白宫现在的状态,虽然各个都号称是要让美国再次伟大,但是具体执行完全看特朗普的心情,而特朗普现在天天看各种阴谋论媒体上头,怎么可能有系统性连续的判断?其实这也符合美国经济学家普遍的判断,让制造业回归美国是极其困难,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虽然并不是绝对的不可能,但是这个过程也需要漫长的周期规划,并不是只靠情绪价值的冲动就可以解决问题。当然,特朗普上任以来,很多事情不都是莫名其妙难以理解吗?

可以说,特朗普在满足情绪价值这个方面,堪称是选民制度的道成肉身,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任期之中,他的这些表演与其说是谈判中的施压,不如说是纯粹的讹诈,性质甚至类似于核讹诈。就像我们在之前文章《欧盟将在关税战争中走向毁灭》中所说,很多国家因为产业结构的关系,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对特朗普的讹诈进行反制。就算是体量大如欧盟,如果不联合起来的话,想要进行反制也只能是形式主义上的。

而我国是有能力对这个讹诈进行反制的。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进行反制是最合适的选择,这是非常典型的非合作博弈问题。在对手完全不打算合作的情况下,以牙还牙是整体收益最大化的选择。

说到博弈论,大家最常想到的经济学家大概是纳什,纳什均衡的纳什。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更适用的是另一位因为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学者,托马斯谢林。笔者并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对这个名字之所以那么了解,是因为谢林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是美国核战略学家的代表人物。正是以他为代表的核战略学家,制定了“确保互相毁灭”的核战略,使得冷战时代两极实现了残酷但是微妙平衡,而他的著作《军备及其影响》也被视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军事战略著作。

在谢林的思想中,他意识到在互相毁灭的情况之下,这种讹诈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意志的比拼——当下的情况正是如此,如果没有反击的意志,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只能被讹诈下去。只不过显然,无论是狭义的核博弈还是广义的战略博弈理论,在考虑美国的决策的时候,大概会觉得美国决策层整体上是有理智的,完全没想到美国的制度和社会问题,送上来一个真人秀主持人,把博弈论变成了特朗普主持过的《学徒》。

500

反制总归有代价,但得益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成果,以中美目前的产业结构关系来说,我国对美国进行反制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把这个问题简化成所谓的甲方乙方,显然是对问题进行非蠢即坏的理解。

不需要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仅从生活之中的常识我们就可以知道,甲方和乙方谁口气大,是要看很多因素的,因为现实中的甲乙双方博弈,实际上涉及到了远超两个主体,双方谁能找到替代的选择更多,在博弈中就更有优势。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能源和芯片,因为特朗普的重拳出击,全球范围内农产品和能源是较为容易找到替代品的。看看巴西等国对中国大豆市场的渴望,看看老黄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的样子,谁还不是个甲方了?

先进的芯片确实是个问题,不过实际上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很多芯片,中国进口的时候产地并非是美国,所以影响也是相对有限的。而且这几年美国歇斯底里的对中国进行半导体禁运,先进制程芯片本来就已经很难卖到中国来,现在情况也不会比之前差多少。这几年我国芯片自主化速度和DeepSeek的出现都说明,美国的芯片垄断正在加速走向破产。

500

其实之前就有人说过,美国有个办法既能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能提高自己的芯片生产能力。那就是在美国大量生产芯片,把日韩和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出口和代工业务抢过来,这样每年可以减少数千亿的贸易逆差,美国的半导体投资也能运行下去。但现实是美国人既要又要,既想要半导体工厂,又什么都不卖给中国,最终只能什么都得不到。

实际上类似米塞斯研究所这样的奥派经济学研究所,一直反对对中国进行半导体禁运。他们当然不是盼着中国好,而是他们认为这种制裁与限制实际上是破坏了美国在半导体技术上的优势,完全是出某种自大的美国民族主义情绪。遗憾的是,我们一些喜欢把哈耶克,自由市场与自由贸易挂在嘴边的朋友,在这个问题上就闭口不谈了。

而相较之下,中国的产品的可替代性就低了很多。不少人觉得中国的产品只是便宜,只是人力成本低罢了。虽然笔者一直认为中国的劳动者待遇与保障需要提高,但是现实情况是,在00年代,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就超过了东南亚国家,这并没有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继续增长。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有明显的集群化特点,而这一特点,比所谓的劳动力成本重要的多。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也在于此,而部分意见领袖很容易无视这样的现实。美国当然可以去找类似的替代品,但是成本与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了。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成本与时效性有时候甚至比某些独一家的先进技术更加重要。

500

500

皮衣黄来了也得穿上西装敬酒(手动狗头)

实际上,民主党政府之前搞的那一套外包模式,试图抵消中国的制造业优势,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依然有局限性,这些外包国家的供应链依然依赖中国。而特朗普的这一套王八拳模式,直接让第三世界出口导向的国家都没办法赚钱了,那就更弄不下去了。

有经济学研究者支出,中国增加的对第三世界出口,其实大头并不是转口贸易,而是这些国家在中国的支持下发展起来之后,可以消费更多的中国商品。我国的发展并不是要搞什么独霸,而是带动第三世界共同富裕,这也在和美国的博弈之中,可以争取更多的筹码。出口给美国的东西,大多数真的只是美国人能享受吗?笔者看来不见得,除了部分典型美国生活习惯的产品,第三世界的人民未来理应该是有机会享受更好的生活方式的,而中国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

而美国这种全世界只允许美国赚钱的模式,虽然很给红脖子们情绪价值,但是却让全世界心里边犯嘀咕,“美国到底要干什么?”我们不能指望一下子这些国家就倒向中国,但是美国的行为无疑是在消耗他们的公信力。美国市场的近期波动就说明了这些问题。特朗普的行为与言论,已经超越了一切的基本面分析理论,正在对美国市场的基本逻辑产生长远而微妙的影响。

500

大谈反制的“影响”之外,还有一帮人还是老调调,说只有中国强制反制,影响国际观瞻。且不说都2025年了还搞友邦惊诧论何等的搞笑,实际上这次中国的强力反制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可以说是挺正面的。大多数外国人都挺支持,大多数欧美媒体也对此保持了较为中立的报道态度。

原因也不复杂,毕竟特朗普搞的这些抽象事情确实让全世界鸡飞狗跳,绝大部分国家没能力反击,但不代表不希望有人站出来反击。从观察来看,恐怕全世界最不希望有人反击的就是我国的某些金融界人士和“经济学家”了。

这确实让人难以理解,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操作,美国很多之前比较支持的特朗普的投资者也对他表达了不满。美国的那些国际金融人士,虽然很虚伪,但是他们在特朗普的这些经济问题上大多数还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战是不理智的,最起码看起来像是忠诚于自己的阶级。

反观中国的投资者同样在美股亏了钱,不跟着骂怎么还夸起来了?如果说我国这些人是铁杆MAGA,支持特朗普,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又完全不像,铁杆MAGA这个时候肯定是觉得早该让这些国际金融人士挨打了。毕竟铁杆MAGA是特朗普说什么,他们都能觉得赢的。

500

笔者知道,国内很多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从22年开始就重舱美国科技股。本来这没什么,毕竟投资价值最大化是资本运转的应有之意。但是很遗憾,这些朋友投资的方式,并不是按照价值最大化,而是以某种宗教信仰的形式去进行的,相信英伟达和纳斯达克指数代表着美国蒸蒸日上的国运,这样的投资思路,自然很容易被哈耶克的大手打脸。当然了,如果是拿自己的钱这么做,虽然很好笑,但是旁人也没有办法说什么,但是如果身为基金经理,拿投资者的钱来展示自己的立场,然后搞的大亏特亏,那就是非常严重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问题了。

500

笔者不是专业的投资者,但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笔者还是知道的,再优质的股票,能不能赚钱得看你什么时候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和英伟达,特斯拉确实销量不错,但是一来销量增长不太动了,二来就算现在暴跌了一波,市盈率依然高的离谱,三来马斯克的口嗨会影响品牌形象。这三点都不是很难想到的问题,那么作为合格的投资者,是否应该考虑不要高位接盘呢?这并不是很难思考的问题。

英伟达的市盈率倒是没有那么离谱,不过问题在于,英伟达巅峰时候的股价很大程度来自于对于未来的预期。而在狂热过后,大家应该意识到,人工智能市场只有英伟达赚钱这个模式是不健康的,这种情况下大企业对大型数据中心的投资持续性没有那么好,英伟达新产品推出的越快,资产折旧率就越高,这样的模式是需要调整的,调整之后,英伟达的预期可能也需要进行改变,即使没有deepseek,这方面也会出问题。一个号称不想错过AI时代的投资者,是否应该有这种风险考量呢?

在市场的大潮面前,人确实很容易陷入狂热,这也不只是中国市场的问题,美国的明星基金管理人“木头姐”凯西伍德,之前就因为对科技股的激进持仓策略而闻名,而随着这波纳斯达克的调整,她管理的ETF成了最近十年美国单支ETF损失资金最多的一家。这种对科技股的信仰,最终在投资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实在再正常不过。

比较起来,我国的部分投资人,他们的信仰大概并不是对科技或是人工智能的,而是对于美国的,相信美国永远会天下无敌,搞笑的甲方乙方论就是这种信仰的产物。这除了展示他们的无知与卑躬屈膝,似乎什么也展示不出来。我国的各个行业都有很多还保有着上一个时代的幻觉的人,人一生之中,擅长接受新事物与新世界观的时间往往是很短的。当历史处在一日如同千年的发展阶段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显得滑稽和格格不入了。

这些年舆论在讨论中国股市问题的时候总结了很多理由,但是有一个理由往往被舆论忽视,那就是这些脑子里边打上了美国思想钢印的金融界人士们,他们的存在本身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就意味着相当的额外风险。很多人都喜欢自诩是巴菲特第二,巴菲特早期的投资,可能是灵活高效的策略,但是如今的巴菲特,则完全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个现世神,他就是市场信号本身。而这种地位是他和美国市场一同成长的回报,不知道中国这些自诩中国巴菲特的金融人士,是否愿意和中国市场一起成长呢?

500

自然,他们可以选择润去欧美,但是在如今的时代,他们显然也不会被欧美当做自己人。说到底,虽然这些金融人士打上了美国至上的钢印很可悲,但是活在过去的幻影里边的人又何止是他们呢?特朗普不就靠着活在过去幻影中的MAGA们登上了这个位置吗?而很多欧美的左翼,从新自由主义的反对者,到面对特朗普时候,又变成了新自由主义这个旧制度的维护者,这不也是历史的幻影吗?

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千年如一日,有时候一日如同千年。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或许应该回顾历史。对于全球化的反对,其实更早的时代就有苗头了,全球化虽然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但是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不公平,这个问题是必须要去解决的。美国没有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全球化的崩塌加速了,只不过特朗普这个演员的出现,让这一切以最夸张的形式爆发出来了。

或许有人对于民主党有幻想,但是现实情况是,拜登四年几乎没有取消多少特朗普制定的关税,如果说对华关税不取消是为了打压中国,但是对欧洲,对印度的关税不取消,那就非常有意思了。而被认为立场接近社民的伯尼桑德斯,实际上也支持关税,部分反对移民问题。对于全球化的不满,不只是在特朗普一个人身上。

不管怎么说,全球化是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只是不应该以过往新自由主义的形式出现。未来不知道是在全球化支离破碎之后,建立起新的世界,还是由新兴力量们对当下的全球化进行改良,但是不管是哪个未来,维护自身合理的利益,无疑都是最为正当的理由。而脑子里打上“美国治世”钢印的那些人,终究要被时代所淘汰。

站务

全部专栏